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加密艺术复兴,NFT 真的「破圈」了吗

人类行为从现实世界跨入虚拟世界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NFT 大航海时代,无论触礁搁浅或是登陆插旗,探险家们都已经动身出发。
2022-03-02 13:43 · 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  作者:雪小顽 编辑:北方   
   

过去一年,NFT 奇袭艺术市场。

这场科技与艺术的「破圈行动」,掀起了一场数字艺术家的集体狂欢,不断刷新交易纪录的天价,更是制造了一轮轮财富冒险游戏,使 NFT 艺术成为红极一时的商业概念。

凭借独特性、可溯源、不可分割和篡改、去中心化等特性,NFT(非同质化代币)天然地适合与数字艺术紧密绑定,从而衍生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加密艺术。

行话说,「币圈一年,人间十年」。快速的行业变化下,热潮在逐渐退却,经过一番洗礼的加密艺术世界,又生发出了新玩法。但这次,无论是不太熟悉加密世界的艺术家,还是币圈玩家,都逐渐克制住了对 NFT 的狂热与追捧。

新技术试图在艺术大陆开疆拓土,观望、困惑、抵触、拥抱,原住民们迥然不同的态度也映照了这场所谓的「破圈行动」是否成立,还需更多时日验证。

01、为什么有人愿意花大价钱买 NFT?

艺术世界更像是一场少数人的游戏。

2021 年 3 月,全球超过 2000 万访客围观了一场由佳士得举办的线上数字艺术品竞拍——这是佳士得首次尝试以 NFT 形式上拍数字艺术作品,并接受数字货币支付。

拍品是一幅巨型拼贴作品,由数字艺术家 Beeple 将 2007 年 5 月以来每天创作的 5000 张数字图片按时序粗略排列拼凑而成,名为《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据媒体报道,这幅拍品从 100 美元起拍,上架后一个小时内价格攀升至 100 万美元,历时 15 天,经过 353 口叫价,最终以近 7000 万美元成交落锤。

要知道,2015 年,莫奈的《睡莲》在苏富比拍卖中的成交价格也只有 5400 万美元,Beeple 作品的成交价高出《睡莲》约 1600 万美元。一时间,Beeple 声名鹊起,一跃跻身「最昂贵的在世艺术家」排行前三名;但同时,他也被批评为「互联网媚俗」,制造商业诱惑——毕竟,他的上一次 NFT 作品交易还是在 2020 年 12 月售出逾 70 万美元。时隔 3 个月,出自同一位艺术家之手的 NFT 作品交易价格上涨了约 100 倍。

此后一年,各种 NFT 艺术品频频以「天价」标签亮相,每次拍卖与交易都像是一场行为艺术。当艺术品不再有实体,数字世界的高价购买行为背后,是有关艺术品价值的定义与探讨。

艺术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在传统实体艺术品市场中,认定价值和价格的背后,有一套包含专业技法、审美标准、文化沉淀、社会属性、经济规律等在内的复杂逻辑。

实体艺术品、数字艺术品、NFT 加密艺术品,是三种不同的艺术形态。

三种不同的艺术形态 | 极客公园制图

《艺术的价值:金钱、社会、美》一书写到:「从历史上随便找出一个时期,都会发现,时下的品味是交易商、收藏家、批评家、艺术馆策展人这些艺术圈子里的人共同决定的。」如今,这串名单里需要加上币圈。

在 NFT 出现之前,普通的数字作品常因复制成本低、不易溯源而难以认定价值。NFT 的出现代表一种价值载体的进化,构成一种新的资产形式。

那么,当你购买一个 NFT 作品时,你究竟买到了什么?

以 Beeple 的作品为例,买家花了大价钱之后,会收到由 Beeple 直接传送、附有 NFT 的无实物作品,以及无法伪造的艺术家加密签名。买家可以在自己的数字钱包或者交易平台账户中看到这些内容。

NFT 不是艺术品本身,而是一个所有权证书或凭据。

《纽约客》对二者关系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对艺术品而言,NFT 的功能类似于博物馆为艺术品标注来源,给艺术品打上专有印章,之后还可以继续在互联网自由传播。

NFT 作为一种数字资产,摆脱了实体限制,可以与任何内容进行绑定,将内容「货币化」,上链后形成一串哈希值。买家购买的 NFT 艺术品,并非一幅可批量生产或任意下载的图片,而是这串哈希值编码——图片的权属凭证。

在传统认知中,让人们甘心掏腰包购买一件看不见、摸不着、难于展示的「艺术品编码」,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一桩桩天价拍卖和伊隆·马斯克、库里、徐静蕾等各界明星入局在客观上表明:改变已经发生。

