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吉利收购魅族,手机与汽车双向奔赴

这是近五年来魅族最靠近话题中心的一次,但它依然不是故事里的主角。魅族曾是“小而美”的代表,但小众已经不再是手机行业的答案。
2022-02-22 07:05 · 微信公众号:观潮新消费  王奔奔   
   

近几年,手机不再是消费电子领域最吸睛的品类,大众的焦点向智能汽车转移。就在手机厂商跨界造车的大潮中,接连传出“吉利进军手机行业”的消息,让吉利成为“反向跨界*家”。

2022年初,多家媒体报道称,吉利旗下手机公司星纪时代正与魅族接触,洽谈收购事宜,已经进入到尽职调查阶段。

针对传闻,吉利回应称“对市场传闻不予置评”,魅族方面则回应称“多谢对魅族科技的关心,目前还没有相关消息。”双方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的暧昧态度,为这次合作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这是近五年来魅族最靠近话题中心的一次,但它依然不是故事里的主角。黑莓、锤子、一加、魅族都曾是“小而美”的代表,但小众已经不再是手机行业的答案。

魅族难自救

2002年,新加坡合资企业爱琴公司总经理黄章离职,创办了魅族。魅族以MP3起家,在MP3行业被智能手机抹去之前,魅族一直是领头羊。

智能手机进入高速发展期之后,魅族也早已占据了席位。2009年2月,魅族*手机M8全国发售,仅仅两个月销量就达到10万部,短短5个月,销售额突破5亿元。

那是一款外观酷似iPhone,机身厚度、重量和续航能力略强于iPhone的国产手机。在“山寨iPhone”的调侃之外,黄章是国内手机行业最接近乔布斯的人。

但在2010年,黄章卸任魅族CEO职位,公司的日常运营交给了白永祥负责。

卸任后的黄章每天都在泡论坛,无休止地研发魅族手机硬件和UI设计,直到“魅族初代粉丝”雷军出现,打破了他平静且单一的生活节奏。

辞去金山CEO职位后,中年极客雷军同样瞄准了智能手机赛道。他希望以投资入股的形式实现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打造中国的苹果,而他描述智能手机未来形态的道具正是魅族M8,他心中最理想的投资目标自然也是魅族。

专注于产品的黄章曾想过接受雷军的投资,并把公司管理等工作交到雷军手上,因为他懂手机,雷军懂企业。但连金山CEO都不肯做的雷军,自然不可能给别人打工。

据黄章后来说,“雷军当初希望魅族作价10亿,他投30%,我并没有完全拒绝……我一直都没有发觉他原来要做手机。”

直到2011年,确定雷军正在做手机系统MIUI后,黄章难掩怒火,“连M9的UI交互文档都有发给他请他一起探讨”, “整体理念、开发流程、供应商选择、生产和销售计划、核心人员介绍和财务报表等都毫不保留地教给了他”。

面对唇枪舌剑,雷军只说了一句,“那都是他的一家之言。”

2014年,黄章终于决定再度出山重掌魅族,并做出了三项改革:扩大产品线加速产品迭代、引入海通和阿里巴巴的投资、拿出20%的股份启动公司员工持股计划。

接受了马云5.9亿美元投资后,黄章和魅族高管在杭州与马云进行了一次长谈。

据魅族内部员工透露,马云认为魅族在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魄力不足,他希望黄章可以放开手脚并给出了自己在产品和市场方面的建议,为魅族制定了三年内进入手机市场前三的目标。

黄章也确实放开了手脚,每年新增千家线下专卖店,每月一款新产品的机海战术。背离了黄章的本心,但却让魅族的出货量年增长率在2015年飙升至350%。

提到机海战术,就不得不提李楠

2009年,李楠写了一篇名为《iPhone可有设计哲学?》的文章,黄章看到后邀请他加入魅族。三年后,李楠正式加入,从移动互联网拓展部高级总监一路做到魅族副总裁。

李楠在魅族有两项功劳最难抹杀,一是建立了魅族的营销体系,另一个则是建立了子品牌魅蓝。

魅蓝是魅族机海战术的排头兵。2014年8月到2015年8月,魅族总销量突破2000万台,同比增长350%,进入了国产手机*,其中魅蓝的销量实际占到了70%。

此外,李楠利用亚文化的品牌定位,提出“青年良品”的概念,在红米和荣耀牢牢把控的中低端领域撕开了一条口子,重新打响了魅族的名号。

但据界面新闻报道,为了达到聚焦高端、裁员和融资的目的,黄章曾想在2018年卖掉魅蓝,但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卖掉,而是直接打入冷宫。

