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面对能源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央企及地方政府等加速对该领域的数字化投入,赛道内也不乏上市公司的身影。在“数字化+可再生能源”时代大趋势下,以及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投资人、创业者和产业方该如何抓住能源数字化转型的机遇?
对此,君盛投资产业对话栏目联合本源资本,邀请能源数字化领域的各参与者就“能源电力数字化市场的现状及机会”进行分享。
内容速览
您将在本次分享中了解以下内容:
Ø 创业者和投资人对能源电力数字化的思考
Ø 能源结构调整及电网新一轮数字化推进浪潮背后的新业务机会
Ø 投资人在能源电力数字化领域的布局思考和顾虑点
Ø 传统围绕能源电力领域的软件类企业破局的可能性
Ø 除了源网外,储和荷存在哪些数字化机会
分享嘉宾
Ø 叶名震,能源电力数字化平台青能科技创始人,拥有20多年IT从业经验,在IBM任职15年,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工作4年,目前负责青能科技的发展方向和全面管理。
Ø 何亚平,电网BI及大数据平台易莱信创始人,拥有多年电力信息化领域的从业经验,熟悉能源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历任北京博通网信科技总经理、广州运维电力、北京深网科技副总经理和总经理等企业高管。
Ø 王春光,能源双碳管理平台亿可能源创始人,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评审专家、联合国能源署高级顾问;主导的能源项目和多项研究成果曾应用于莫斯科政府、中国国家发展银行、美国能源部等国内外政府机构,是能源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Ø 俞庆,能源数字化平台数元科技创始人,拥有19年国网浙江电力公司的工作经验,是国网公司综合能源与电力数字化业务专家,长期参与电力生产信息化、自动化项目的研发与实施。
Ø 张飞达,青域资本投资总监,拥有15年能源环境咨询、清洁技术投资领域年的从业经历,执行了对华泰永创、瑞特爱、必可测、中科润宇、湖南锐异、矽杰微电子等多个清洁技术项目投资。
Ø 丁昳婷,英诺天使能源领域投资总监。
Part 1 创业者对能源电力数字化的思考
双碳时代,“数字化”撬动能源发展的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的能源系统连通变得更容易、更智能化、更高效以及更可靠和可持续化。数字革命和能源革命的深度融合成为趋势,数字化转型也成为能源电力企业高速发展必然之路,创业者作为这中间的重要一员,如何看待能源电力数字化?
叶名震(青能科技):
就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顺应数字革命和能源革命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加劲发力,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能源电力企业都已经推出各自明确的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青能科技成立伊始就一直专注于服务能源电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是适应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相融并进趋势的必然选择。随着大云物移智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深度融合及广泛应用,能源转型的数字化、智能化特征进一步凸显。无论是适应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并网和消纳要求,还是支撑风电光伏等分布式能源、储能、电动汽车等交互式、移动式设施广泛接入,都需要以数字技术为电网赋能,促进源网荷储协调互动,推动电网向更加智慧、更加泛在、更加友好的能源互联网升级,持续提高能源供给清洁化、终端消费电气化、系统运转高效化水平,在引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中发挥更大作用。
数字化是提升管理改善服务的内在要求。无论是像运营着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能源资源配置能力最强、并网新能源规模*的特大型电网的国家电网,还是清洁能源装机占比60%以上、光伏和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都是全球*的国家电力投资集团,都迫切需要以数字化、互联网化、现代化手段推进或倒逼组织和管理变革,实现经营管理全过程实时感知、可视可控、精益高效,促进发展质量、效率和效益全面提升。面对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和互动化的客户需求,也需要以数字化提高电力精准服务、便捷服务、智能服务水平,提升客户获得感和满意度。
