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化成为时代潮流的背景下,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正经历着重大变革。如何科学应对人民心理健康需求日益增加与社会普遍回避心理健康问题的矛盾,有效破解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9月27日,由连信科技与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卫生健康平台、杭州市健康城市建设指导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智能时代与文化习惯: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模式变革”主题沙龙在连连大厦举行,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校、知名企业的50余名嘉宾出席,共同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出谋划策。
随着社会压力的剧增,国民身心健康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健康城市评价标准体系。然而,目前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还存在一些弊端,如一些机构仍然采取点对点的分散式服务模式,缺乏隐私保护;行业缺少信息化管理手段,无法形成系统的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等。
针对上述问题,嘉宾们从“AI机器人的出现降低心理疾病的产生”、“推进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建设”、“推进老年人心理研究”、“建议对AI心理机器人进行特殊人群分类”、“如何解决民众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要与民众普遍回避心理健康的矛盾”、“优质心理服务资源稀缺”、“心理健康数据私密安全性与体系化管理”等方面畅所欲言,对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与学校、医院、政府部门的协同联系,借助行业大数据,提前采取措施预防特定人群心理疾病的发生提出针对性的想法和建议。
其中,浙江省政府参事、省卫健委巡视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会长叶真就“AI机器人的出现降低心理疾病的产生”议题深入展开。他表示,现阶段人民心理健康需求日益增加与普遍回避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矛盾。在民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缺乏清晰地认识,与之对应心理专业人士资源短缺的困境下,AI心理机器人通过易于接受的方式,在解决公众大部分的情绪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同样,对于“推进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建设”有着独到见解的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分会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李鲁认为,社会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中国属性,是依据中国国情提出的。结合长期的跟踪调查和弱势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李鲁指出,为尽早将心理问题这一社会隐患清除,应从教育、社区不同方面逐步深入,稳步展开对儿童和孤寡老人的心理健康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