2018年,魅族的难题接连浮出水面。魅族旗下笔戈科技关闭,杨柘、白永祥、杨颜等高管相继离职,同时公司大规模裁员。

2019年6月,李楠也离开了魅族。同年7月17日黄章在面对用户提出的“李楠离职传闻”的时候,回复了一句“对公司来说能挣钱的就是人才,亏钱的就是费财。”

一方面,不足千万的销量并不能给魅族带来足以止渴的现金流;另一方面,内耗和线下盲目扩张所带来的成本压力都仍是魅族的隐患。

拯救魅族的,正是曾经黄章最不在意的资本。

2019年,珠海国资委的投资公司——虹华新动能入资魅族。魅族科技章程内写道:如未能在2025年6月30日前完成合格IPO则其有权向第三方转让股权。也就是说,珠海国资委给予魅族科技的时间是6年。

但6年的时间仅过去了一半,魅族已经走到了悬崖的边缘。

逆势造手机

魅族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7年,魅族的年出货量为2000万台,2018年的出货量锐降至948万台。和前几年比出货量几乎腰斩,而且魅族自2018年后再没有公布过出货量数据。

第三方机构赛诺数据显示,2020上半年,魅族在国内手机市场占比为0.5%,第三季度下滑至0.3%。2021年第三季度,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苹果与华米OV等企业占据国内手机市场97%的份额,魅族属于Others,与其他品牌共享3%的市场份额。

2021年底,魅族在其官方社区发布公告称,将于2022年3月31日停止Flyme手机云备份功能运营。作为魅族“小而美”的标志,Flyme系统深受“煤油”(魅族手机粉丝)喜爱,其基础功能的调整一度引发对于魅族经营状况的热议,“被收购”的传闻开始发芽。

智能手机行业的竞争进入尾期,没有销量意味着失去了自我造血的能力。小厂商自救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如果没有大资本的注入,就只能成为其他企业的拼图。

在此之前,阿里巴巴曾是网传收购魅族的*人选。2015年2月,阿里收购魅族科技29.34%的股权,到了2021年11月,该笔交易因违反反垄断法被罚50万元。

如今,魅族的另一个下家浮出水面,正是逆势造手机的吉利。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智能汽车被视为PC、手机后的第三代智能移动终端,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的车机协同与互联是当前技术研发的趋势。

2021年9月,吉利集团成立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并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宣布进军手机领域,定位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并面向全球手机市场。

在签约仪式上,李书福直言,手机能链接车联网、卫星互联网,打造丰富的消费场景,做强生态圈,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智能化、万物互联的多屏互动生活体验。

此外,吉利试图融合卫星互联网与5G,连接移动终端、车联网、卫星互联网三者,形成全新商业生态。

对于造手机,李书福表示,“手机是电子产品市场验证及软件创新的应用载体,既能让用户尽快分享创新成果,又能把安全、可靠的一部分成果转移到汽车中应用,实现车机和手机软件技术的紧密互动。”

目前,智能手机厂商纷纷跨界造车,前提是智能生态的闭环,也就是李书福所向往的“万物互联、多屏互动”。智能物联网所代表的未来智能终端形态中,手机是车的入口和钥匙,车机协同是常态。

当前阶段,汽车领域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行业利润源正在由硬件向软件转移。因此,智能汽车的阶段性进化主要有两个方向: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其中智能座舱的切入点更多,技术落地的速度更快。

比如,智能座舱中的大屏操控系统、智能语音助手等功能,都是手机厂商在软件层面功能的延伸。对于车企而言,如果无法自主研发相关技术,就无法掌握主动权,传统车企纯硬件组装的模式已经落伍。

如李书福所说,“未来跨界打造用户生态链,依法构建企业护城河已成大趋势,手机可以链接车联网、卫星互联网,打造丰富的消费场景,做强生态圈,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智能化、万物互联的多屏互动生活体验。”

双向奔赴

手机行业已是红海,李书福真正想要抢占的是下一代智能终端技术,而在“高大上”的战略目标背后,这笔交易的促成因素主要有三点。

其一,吉利需要什么?