数字化是发展新兴产业创造新价值构建新业态的强大引擎。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国内外大型企业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培育竞争新优势的普遍选择。全球蔓延的疫情进一步加速了数字化进程,线上消费、新零售等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蓬勃发展。电力企业在网络、平台、用户、数据等方面拥有丰富资源。在电价持续降低、经营压力巨大的严峻形势下,深挖资源价值和潜力,以数字化改造提升传统业务、促进产业升级,开拓能源数字经济这一巨大蓝海市场是电力企业的必然选择。
加快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建设数字中国的必然选择,是服务“双碳”目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所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离不开数字化转型的支撑和支持。新型电力系统需要涉及的环节很多,面对的物理形态会发生一些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各个环节都需要数字化技术的支撑,需要在信息采集感知、计算能力支撑、自动化控制和智慧化运营方面,建立一个强大的数字化平台来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管理,从而保证新型电力系统面对挑战,能够可靠的运行、管理和控制。
能源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涉及各层级、各领域、各业务,既是一项*创新性的复杂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因此能源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迫切需要高端咨询服务,并且从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实施路径、业务场景和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平台化产品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环节提供全程端到端的产品和服务。
青能科技在服务能源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梳理出了“五化”的方法论即业务数据化、数据服务化、服务价值化、价值生态化、生态业务化,并结合理解现状、设定目标、设计规划、试点验证、推广复制的实施路径,形成了能源电力企业数字化建设的闭环。
我们可以把能源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分为三个阶段来看:数据融通、数据运营、能源数字产业化。从实际的建设进度来看,由于国家电网的27个省公司中大多数都是二级部署加之业务壁垒的制约,所以数据打通还是在艰难进行中。部分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比较发达且数据成熟度较高的省公司也开始了数据运营和以电力数据为支撑的新商业模式尝试。
王春光(亿可能源):
结合公司的发展来谈论对数字化的思考。亿可能源是一家专注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对电力和钢铁行业进行设备运维优化、整体能耗优化和碳排全流程管理的SaaS服务公司。公司过去几年主要是在用电端和电力端发力,在这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数据打通速度蛮快的。10多年前我曾经参与美国的去核电增加分布式能源项目,该项目考虑到主网、区域电网、智能微网的安全及稳定性,现在国内不仅是在往这个方向发展,还要通过交易手段让更多的用户端采用不同的能源进行服务,而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将带来新技术出现。我们之前在定义产品的时候,其实只专注于某一个客户的痛点,而没有进一步延展到行业内和跨行业,但其实某个痛点的存在可以是通用型的,现在我们完全是可以使用智慧能源碳排管控平台去提供通用服务,这也是我们看到大趋势的数字化变革带来商机的出现。
另外,目前很多产品只停留在界面展示层面上,但无疑在进入下一步时,大家会对管控、深度的分析预测等方面提出刚性需求。我们公司这几年也是在挖掘不同需求背后的价值,尤其是在近些年与客户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察觉到甲方在接受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时,会有很强的KPI考核指标,并且逐渐有清晰的管控期望,需要预测结果。通过不断地探知客户的需求,我们感知在双碳管控下,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市场将会出现很多商机。
俞庆(数元科技):
对于数字化,我认为是自动化、信息化和物联化的结合,这三个化要能够真正去融合,其实在数字化的技术层面上本身就非易事。基于团队10多年的电网信息化工作经验,我们判断发电和电网侧的信息化已经到了瓶颈期,业务壁垒导致数据难以被打通,比如国网希望把自动化和信息化打通,但是却遇到了技术型和非技术的壁垒。反观用电侧恰恰是一个非常大的蓝海市场,用电侧的能源数字化过去一直是被忽视的,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有利于从零开始一个用云原生的技术,天然去把数字化的打通。
