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年轻人不愿进工厂背后的残酷事实

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其实是需要很多系统的重构的,不是发补贴或者喊喊重视职业教育就可以的,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很聪明,他们的算盘比很多人都打得精。
2022-03-07 14:20 · 微信公众号:功夫财经  今纶   
   

年轻人也是理性经济人,他们暂时还顾不上社会的长远发展,他们想的就是如何多赚一点钱。

制造业利润不高,但是,年轻人没有义务分担你的难。要么,你提高利润率,发得起高工资,要么,你就自己继续熬吧。

6万研究生17万本科生为什么要去送外卖?背后是利益的权衡和生活的真相。

这两天 ,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建议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的话题被热议,他表示,当下不少年轻人选择送外卖、送快递,不愿进工厂当产业工人,导致制造业招工困难,这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他建议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鼓励支持更多年轻人成为产业工人。

张兴海的说法不无道理,不过还是有点“本位主义”,年轻人也是理性经济人,他们暂时还顾不上社会的长远发展,他们想的就是如何多赚一点钱,或者说在个人时间与收入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如果这个平衡点是外卖,那么,他们就会去送外卖。

01、工厂为什么不能提供高工资?

前几天,我乘坐一辆网约车,开车的是个小伙子,20多岁。他说自己是大专毕业,以前在一家公司做仓储管理方面的工作,收入5000多。后来家里人给他首付要他买房,但是要他自己还月供,他不想买,又没有反驳的理由,毕竟自己以后结婚需要房。

买房之后,每个月收入都不够用,还要向家里要钱,他被迫辞职开网约车,每天十几个小时在车上,收入可以达到1万多。刚开始*年,他很不适应,现在是第二年,略微好一些。

他对开车充满了厌恶,但觉得自己是被锁在车上,也锁在了房子上,对未来一片迷茫,完全不知道怎么办。我问他供楼供了多久了,他说三年了,还有22年。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特别的机会的话,这个年轻人要在网约车上干很多年!

小伙子还告诉我,现在生意没以前好,很多中年下岗的来开网约车,因为没什么事可以做,家里每个月又必须一万多才能撑下去。

到达目的地,我下车,沉默了很久。

其实,送外卖的年轻人的情况和这个小伙子差不多。不是大家不想在公司或者工厂上班,而是,这份工资没法供楼,或者支撑自己的生活,因此,哪里钱多去哪里,根本顾不上思考其他,更不用说“社会长远发展”了。

那么,工厂为什么不能提供高工资呢?很简单,并没有特别高价值的产品,因此导致利润很薄,怎么可能提供高工资呢?再往前追溯,基础科学的基础并不扎实,教育系统由于种种原因缺乏创新基因,进而难以培养出特别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反映到产品上就是:

大家都在非常浮躁地追逐热点,或者互相山寨。既然如此,怎么可能生产出特别高附加值的产品呢?

与这个阶段匹配的本来是正常的房价,或者是逐渐完备的制度,让教育、科技慢慢跟上来,偏偏由于土地财政以及其他制度设计的原因,房价被快速拉高,而且生活成本也并不低。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有人说“做实业、做制造业的是傻子”,后来,这些“傻子”中的一些人就卖了厂房、机器、遣散工人,加入炒房大军了。

这就加剧了房价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差距,像任正非那样能顶住不进房地产的企业家是很少的。

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当博弈开始的时候,很多普通老百姓突然发现国产手机的部分关键零部件居然是境外生产的,知识产权也在境外,所以,当有人意图造谣小米,要给小米的芯片断供时,小米急了,好在最后顺利解决。

这个逻辑链条是很清晰的: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了工厂难以给出高工资,就不要怪年轻人“无情”。

02、德国经验值得借鉴

那么,问题如何解决?

张兴海建议,政府加强就业引导,改善制造业就业环境,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新员工就业补贴,对参与订单式生产的临时用工给予一定的收入补贴及保险补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实施差异化人才政策支持等。

他也看到了教育问题,认为要逐步构建起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梯度发展的制造业人才培育体系。

可是,这些都还是站在企业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没有换位思考。

2月11日,四川省人社厅与重庆市人社局共同发布《川渝地区2020年人力资源市场工资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川渝地区全行业的中位数工资一年是5.4万,也就是说每个月差不多是4500元。

关于重庆小康的工资收入,在职朋职业圈上有13位圈友现身分享,根据网友分享统计,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平均工资为4874元/月,其中50%的工资收入位于区间3000-4000元/月,20%的工资收入位于区间4000-5000元/月。

这当然是个不完全统计,但是重庆小康的工资不会比川渝地区全行业的中位数工资高多少,应该是事实。

拿这个工资在重庆买房也不容易,因为还要穿衣吃饭。那么,在重庆送外卖能赚多少钱呢?根据新闻以及网友的反映,大概一天是200块。也就是说并不比去工厂上班少,而且时间自由,既然如此,去工厂上班的必要性在哪里?

是的,老板也很难,制造业利润不高,但是,年轻人没有义务分担你的难。要么,你提高利润率,发得起高工资,要么,你就自己继续熬吧。

当然,提高利润率这个事儿不是老板自己想提就提的,涉及到教育、住房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讲讲德国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吧。

19世纪70年代,德国开始劳动密集型的外向经济,也就是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生产产品出口国外。通过山寨以及低价销售,德国产品销量不错。

英国通过议会修改《商标法》,规定德国产品必须打上“德国制造”标签,这其实就是一种羞辱。

德国人知错就改,奋起直追,对技术改造和产品质量严格把关,积极推进“产-学-研”体系。几十年后,德国工业成了质量过硬的代名词。

只有8000万人口的德国,现在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涉及机械、化工、电器、光学,到厨房用具、体育用品。

奔驰、宝马、西门子、拜耳、汉高、阿迪达斯等品牌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些品牌也成为了享誉全球的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

也就是说德国产品位于产业链的高端,产品定价权在他们自己手里。

德国人的经济学是什么呢?曾有德国企业家就此回应过记者的提问:“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这当然是企业家的理解,但也能说明问题。

产品品质高了,自然就能卖出好价钱。有了利润就能多交税,改善社会福利,也不需要土地财政。

德国人是不炒房的,因为没有必要,金融政策也不支持,因为完全不给你杠杆。

个人买房时的税负高,而且卖出时还要收资本利得税。何况,租房很方便,房东不能随便涨价,也不能随便赶租客走,租房也可以让孩子入读附近的公立学校,最重要的是所有的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都差不多。

所以,德国工人为什么安心做工人?不需要为房子、学位操心,而且因为工厂的产品利润高,工人的收入也不低。

还有一个超级重要的原因,我问过已经在德国定居几十年的吴博士,他告诉我:“在德国,一个教授是不敢轻视清洁工的,说话必须客客气气,因为大家都是平等的,这是一个基本的意识和起码的尊重。”这就涉及到更深层次的话题了,甚至要谈谈文化以及其他。

所以,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其实是需要很多系统的重构的,不是发补贴或者喊喊重视职业教育就可以的,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很聪明,他们的算盘比很多人都打得精。

6万研究生17万本科生为什么要去送外卖?背后是利益的权衡和生活的真相。

不肯放弃利益,不肯重新平衡利益,年轻人就会继续冲进送外卖的队伍。

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功夫财经无关。如因作品内容存在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功夫财经联系。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功夫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