NFT 艺术品具备交易价值的底层逻辑,购买行为背后的推动力在于其货币属性和身份社交属性——买下一个 NFT 艺术品后,可以公开证明它属于你,可以交易,还可以找到同类社群。当然,也可以炫耀——普通人能免费下载一幅数字画作,或将加密朋克设为自己的头像,但他们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由于加密艺术的金融属性强于艺术属性,NFT 艺术正在建立一种归属于数字世界的「收藏观」,热衷于数字藏品的藏家或许会慢慢凝聚成一股新生的社区力量。

回归艺术视角,观察一些典型的加密作品后不难发现,它们在视觉风格上存在共性:赛博朋克、像素风、符号化等等。加密艺术市场开辟了一块有别于传统艺术审美的文化聚集地,新的文化体系会孕育出来新的视觉符号。

那么,NFT 是否会重塑艺术审美标准?

客观来说,已经发生的 NFT 艺术事件正在构建一套属于加密世界的艺术审美体系,但这套审美趣味尚未完全被传统的当代艺术圈所接受。有人觉得这种风格代表着前卫与通向未来,也有人斥之为「视觉符号垃圾」。现在判定 NFT 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模式还为时过早,更多地是一种新兴文化或审美流派在数字世界中的映射。

在 TABULA RASA 画廊创始人、艺术有读播客主播刘亦嫄看来,加密艺术和「币圈审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实世界,但影响不会太大,也不会太「出圈」。传统的艺术欣赏标准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传承和认证,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相比之下,加密艺术只是一种新生事物,在美学层面还有待推敲。

未来或许会衍生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品类或视觉符号桥梁,游走于艺术圈和币圈的融合地带,被彼此接受和认可。

审美之外,艺术圈对 NFT 项目在行动上亦未达成共识。尽管有徐冰、蔡国强等传统当代艺术大佬下场拥抱 NFT,但更多艺术家仍处在观望阶段。

「在很长一段时间,NFT 不会对传统的艺术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万户创世文化传媒创始人于文德对极客公园说,「这是两个平行宇宙,各花入各眼,一种是新钱,一种是老钱。但我们无法回避这种创新,未来或许会建立有关 NFT 收藏的新的价值观和社群。」

02、打破旧秩序,还是创造新问题?

NFT 化身艺术大陆的哥伦布,能否创造一个理想的艺术新世界

NFT 被烙下分布式存储、去中心化、公开透明、*等属性,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加密艺术乐观者寄希望于上述那些经由技术话语包装后的晦涩概念,期待打破传统艺术市场的陈旧秩序和固有困扰,例如版权问题、炒作投机、内幕交易。

理论上看,NFT 对身份证明、资产确权、交易透明等艺术市场的期待场景具有正面作用,仿佛能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另外,在 NFT 中使用智能合约,可以将后续交易的利润按照某个比例分配到艺术家的钱包,保证艺术家持续享有作品收益。

但这只是看似美好的理想状态,NFT 不但无法成为现实艺术世界的「救世主」,反而引发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新问题在不断涌现。

加密艺术的诞生过程中,创作只是*步,铸造上链(mint)才是从「艺术」跨越到「加密艺术」的关键通道。但对艺术家而言,创作作品和将作品 NFT 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

艺术家在完成创作行为后,可能会面临自己本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作品被其他人制成 NFT 代币后上链出售,成为后续加密艺术的获益者。

交易透明在加密艺术世界也无法真正实现,反而更易滋生暗箱操作和内幕交易。加密世界中,屏幕背后的人可以用不同的名字注册多个虚拟货币的钱包,技术只能查验到电子钱包的名称认证和交易量。如果一个人同时拥有多个钱包,很容易实现「左手倒右手」的倒卖,哄抬炒高市场价格,人为制造虚假数据。

在去年 3 月 Beeple「一拍成名」之后,藏家的身份引起了外界的好奇。媒体曝出,这幅作品的买家是 Metapurse 的创始人 Meta Kovan。Metapurse 是世界*的 NFT 基金,还主导发行了关联 Beeple 的代币 B.20。更早的时候,Id 为 metakovan 的同一位买家还以 11 个不同名字的钱包参与了 Beeple 在 2020 年 12 月的作品拍卖。

这买卖双方的层层关联难免让人联想交易背后的投机炒作。而另一个颇具争议的币圈「投机者」孙宇晨,也盯上了 NFT 艺术交易。

孙宇晨以成立 JUST NFT 基金的方式入局,活跃在苏富比、Nifty Gateway 等主要的 NFT 艺术交易平台。据媒体报道,孙宇晨不仅砸金购买了 Beeple 等加密艺术家的 NFT 作品,还以 2200 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传统艺术家毕加索《戴项链的躺卧裸女》和安迪·沃霍尔《三幅自画像》的实物,将其上链 NFT 化。