数字化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谁为数字化来买单。这个在用电侧尤为重要,企业的目标非常明确:衡量数字化能否带来价值,所以在帮企业提高安全性同时需兼顾经济运营,从而实现双碳目标,这要求数字化在用电侧的落地需要有专业服务、有数字化的研发能力和交付能力。
何亚平(易莱信):
对于数字化发展,我结合十四五规划的目标来谈谈我们看到的一些方向。十四五规划明确要将数字基础作为核心生产力,并且明确是按照这种中台化的技术路线来进行构建数字电网、数字运营、数字服务和数字产业。其次,要将数字技术和业务进行深度的融合,并提出数智赋能的目标。数智赋能就是将目前的数据,结合算力、算法和算源,打通源网荷储四个环节。最后,按照云数一体的技术路线,将中台的运营能力、技术底座、支撑能力、数据生产要素的价值和网络安全全面做到*程度。
结合上述,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机会点。
*,数字化进程不会局限在IT领域,也不仅限于双碳,反而是全方位推进,是由信息化向智能化去转换。虽然电网的概念和名词一直在变化,但它的内核其实就是一直在向智能化进行转变。电网的改变很慢,内因的变革对它的推动往往是比较慢的,而外因例如国家政策对电网的推动力量是比较大的。内因推动力弱是因为电网的调度、业务、生产运行等部门相对比较传统,数字化的推广需要数字化部门与传统部门进行博弈,博弈的过程会限制推广发展的速度。因此,当前对于电网来说,*的机遇机会来自于双碳,包括碳排放的监测、计量核算等,以及电碳经济的服务平台。此外,数智赋能是我个人的关注点,算法在电网的应用一直是传统的电气计算,但随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超算和数值计算等的发展,算法将会对传统计算有所改变。其次,如果新技术与电网的传统计算有效结合起来,将会产生非常强大的价值。另外,数字孪生在电网里也没有很好实现,现在只是做前端的3D,跟业务算法模型的结合比较缺失,未来要跟传统业务做有效的算法结合。
第二,个人认为最有前景的点是设备方便的,电网的核心其实就在于电气设备和电气设备的连接。变压器的运行效率、安全、周期等多年都没有改变,如果能用数字化手段做到改变,这对提高电网设备的运行效率是很有潜力的,但也是条比较长的路。
第三,安全领域的智能化也很有空间,其中安全+AI是我很看好的场景,图像识别可以用来做安全监督很有价值。。
Part 2 投资人如何看待能源电力数字化的投资机会
张飞达(青域资本):
现在市面上很多咨询公司和大规模的能源公司都在提去碳化、去中心化和数字化,这三者的关系我觉得是要做梳理和系统性思考的,而我对这三化的理解就是把数字化放到低碳化和去中心化这个角度去认识。
现在大家已经验证了数字化在消费侧、物联网侧的巨大威力,但是数字化在工业侧大B端还没被验证,大家期待互联网的后半段,在数字化上能对产业进行彻底的革新,这种革新需要双碳的去碳化、数字化这个目标的牵引。换而言之,数字化本身只是一个工具,它只有工具的理性,而双碳化是有一个价值理性在其中。关于分布式储能,我觉得它介于两者中间,分布式一方面在跟中心化的能源规则制定者,在争夺规则制定权或争夺权益分配方式时具有价值,但同时分布式其实高度依赖数字化和依赖物联网这套技术的成熟,使得它的整个运营不用再遵循统一的规则。
丁昳婷(英诺天使):
投资人更关注变化,因为觉得在变化当中会有比较多的机会。双碳背景下能源数字化会有很大价值,原因在于电力系统的结构会产生变化,新能源的比重会有显著提升,那在这样提升的情况下,有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解决,就是发电侧的供给变得不可控,供需匹配对数字化水平提出要求。随着电力政策的市场化导向明确,以及电力市场和碳市场的完善,数字化、自动化将给企业带来价值点,产生更多的商业模式。储能和资源的调配也将有个很好的机会产生。
Part 3 创业者如何从电网的传统体系下杀出一条血路?
能源数字化是未来的趋势,发电侧、负荷侧、电网侧也紧随数字化驱动的步伐,但是具体的发展路径目前还是未知的。目前市场上存有电网领域或围绕能源数字化领域进行创业创新的企业得不到资本关注的情况,也存有领域内企业快速增长动能缺乏的局面,那创业公司该如何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叶名震(青能科技):
我对电力系统从自动化领域到信息化再到数字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有很多的感同身受,跟大家探讨一下:
一个共识,电力自动化领域和信息化时代,电力行业市场对体系外的企业是封闭的不友好的。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市场上极少依托电力行业成长起来的软件企业,反观以系统内支撑单位为核心的信息化公司业务增长很大。这里比较重要的原因是电力自动化时代像调度自动化、营销/用电采集、设备管理系统这些业务系统都是体系内南瑞、中国电科院、省公司三产公司垄断开发;信息化时代软硬件平台的采购选型都是以国外主流厂家的成熟产品为主,应用系统开发主要以体系内公司为主,体系外公司只能参与到一些集成项目机会难以成为主流,自然很难成长起来。