目前,吉利等传统车企正在加速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的产品转型,这个过程其实非常痛苦,造车新势力所带来的压力比销量数据所体现的要高得多。

2021年,吉利汽车(含吉利、领克、几何、极氪等)全年销量132.8万辆,这是自2017年以来第五次蝉联中国品牌乘用车年度*。但在“自主一哥”的光环之下,吉利其实仅完成了年度目标153万辆的86.7%,而相比2020年同期,吉利2021年的销量增长仅为0.59%。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2021年,吉利旗下新能源及电气化车型总销量为10万辆,同比增长约47%。作为对比,理想汽车全年销量9.8万辆,同比增长263%,蔚来汽车与小鹏汽车的全年销量也都超过9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00%。

也就是说,“自主一哥”吉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势并不明显,其*的难题在于车机系统。

以极氪001为例,这是吉利汽车旗下高端智能电动品牌极氪ZEEKR的*车型,以超级快充、超长续航、刚柔结合的底盘、3.8秒的零百加速受到车友热捧,被称为最接近性能车操控性的纯电车。

然而,极氪001的车机系统备受争议,被吐槽上了热搜,足足一分钟都无法开机的操作页面,直接打败了全球0.1%的用户,而且被打败的用户可能开的是同款。

作为最早转型新能源的传统车企,吉利被系统卡住了脖子,相比于进军高端手机市场,李书福显然更希望尽快“把安全、可靠的一部分成果转移到汽车中应用”。

其二,吉利擅长什么?

卖冰箱起家的李书福最擅长的是“蛇吞象”式的豪赌。

2010年3月,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100%股权,完成了当时中国汽车制造商*的一笔海外收购,也曾被称为商业史上最复杂的并购案。

2018年2月,李书福以约73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奔驰母公司戴姆勒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吉利成为戴姆勒集团*的股东。按照当时的汇率,73亿欧元约合570亿人民币,而在2017年,吉利的净利润只有106亿人民币。

在这两笔“疯狂收购”之间,吉利还先后收购了马来西亚“国宝级品牌”宝腾汽车49%的股份和超级跑车品牌路特斯51%的股份,以及英国伦敦出租车公司、新能源商用车品牌远程汽车等车企。

目前,吉利旗下共有路特斯、伦敦电动车、远程汽车、领克、Polestar、吉利汽车、沃尔沃、宝腾、几何汽车等九大品牌,超过半数来自于收购。

百亿高调入局高端手机领域的吉利,急需通过手机弥补车机系统在交互与智能助手等方面的不足,最便捷高效的方式显然是继续收购。

其三,魅族还有什么?

尽管出货量沦为Others,但魅族仍然有自身的品牌优势,比如常年积累的用户、经验丰富的手机研发体系与供应链,魅族当前所剩的财富恰好都是吉利造手机的短板。

字节跳动收购锤子科技后,也是将人才融入自身的业务,原理相似。

目前,已有多位手机行业人才加入吉利,比如曾任中兴通讯副总裁的王勇,现在是吉利手机企业星纪时代的CEO,前中兴通讯小灵通产品线总经理张亚东与前小米MIUI首席架构师汪文俊也都加入了星纪时代。

但花钱买团队,买来的还有更宝贵的时间,与其高薪挖人,不如直接收购磨合成型的团队。

更关键的是,高中低端机型都无法自救的魅族手机,可能还有一颗被收购的心,才是这笔交易最强的助推剂。

结语

在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再到智能网联汽车转变的大趋势中,吉利已经错失了*个“蓝色吉利行动”的5年光阴。“自主一哥”在品牌、销量等方面积累起的硬件优势,无法弥补其在数字领域的短板。

对于任何一家被行业淘汰的老玩家而言,真正致命的并不是自己发展太慢,而是行业变革太快,比如昨天的诺基亚,今天的魅族,但愿明天不是吉利。

于是,李书福对手机业务寄予厚望,希望以手机作为桥梁,串联起自身业务,打造用户生态,形成企业护城河。这笔收购,或将是2022年科技圈的开年大戏,也是双方的*解。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观潮新消费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