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柔宇,保持我国在柔性技术领域的国际*水平。”
接连两天,知名经济学者、柔宇科技独立董事刘姝威在社交媒体等公开渠道接连发文,呼吁各级政府积极帮助柔宇科技解决资金短缺,引进战略投资者。
成立近10年,融资近百亿,估值最高达500亿元,曾经投资人眼中“错失它,让我心如刀绞”的项目,曾经喊话要依靠柔性屏技术“将世界掰弯”的天才团队……遇到了成立以来*的困境。3年半累计亏损31.95亿元;拖欠员工半年薪资;员工从1800人下降到700人;3次寻求上市均以失败告终。
与疫情无关,大多数人认为,柔宇的问题出在商业模式上,决定了柔宇最终无法实现“自我造血”。
柔宇应该怎样摆脱困境?铅笔道总结如下:
1、继续融资:不过,据投资人向铅笔道透露,此刻的柔宇已是“有毒标的”,项目风险太大,前景不太乐观。政府性基金可能性更高。
2、被其他屏厂收购。
3、自救转型,坚定做好To B业务。
4、破产清算。
但目前来看,“破产清算”的可能性比较小,柔宇创始人曾多次表达永不言弃的决心。参考法拉第未来、蔚来等过往危机案例,柔宇的结局很可能以“某种特殊融资”度过危机。对柔宇来讲,这也是*结局。
-01 -
独董发声:拯救柔宇
4月13日、14日,柔宇科技独立董事、知名学者、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接连两天在微博和个人公众号上为柔宇科技求援。
在*篇文章《拯救柔宇》中,刘姝威陈述了柔宇科技的主要研发成果、与韩国技术的技术对比、成立以来的资金往来情况、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拯救柔宇的建议。
在第二篇文章《珍惜从0到1 的研发成果》中, 刘姝威分析了柔宇科技的优势和劣势到底是什么?柔宇科技为什么会陷入目前的困境?为什么柔宇科技有从0到1基础研发的国际一流柔性技术,却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如何解决柔宇科技的软肋?
“我建议,各级政府积极帮助柔宇科技解决资金短缺,帮助柔宇科技引进战略投资者,以便开拓我国柔性技术的应用市场。”
“拯救柔宇,保持我国在柔性技术领域的国际*水平。”
……
两篇文章发出后,受到网友的热议。对于刘姝威的高声呼吁,有支持者,但也网友们讽刺道:“这样的公司挣了钱是自己的,亏了钱让国家拯救。”“产品有市场的话,自然会有人接盘。”“技术不行,怕是投资再多,也是无底洞。”
而这已经不知道是半年来柔宇科技第几次登上微博热搜了。今年3月以来,“被曝光拖欠员工半年工资”“部分员工被迫休假三个月”等负面消息,又让柔宇一直受到外界的议论。
一位柔宇科技的老员工曾对媒体表示从去年3月份开始,柔宇科技就已经出现了拖欠工资,10月薪资全额暂停发放,柔宇科技承诺将在11月30日补发10月的薪资但并未兑现,员工在12月底收到了11月的工资。而12月以后至今几个月的薪酬都没有收到。
曾有消息称,柔宇科技曾安排员工放长假(自清明往后3个月),但随后被官方辟谣。可是这样的回应让员工更加的担心:“公司没有发出正式通告让员工放假,后期公司会不会以旷工向外解释?这样的做法会不会是变相的裁员?”
雪上加霜的是,柔宇科技的工商信息显示,执行标的总金额亿达9503.14万元,全部未履行。而在今年的1月10日及11日,深圳柔宇科技有限公司持有北京柔宇电子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的累计约为775万余元股权被冻结。
曾经活在光环下的柔宇科技陷入了负债累累的风波里。员工看不到希望,纷纷辞职,自2022年开年以来,柔宇科技OA系统里的员工人数不断的减少,已经从1800人下降到700人左右。
-02 -
500亿独角兽3次上市折戟
“断粮”已久的柔宇科技曾经也是拿融资拿到手软的“资本宠儿”。
创始人刘自鸿自己就是典型的“学霸”。身披高考理科状元、清华硕士、斯坦福大学毕业用时最短的华人博士等光环,2012年5月,刘自鸿用辛苦筹来的400万人民为启动资金创立了柔宇科技,与他一同创业的是他的清华兼斯坦福校友余晓军和魏鹏。
刚创业的前两年,柔宇科技寂寂无名。他们的目标就是做世界上最薄的柔性显示器,这个超前的想法曾让当时的很多人直呼“看不懂”。直到2014年8月,柔宇科技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全球最薄(厚度为0.01毫米)的可弯曲柔性显示屏。
凭借这项“黑科技”,柔宇科技迅速成为资本眼中的“香饽饽”。
刘姝威微博表示,柔宇科技从2012年5月创立至2021年9月近十年期间,共进行8轮融资,获得股权投资约61.97亿元;债权融资约36.53亿元;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17.17亿元。现金流入合计116.28亿元。
据媒体报道,柔宇科技估值最高达到500亿元。但是,在融资路上一路坦途的柔宇科技,却始终没能圆好自己讲出的资本故事。
抛开很多人看不懂的高科技而言,大多数人认为,商业模式上的问题决定了柔宇无法实现“自我造血”。
在商业模式上,柔宇科技采用的是To B和To C双战略,生产的全柔性屏既用于自有品牌消费电子产品,也会对企业合作伙伴供货。