但是现在的数字化建设就不一样了,正如之前谈到的,能源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涉及各层级、各领域、各业务,是一项*创新性的复杂系统工程,对服务商的要求非常高。首先对能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要有很好的解读,同时需要对业务要有深刻的理解,然后需要结合业务场景和新技术的融合应用,最后需要落地见成效。数字化最难的不是技术,需要服务商有非常强的咨询服务和平台化产品定制能力,门槛非常高。这样的要求,传统的系统内企业,比如南瑞集团、信产集团以及省公司下属的三产公司由于体制原因在高端咨询服务、新技术融合、平台化产品打造等方面并无优势,甚至更多暴露出弊端。
这轮能源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投资规模巨大,妥妥的万亿级市场且会有一个较长的持续投资周期。从数字化建设进度来看,国家电网公司由于业务的复杂度更高,基本是二级部署,所以建设难度更大,但因为总体投资规模巨大,将会有更长的投资建设周期;而像以国电投、华能集团为数字化转型先锋的发电企业实现了一级部署,集团管控力度大,数字化建设的成效应该能够更快地得到体现。
所以,参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属性将是立足乃至引领能源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市场的关键,我坚信会有一批新的科技企业伴随着这轮波澜壮阔的数字化建设大潮优质成长。躬身入局找好切入点,价值创造,业内的伙伴们一起加油努力!也希望更多投资机构深入研究能源电力行业紧密追踪持续出台的产业政策从而精准投资加持白马股创新型企业。
何亚平(易莱信):
我觉得核心在于竞争,平台级企业阿里、腾讯这样的大厂不是真正的对手,我们*的竞争对手是电网体系内的产业公司,他们的背景和资源体系完全与我们不同。那么对于一个初创型企业来说该如何进入电网?我的观点是应该要先从新技术的角度切入,我认为电网的变革不管再快,它始终需要持续投入,以及长时间沉淀,需要有耐心。
另外,我认为重要的是要关注技术与产业和业务的融合。电网定制化(深度定制)需求越来越多,以前电网对定制化的要求可能不算很高,平台级厂商直接部署后就可以使用,但是现在每一个平台级厂商进入到电网后都必须要做定制化,要与电网业务深度融合。所以不管我们做什么方向、什么技术,最终一定要跟电网里面的某个产业深度绑定在一起,不能只单纯依靠新技术进入市场,要想做深做强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壁垒,就需要扎扎实实深耕产业。
Part4创业者如何看待不同层级的客户需求特征?
发电侧、负荷侧、电网侧客户接受度和KPI考核指标发生变化,并且衍生出不同层级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如何辨别需求?如何顺应客户的变化而不断革新?
俞庆(数元科技):
数元电力的业务主要围绕负荷侧的能源数字化,为配售电公司、电力服务公司、节能公司,以及其他企业用电的生产商、服务商,提供基本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及运营平台。结合我们公司合作客户(商业房地产公司、房地产运营公司、上市公司及国有地方型企业等),我们发现客户在能源双控和双碳背景下,在能源管理方面出现了两个比较大的刚需。
*个刚需是围绕能源的经济性管理需求。比如我们帮一家商业地产企业做电费测算,因为分时电价政策将开始调整,该商业地产企业预计明年将增加2亿元电费,所以急需租户分摊电费,但该公司缺乏相应的计费依据和手段,还停留在手工抄表阶段,数字化水平低,因此委托我们帮助他们做智能的计量计费。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公司有很多电表和系统,但电表间互不相通,系统间也互不相连,存在数据孤岛现象。所以我们在帮助他们提升能源运营专业水平的同时也需要帮其提高能源运营的经济性,达到减员增效的效果。
另一刚需是提供完整数字化解决方案包。我们帮助上述的商业地产企业进行电费的诊断和优化、交付专业设备与服务、提供和实施数字化解决方案、打造数字化平台和高级AI应用功能等;相当于我们提供的是包含了碳计量和碳数据管理在内的完整数字化解决方案包。其实这种需求在负荷侧是刚需的,负荷侧市场有300万-350万家高压电力用户,他们拥有专用电力资产和能源资产,但这些资产运营效率非常低,所以我们很看好这块的业务机会。
另外,目前市场上有5.5万亿度的电力交易的体量需求,而未来也会逐渐出现碳交易、第三方绿色能源金融等潜在投资机会,所以我们认为这些需求机会是很好的切入口,我们通过数字化服务把客户的数据流、信息流和服务流汇集起来,从而形成一种真正的平台化、生态化格局。当这个多边交易生态平台拥有足够多的数据之后,则会浮现像需求响应、虚拟电厂、包括分布式光伏和分布式储能等更大的机会,所以我们目前需要的是按照互联网思维,先用数字化服务掌握住流量。
这里就延伸出刚刚谈到的,互联网公司为什么现在没有进来或者进来得非常慢的问题。因为这个事情和一般的互联网逻辑不一样,数字化不能够用烧钱的方式去做,企业用户起量很慢,而且用户的数量不多,所以不可能用补贴用户的方案去做,只能用精细化、可盈利的方式去做。但数字化本身又很难盈利,很难说服用户为数字化买单,除非通过专业咨询服务和一揽子解决方案将数字化价值传递到客户手中,才有可能打动客户。
Part 5 投资人认为哪些创业公司能杀出重围?
能源行业经历了深刻的技术颠覆,新技术与数字化结合带来转型机会的同时, 也为新的竞争者打开了大门,在数字化这场战争中,哪些创业公司可能会抢占先机,赢得市场的主动权呢?
