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卷王」亚马逊

不是你在亚马逊内部成长,而是“亚马逊文化”在你体内滋长!(You don't grow inside Amazon. Amazon grows inside you!)
2021-12-07 11:21 · 微信公众号:硅星人  光谱 杜晨   
   

其它公司员工奔走疾呼:求求了,请不要散播亚马逊文化了行吗?

今年5月,硅星人曾经写过吐槽亚马逊。这家全球业绩*的电商和云计算公司,在薪酬福利、晋升渠道、工作生活平衡(WLB)等方面却远远落后于硅谷/西雅图其它大厂,并且加班严重、PIP 频繁,伤透了打工人的心,以至于被其员工吐槽为“香蕉厂”、“军训营”……

更为夸张的是,由于亚马逊有着“hire to fire”的隐性招聘策略,人员流动频繁,每年流出的大量前亚马逊员工,散落到美国科技行业的各家公司——却把亚马逊的种种遭人诟病的文化,也带到了新东家……

上周,一条发布在职场匿名社交平台 Blind 上的帖子,点燃了亚马逊和美国科技行业其它公司之间的文化战火。

这条帖子题为“前亚马逊员工,停止散布你们的文化”,来自一名谷歌的员工。他在帖子里表示,自己在原团队组织架构调整之后,加入了一个前亚马逊员工浓度极高的新组——然而,这批人十分之“卷”,不但天天加班,还在放假期间抓人干活……

“这批人正在设定一种非常可怕的工作预期,将原来‘香蕉厂’的那种每周80小时工作时间的文化带到了谷歌。这个感恩节/黑五节假日,我在放假时间刚刚结束后的几秒钟内就收到了经理短信,要求我在code freeze结束后去查看代码。我假装不在,他又马上 ping 了我。”

“前亚马逊员工,无论是技术员工还是经理,还在做这种事儿的,都滚蛋吧。”

这个帖子获得了200个赞,和超过100条留言。

有人留言:*能够避免这种糟糕工作文化散布的方式,就是不要从亚马逊招人。

有人跟帖:真的别从亚马逊招人,特别是 L6 以上的。我的组织的文化已经被永远玷污了……

这个帖子彻底引爆了亚马逊和其它科技公司员工之间的骂战。

甚至有亚马逊员工“反串黑",高呼:在谷歌建立一堵墙,阻挡更多亚马逊员工的加入!

还有亚马逊员工留言:我们可以突变为新的变种。你无法阻挡我们!

下面也有员工回帖:我们将变为奥密克戎亚马逊变种,坚持最高的工作标准,将 PIP带给更多人!

(PIP 就是“绩效提升计划”,实际上在亚马逊可以理解为“裁员预警”。这条回帖吐槽的是亚马逊的 PIP 情况尤为严重,比例高达10%,而在其他公司一般在0.5%到3%之间。职场社区上10条讨论 PIP 的帖子里,可能有8条是亚马逊员工发的。)

以及,也有亚马逊员工留言“不客气”,却遭到更多其它公司员工回帖香蕉 emoji的吐槽……

香蕉 emoji 是对亚马逊的一种吐槽。亚马逊公司内的免费饮料零食和其它各项福利少得可怜,却只有一样东西管够,那就是免费的香蕉。创始人、前 CEO 贝佐斯在2015年宣布,向西雅图公众免费发放香蕉,以鼓励健康饮食。自那之后,亚马逊公司内的香蕉也对员工无限量供应,公司也因此被戏谑为“香蕉厂”,员工被吐槽为“小黄人”。

(以及,香蕉 bananas 这个词,在俚语里也有“疯狂/脑子有问题”的意味。)

类似的帖子,在 Blind 上也有很多。

比如,一位在苹果和三星工作的用户表示:在两家公司担任经理期间,都招聘过相同一批曾经在亚马逊工作的非程序员同事。这些人很有才,却非常“好斗”(combative),和其它团队成员很难和平共处。

并且这批人又跳槽走了之后,这位经理也追踪了一下他们的后续工作经历,发现都是跳来跳去,在一家公司无法呆超过几个月的时间——言外之意,这批前亚马逊员工,可能在文化上和其它硅谷科技公司无法兼容。

这则帖子下方一条留言更是格外经典:不是你在亚马逊内部成长,而是“亚马逊文化”在你体内滋长!(You don't grow inside Amazon. Amazon grows inside you!)