这种模式意在通过C端产品的推陈出新,来将柔性技术解决方案反向输出给B端合作伙伴。不过,柔宇科技推出的折叠屏手机等终端产品的销量并不如意。在京东自营店,柔宇科技的折叠屏手机销量仅为2000+,而小米的折叠屏手机销量为10000+,三星的折叠屏手机销量为20000+。8788元/台的手机也比小米的6999元/台、三星的7999元/台高出不少。
价格高,但在质量上却难言优秀。2000多条评价中,有50多条差评,多位消费者表示“*天用屏就坏了”“开机后屏幕显示有花斑”“续航能力差,手机机身发热,信号不好”等。
据多位柔宇员工的说法,柔宇科技内部一直有砍掉C端、全面转型To B的想法,但始终未得以实施。
对于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量产能力和市场订单方面,柔宇科技也始终没交出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据其2020年申请科创板上市的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上半年,柔宇科技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5.1%、31.2%、5%。销量上更是惨淡,2019年其产量为31.4万片,而销量仅5.27万片,2020年上半年其产量为4.86万片,但销量仅2.21万片。
不管是C端还是B端,柔宇科技的产品都不算畅销,导致其自身“造血”能力严重不足,持续亏损。招股书显示,柔宇科技2017-2020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59亿元、-8.02亿元、-10.73亿元和-9.61亿元。也就是说,3年半累计亏损31.95亿元,而这个亏损幅度还在持续加大。
2020年至今,柔宇曾至少三次寻求IPO,但都因各种原因碰壁,并未等来任何人为其“雪中送炭”。
-03 -
“不要指望雪中送炭”
如何拯救困境中的柔宇?按照刘姝威的说法,摆在柔宇面前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没钱”,其次则是经营问题。
如今的柔宇急需一次资本输血来救命。两度冲刺上市失败,且短期内见不到上市的希望,柔宇只能继续在一级市场寻求资金。
可今时不同往日,曾经的它是明星项目,备受资本青睐。还有投资大佬曾对外界表示,“柔宇科技是我做投资以来,一个真正错失的项目。每次看到他们的好消息,我都心如刀绞。”
现在的柔宇科技却成为一个“有毒”的标的。一位常驻深圳的科技领域投资人对铅笔道表示,包括他自己在内,身边的投资人应该都不会碰这个项目,风险与不确定性都不能用“太大”来形容,简直是达到了上限。
谁来救柔宇?刘姝威在文章中建议:“各级政府积极帮助柔宇科技解决资金短缺,帮助柔宇科技引进战略投资者,以便开拓我国柔性技术的应用市场。”
“然而一般的投资机构确实也没有能力与资源来拯救柔宇,除非政府背景的机构愿意接盘。”上述投资人直言。
不过,据界面新闻此前报道,从去年开始,对于柔宇科技这个项目,深圳市政府就已经有专办介入。而且该项目有一定敏感性,投资圈尽量避而不谈。一位长期观察深圳产业经济的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柔宇已经被证明是一个失败的项目,不仅技术路线有问题,难量产,良率低,而且还存在数据造假,深圳国资如果再继续投资是不明智的。”
依照目前市面上传言,关于柔宇之后的续血方案,管理层主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等待政府资金或外部融资入注。这也是刘姝威多次强调的解决办法,但主动权明显不在柔宇自己手中。
刘姝威认为,“如果与柔性技术相关的公司成为柔宇科技的战略投资者,战略投资公司能够优先获得柔宇科技的基础研发成果,并且在此基础上,双方一起运用基础研究成果研发创新产品。这样一方面充分发挥了柔宇科技的研发能力,增强了战略投资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规避了柔宇科技的软肋,柔宇科技可以集中精力从事研发工作。”
其二,被其它屏厂收购。据悉,2014年曾有国外企业出价3亿美元收购柔宇科技,但创始人刘自鸿放弃了财务自由的诱惑选择继续创业。如今负债累累的柔宇,显然也已经不再是一个被收购的优质标的。
其三,自救转型,坚定做好To B业务。刘姝威也建议,“柔宇科技的战略定位是柔性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柔宇科技的研发成果可以广泛应用于折叠屏手机、交通工具的车厢或舱内的智能化、机器人等领域。”
不过,目前其他手机厂商未必会愿意为柔宇的屏幕买单。从目前曝光的产品来看,小米、华为、VIVO等国产手机主流品牌在折叠手机屏幕方面,早已选择了其他技术更加稳定的供应商。
如果这三条路都走不通,只剩最后一条路——破产清算。当然,柔宇方面对此并没有回应。
“其实,谁都有过不容易。在人生至暗时刻,也不要指望雪中送炭,*能做的是,坚持到底,永不言弃。”去年底时,柔宇创始人刘自鸿在朋友圈发出以上感慨。
相信在那个时候,柔宇已经抛弃了幻想,清楚想越过至暗时刻的话还得靠自己。如今,这家曾经的明星公司真正地站在了悬崖边上。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铅笔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