当孙宇晨以 1050 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一枚 Tpunks 头像——他自家的 NFT 头像项目,一系列操作背后的炒作意图更加明朗。

明星背书、高价买入、博取曝光……一波操作下来,还是现实世界投机炒作的熟悉味道。

加密艺术这股新势力并没有肃清现实艺术市场存在的问题,无非是旧秩序的复制,只提供了一种关于理想状态的想象空间。

NFT 交易平台的出现,看似是将买卖双方直接连接起来,以市场交易需求为导向,绕过艺术家对藏家的「审视」,跳过商业画廊、美术馆、展览等传统艺术生态体系中的漫长环节,在短时间内完成多次交易的击鼓传花。但是,这看似*的交易体验,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实艺术市场中间商的弊端。有些交易平台实行邀请制,设置门槛,无形中增设了加密艺术交易的中间环节,化身数字世界的新「中间商」。

关于 web 3.0 标榜「去中心化」却无法实现的悖论已经引发警惕,这同样存在于 NFT 领域。潮玩艺术家兼经销商、艺团儿创始人米地认为,艺术品的推荐、销售是中心化的,这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性相悖。当买家进入艺术交易市场,无论付出的是真金白银还是虚拟货币,都不会盲目购买,而是希望获得购买建议,在推荐中完成交易。推荐机制就意味着中心化。

对于新兴的「草根」艺术创作者,理想中的 NFT 提供了一条打破圈层的上升通道,但也只是一阵风吹过。加密艺术语境下的选拔机制和逻辑,并没有创造更多的逆袭机会。

03、NFT 的更多玩法

2021 年 12 月初,另一位数字艺术家 PAK 再次创造了一个 NFT 艺术品的拍卖记录:他的作品《Merge》在 NFT 交易平台上以近 9200 万美元的价格成交。

与之前 Beeple 的新闻相距 9 个月,尽管 PAK 作品的交易金额更高,却没有获得更大的关注。但事实上,PAK 的作品为加密艺术创造了一种更复杂的玩法。

刘亦嫄将这种复杂的玩法类比为「双十一购物节期间,计算优惠价格的数学难题和游戏体验」。她告诉极客公园,这次 PAK 作品的成功销售,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在加密圈被热捧的 Gamification(游戏化)概念。

「游戏化」是 NFT 加密艺术领域的新现象和新趋势。

在持续 48 小时的拍卖中,参与者可以不断购买一定数量的「单元」——视觉上是一个白色圆球。买得越多,单元被结合(Merge)得越多,圆球在视觉上就变得越大。总量上不封顶,直至拍卖结束。

拍卖过程中,曾经购买过 PAK 作品的藏家可以获得一些「特权」:提前被邀请以约 299 美金的单价购买单元,而新买家要付出 400 美金的单价,并且要接受每个单元以每 6 个小时上涨 25 美元的价格递增,直到拍卖停止。除此之外,平台还推出「批发从优」的鼓励机制:买 1000 送 300。

「万物皆可 NFT。」NFT 触及的领域非常广阔,不只限定于艺术:一条短信、一条代码、一张头像、一首音乐、一段视频……这些都可「NFT 化」。而游戏道具、时尚单品等潮流艺术因其簇拥者基数庞大,更适合与 NFT 绑定,成为数字世界的高频交易品种。

根据米地的观察,美国 NBA 球星卡这种 IP 类 NFT 和 PFP 头像类 NFT,在目前市场上的交易量更大。相比之下,艺术类 NFT 在整个 NFT 市场的交易体量非常小。未来,游戏道具会是最有前途和最适合的 NFT 形式。

NFT 的应用场景还延伸到了金融、隐私、社交等领域。

「感到膨胀的泡沫已经到了某种极限。」艺术市场研究者黄韵奇一方面感受到 NFT 市场在慢慢见顶,同时也看到 defi 去中心化金融是 NFT 最近很火的一个方向,市场比艺术和游戏更大。

NFT 还被开发为元宇宙下的通用语言,构建虚拟世界的巴别塔。典型代表是徐冰的《地书》已被铸造成 NFT,成为了一个元宇宙语言类 NFT 项目。

艺术项目《地书》自 2003 年启动。与 NFT 结合后,《地书》有了另一个更「元宇宙」的名字——元语言(Metawords)。

在「地书输入法」微信小程序中输入汉字、英文等现实文字,会被自动转译为《地书》中的标识符号。例如,输入「嗨,你好」,对应转译的符号是打招呼的手掌和眨眼微笑的表情;输入「love」,会得到三颗红心。

在元宇宙和 web 3.0 下,NFT 未来的玩法或许还有更多想象空间。

人类行为从现实世界跨入虚拟世界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NFT 大航海时代,无论触礁搁浅或是登陆插旗,探险家们都已经动身出发。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