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铜三铁四,我与互联网大厂的「互裁」博弈

某个节点,我突然慢了下来,意识到“长期耐心”的重要性,也开始体会到拉长时间周期去踏实做事的魅力。当我开始接纳延迟满足,认真思考未来五年自己想做什么,忽然意识到: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2022-04-19 09:21 · 36氪  廖丽君 张瀚锐 陈桐   
   

超2200人的裁员互助群,与放弃大厂Offer的应届生。

在刚过去的四个多月里,阿里、腾讯、百度、京东、快手、字节、滴滴、有赞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裁员和“优化”,互联网圈的招聘标准也因人才供需的变化而被迫拔高。

现如今,不仅是35岁的中年员工,对于工作时间短的年轻人,重新找工作也已卷出“地狱难度”。互联网猎头Kay告诉职场Bonus:“每天都会收到几十份在互联网大厂工作仅1年的简历,这是过去几年间少有的。换做以前我会试着择优推荐,现在基本碰到就跳过,客户根本不要。”

五个月前(2021年11月),离开百度的人们为了抱团取暖,组成了“百度裁员友好交流”QQ群。据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了解,该群不断有新人加入,截至发稿日已有超过2200人。成员们的互助话题包括“如何争取权益”“如何申请劳动仲裁”等。

针对该群成员曝光的现象,也有知情人士对职场Bonus称是“公司年底正常的绩效评估”,“公司员工总人数是增长的”,“群里不全是被裁者”。

无法阻挡的是,年轻人与互联网大厂之间,正在形成一种“互裁”关系。

对于互联网公司,高速增长阶段已过,强监管时代到来,“挤泡沫、去冗余、降本增效”是自然而然;对于更有想法的00后与Z世代,大厂裁掉大批工作1-2年的员工,其Offer的吸引力也到了头。猎聘12月底发布的《未来职场“六感”研究白皮书》里,仅8.7%的人选择进入互联网大厂,排在第四名,与第三名“去自己觉得有前途的创业公司”22.94%的占比差距明显。

而我们关心的是:红利消失后,在互联网赛道上刚刚起跑的职场人境遇几何?想留在行业,该怎样度过这段艰难时期?若是离开大厂,还有哪些职业发展的可能?

职场Bonus与5位正在或已经离开大厂的互联网人聊了聊,或许,你能从他们的故事里,找到不安环境下的抉择出口。

校招被裁员这件事,比我想象中严重多了

李同学|前字节跳动瓜瓜龙动画师

我是在2020年12月通过实习进入字节的,动画设计岗。那会儿在线教育非常火爆,班里较优秀的人大都选择了大厂麾下的在线教育。我最喜欢的IP形象就是瓜瓜龙,加上字节跳动给我的印象是年轻、有朝气,所以就来了。本来听说字节的设计白菜价都比别处高很多,后来发现跟岗位有关系,工资没有很高。

刚开始为了完成任务我得加班到十二点。适应了工作后,我发现同样的产出结果,对我的时间要求比别人要短,这令我很懵。但我拿到的薪资也更高一些,虽然只高了一点点。

后来,只要不是着急要的东西,我一般都是干半天,摸半天鱼。早上闲着,七点吃完晚饭再干一会儿。换了新岗位以后,我摸鱼摸得更自在了。

去年双减政策开始后,裁员的消息不断传出。我们大概11月底收到消息。公司给应届生留了一个月的在职时间找工作,工资正常发,还给了n+2的补偿,也算良心。让我感到有些失落的是,要跟关系很好的同事们分开。下一份工作会是什么样?会不会碰到职场PUA?或者碰到奇怪的人?这种不确定性也会让人很难受。

字节还给了我们应届生内部转岗的机会,但都是运营之类的,其他专业方向的岗位都不要新人。我还是想做专业有关的,没参与转岗。当时很多公司都在裁员,我想避开这段时间,也觉得年后“金三银四”更好找,这段时间就“玩过去”了。

没想到,今年的“金三银四”变成了“铜三铁四”,就业形势比年前还难。从各个方向得来的消息都是:大多数公司都不缺人了,原本想跳槽的也都求稳,不敢轻易跳槽了。

我这段时间就面试了一家公司,最后也没消息了。他们社招的都是有能力、有经验、作品集厉害的,但我做在线教育的作品,再优秀人家也不需要了。所以接下来我打算先丰富一下作品,再重新找工作,要不然本来就少的岗位都快被我投完了。

