2021年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2020年全球新发肝癌90万例,中国占45.6%;死亡83万例,中国占47%。我国是名副其实的肝癌大国,加强肝癌患者的有效管理意义重大。
目前,临床上治疗肝癌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局部消融、介入治疗、放疗、肝移植等,但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进行系统治疗。但在系统治疗过程中常会出现一种甚至数种药物不良反应。如,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多种检查方法和治疗药物均会引起肾损伤,其中肝癌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比例约为33%。但如果患者能及时发现肾损伤,在早期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肾功能可部分甚至完全恢复。
因此,在院外,在主诊医生不在身边的情况下,患者如何识别不良反应的表现,并能在不同节点得到及时地诊断、干预,使治疗获益*化,就尤为重要。
2021年7月,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消化道肿瘤多学科协作组、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国际教育培训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健康科普分会,以及医联共同参与制订的《肝癌患者常见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互联网管理专家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有效缓解了院外干预触达难的痛点。
《指导意见》共筛选了17种适合互联网管理的肝癌患者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涵盖了消化系统、皮肤黏膜及附属器、内分泌系统及造血系统等。其中对于各类不良反应的典型表现、管理内容、宣教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重点强调了患者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注意事项,为医生提供了患者教育的内容参考,补足了现有指南和共识中对于患教干预的空白。
虽然《指导意见》出发点为肝癌常用治疗药物,但也同样适用于绝大部分常见肿瘤药物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管理。
医联自2019年12月开始尝试肿瘤患者院外管理,并于2020年10月正式启动“肿瘤患者院外互联网随访管理项目”,覆盖肝癌、肺癌、胃癌、乳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常见癌种。此次发布的《指导意见》是该项目的*成果。未来,会有更多的肿瘤患者带病生存,如何让这些患者在院外得到便捷、及时、规范的管理,提升他们的生存质量,延长他们的生存时间,是医联在肿瘤学科探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