去年8月,一张似乎来自于微软团队的截图引爆了整个互联网圈。当时,在微软内部举办的一个黑客马拉松上,有人开发了一个专门监控办公软件 (Teams) 在线状态的机器人插件,从而抓出那些从其它公司跳槽来,在下班时间仍然显示在线的“奋斗x”,避免“996”、“福报”文化的渗透……

后来内部人士也辟谣说,这个插件只是做着玩的,公司内也不存在抵制其它公司跳槽同事的现象。不过,这一事件仍然在互联网科技行业引发了大量讨论。它所影射出来的情况,实际上在整个互联网行业是都有存在的。

在中国,可能是来自某几家过去“996”方面比较出名公司的员工,会在跳槽之后让同事感到担忧;而在美国,科技行业的人们往往只担心一家公司——毫无疑问,那家公司只可能是亚马逊。

大家对于硅谷和美国科技公司的普遍印象,一般都是“注重工作生活平衡”、“福利好”、“工作少”、“适合养老”。然而亚马逊可能是美国科技公司当中的一个特例。

在亚马逊,加班、on call 属于常态,不少岗位的员工经常要在深夜和节假日待命,如果错过消息还会被“夺命连环call”……

在五大公司(Facebook/Meta、苹果、亚马逊、Netflix、谷歌,一般合称 FAANG),以及其它硅谷比较知名的科技公司当中,亚马逊是薪酬/工作强度比值*的那家,其他公司,要么工作强度比亚马逊低、薪酬比亚马逊高,要么就是工作强度和亚马逊差不多或者稍高一点,但薪酬比亚马逊高出很多。

有人做过统计,如果把亚马逊的薪酬/工作强度比定为1的话,谷歌是2.5、谷歌云是1.875,苹果是1.66,微软是1.25,Salesforce 是2:

图片截自于知乎网友 更多信息请查看原网页: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3126299

在 Quora 上,曾经有人提问,为什么简历上有亚马逊,不如有其它公司的工作经历更“高级”。而最高赞的回答非常直截了当:因为亚马逊的形象就是“节俭”和“廉价”,不光工资低,股票套现锁定期也更长。

这么看上去,亚马逊和其它公司比起来,简直太不是人呆的地方了。

然而,因为这家公司的招人规模非常之大,再加上本身是非常成熟的企业,相比创业公司而言,对于大学刚毕业的职场新人,或是对于居留身份、工作和收入稳定性有较为紧急需求的求职者来说,一份亚马逊的 offer,还是非常值得考虑的。

结果就是,虽然亚马逊的文化成天被人抨击,每年还是有很多人加入这家公司,在原本重视工作生活平衡的美国科技行业,被迫浸泡在“节俭”的文化里,经受着“PIP”的压迫。

更遗憾的是,就像前面 Blind 上那条经典留言所说的那样——在这样的公司工作时间长了,可能会有一部分员工认为这样的工作节奏和状态才是正确的……而当这批人跳槽到其它公司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将这种文化带入到新岗位、新团队里,从而引发和同事的文化冲突。

其实从这部分员工的主观意识角度来看,他们更多也只是想要努力工作,对于新环境、新节奏也确实需要时间适应。而如果因为太“卷”被同事冷落、排挤的话,反而不利于他们洗刷掉过去积累的糟粕,甚至会形成对立,更进一步强化他们对糟粕的坚持……

应该被怪罪的,不是他们,而是他们浸泡了太久的,那种不健康的工作环境和文化。

在前面提到的 Blind 原帖中,也有很多亚马逊现任、前任员工,对公司的文化进行了阐述和批评,并且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用户 axela 回帖写道,自己是一位前亚马逊员工,有两个女儿,其中妹妹患有自闭症,因此自己必须努力工作到60岁甚至更老,才能确保妹妹长大了不会成为姐姐的财务负担。他想说的是:1)并不是所有前亚马逊员工都有公司的文化遗毒,2)有些人离开亚马逊,正是因为受不了原帖所描述的文化问题。

用户Hawk-I 表示,对于那些在亚马逊工作了太久的人来说,想要“洗掉”那种行为模式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而如果新团队里亚马逊浓度太高的话,难度会非常大。但是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应该通过正确的方式去表示抗议、改变文化。

用户tobym 在亚马逊工作,他认为原帖主的情绪可能过激了:

“我不确定如果我的同事在周末 ping 我的话,我也会像你这样上蹿下跳。我的工资不是按照小时计算的,我也可以根据情况紧急与否,来决定是否要在别人 ping 我的时候做出反应。

我不会因为我的同事过度狂热而感到紧张。如果我的经理过度狂热的话,那么为他设立正确的期待值应该是我的责任。大不了谈个话嘛,我们都是人,我们完全可以沟通。我觉得没必要在这里大呼小叫,指责一整家的5万名工程师都有文化问题。”

其它用户也对 tobym 的发言表示赞同。用户 eudyse 回帖表示:原贴主所吐槽的这种情况,同时也是这名员工帮助纠正团队文化、体现自己领导力的一个*机会。

“我不认为 ping 我是件坏事。我非常欢迎别人在周末和节假日 ping 我,前提是你的事情紧急性真的足够高。而且,考虑到我自己当时是否有空,我也可以自行决定是否答复你。如果大家都这样的话,我真的完全不介意……”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硅星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