张飞达(青域资本):
以我观察的案例来看电网数字化改革是由点到面的一个过程,2015年电改刚刚起步,三板上和市面上有不少在需求侧做功率预测的厂商,那时候最实际的需求就是满足电网对新能源厂商并网的功率预测的功能性产品,一些基础功能做的比较好的厂商也应势而起。
国内新能源发电的运营逻辑是根据资源状况,*限度地去发电,这跟国外有本质性区别,根本原因在于国外有电力现货交易市场,所以国外的风电能源不是根据资源状况在发电,而是根据电网需求在发电。现在电力市场不断发展,很多公司开始去做跟辅助、储能和调频相关的服务,有些公司根据环境和业务需求的变化逐步成长起来,有的公司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完成IPO过程了,比如国能日新,从最初的做新能源负荷预测,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变大,自己的业务形态也在变化。
丁昳婷(英诺天使):
我们比较关注从哪些点切入去投资。软件公司给电网类的单一大B做服务,从投资机构角度来说,会担心存有发展天花板。前面几位创业者介绍到在数字化新趋势下可能会有更大的空间,包括跟一些创业公司沟通的时候,他们也表达看到了这样的趋势。随着电力市场的逐步放开,很多企业除了对传统向电网公司服务之外,售电侧、发电侧和用户侧需求也更多,原来to大B的公司就变成了若干to中B的公司,这样的话天花板就会有一个更高的水平。这中间的开放程度是我们重视的,如果创业公司有机会做成平台型公司,拿到数据做一些相关的服务,那将来的想象空间就会更大。
从投资来说,还有另外一个视角,当你看到这些变化发生并往这些方向走的时候,你就往上游去做,预先布局底层的生产。比如交直流混合的体系会逐步成为一种趋势,在这里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新的设备,在电网里面设备体量是非常大的,设备的运营和维护也是很高的成本。如果设备本身有智能化的升级,再结合数字化运维,就可以显著降低运维成本,从投资角度来说这是可以去铺的点。另外从横向和纵向两块来看,在算法和设备有非常多耕耘的纵向的硬科技公司,和对政策和行情非常敏感、并可以连接上下游的偏横向运营的公司也比较有机会。
Part 6如何看待电力市场的开放程度?
电力市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国电力市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各项因素推动,以及行业鼓励实现有效运营、提高服务质量及用户体验等,电力市场从垄断到不断开放的演变,其中开放程度是大家所关注的点。
叶名震(青能科技):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支撑双碳目标的实现已是行业共识,加快数字化转型是关键所在,数字化的实质是企业互联网化。随着国家电网能源互联网、南方电网数字电网以及国电投“2035一流战略”等龙头企业战略目标的加快建设落地,能源电力行业产业互联网正在快速形成。 围绕能源数字产业化,开放电力市场积极打造能源互联网产业生态圈成为必然。
青能科技正在筹建能源数字经济研究院,将积极参与新型电力系统的相关课题研究并聚焦在数字化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关系、如何加快电力数字化转型、打造能源数字经济平台等相关课题研究。
关于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特征以及关键技术,业内专家已有指导性观点。比如新一代电力系统的五大特征:1.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2.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电力系统;3.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电力系统;4.数字化智能化智慧能源电力系统;5.清洁高效低碳零碳电力系统。八类有全局性影响的关键技术:1.高效低成本电网支持型新能源发电和综合利用技术;2.高可靠性低损耗新型电力电子元器件装置和系统技术;3.新型综合能源电力系统规划运行和控制保护技术;4.清洁高效低成本氢能生产储运转化和应用技术;5.安全高效低成本长寿命新型储能技术;6.数字化智能化和能源互联网/物联网技术;7.新型输电和超导综合输能技术;8.综合能源电力市场技术。
我个人对产业互联网很期待,由于产业互联网具有行业属性,不同行业的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会不一样,能源电力产业互联网会加速形成。不同于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基础一定是产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全面构建人、机、物的互联,有效支持工业制造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的全面链接;基于多年沉淀的产业能力结合新的平台体系和数字赋能产业上下游,最终在产业平台上的各个企业会重新构建出新的价值链和商业模式。通过平台所实现的产品品质和服务体验,将带来远远超过过去低效的整合模式所带来的价值和竞争力,从而真正推动产业的变革。
感谢语
在整个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创业者和投资人都能在里面发掘出价值点和机会,但其实无论创业还是投资,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经受起时间的考验。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