校招被裁员这件事比我想象中严重得多。本来以为只是重新找个工作就好,却忽略了校招和社招的本质区别:校招的时候有工具不会没关系,只要底子不错,进去可以再学。现在走社招就没有了,人家要的就是已经会的,已经有作品的,已经上线了的。

最近我很焦虑,甚至想到工作的事情就会有些抑郁。不过还是会给自己暗暗打气:

“万一更好的机会还要再等等呢,也许我再等一等,同时丰富作品,可能到时候就可以抓住机会了。”

想逼员工主动提离职?孤立、挑刺、设置不合理的PIP

徐蓓|百度产品经理

我是一名PM,目前在百度。当初考虑大厂稳定,跳槽过来,没想到工作了半年就被通知“我们要劝退你了”。很多人以为大厂赔偿肯定体面,顶着所谓光环,也很容易找到新的工作,但最近的形式真的太差了。

首先没想到公司为了赶人走,会做得这么无情。目前很多人已经经历了数轮谈话,被威胁背调难看之类的;还有人被发起了PIP(绩效改善计划)、架空了工作,被曾经好声好气的领导拍着桌子威胁。有一个部门被集体给了m-的绩效(意味着不符合预期),一分钱年终奖都没有(2021年百度年终奖整体推迟两个月发放),也没有内部转岗资格和面试机会;还有同事被拉去谈话,回来电脑没了,账号没了,工卡权限没了,进不来公司了。

不想这样耗着的同事默默离开了,还在坚持的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惶惶不可终日。

我毕业不久,以为大厂起码可以做到好聚好散,从来没想过,这家大公司有一天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我很害怕,也很寒心。 

前段时间,有同事在内网发帖说了被裁员的人的遭遇,表达了不满,结果被禁言,内网权限也禁用了。这几天,他们的工作账号已经没有了——后来在裁员交流群里,其中两位坦言自己是“被离职”的。这让我们这些还在的人很恐惧,什么时候,我们连话都不能说了呢?(对此,百度公关回应职场Bonus称“没有接到过相关的举报,不排除当事人离职有其他原因”。)

这段时间,我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睡不好,做噩梦,常常在路上莫名流泪。有时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心里默默地想,他们还安全吗?他们的工作稳定吗?有被裁员的同事身上背着高额房贷,承担着心理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可是再找一份工作真的很难,团队、方向、薪资待遇、激烈的竞争……我也不是没有面试,但到了谈薪环节总会崩,HR不肯给涨幅,可是对于我们来说,平薪去小公司,实际就是降薪了,大家都有自己的经济压力,实在不能接受。而大厂本身就在裁员,很多部门根本不招人,小厂即使招人,抉择起来也需要很慎重,我们的处境,的确是有点尴尬。

有时候觉得很可悲,我们被大厂“圈养”得太好了,习惯了公司的健身房、宽敞食堂、超大工位,和配套完善的福利设施。这一切没有那么容易割舍。我现在想,如果之后去了一家小公司,可能连工作电脑都没有,更别提食堂、班车这些 ,这样的落差挺让人难受的。由奢入简难,但我们总要活下去的,也总要开始新的生活。

现在谈起百度,我内心很复杂,“百度一下”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百度文库,百度贴吧,曾经都是多么好的产品,谁没有从中获取到知识,获得志同道合的宝贵友谊呢。我曾经是多么热爱她,也多么欣喜于加入她呀!

可这个公司现在太臃肿了,她还会继续发展下去,但我们这些曾为她加过班、熬过夜、作出过贡献的人,不再被需要了。

实习两年,没一个业务好好活下来

陈然|放弃BAT Offer的应届产品经理,实习过七家大厂

实习前,我对产品经理的想象是像“微信之父”张小龙一样,做厉害产品的幕后创始人。但回想这两年实习的魔幻经历,就是一个“大厂祛魅*”的过程。

两年的产品实习,我换了七家公司、十几个老板。

*份是2019年,在携程火车票。当时已经拿到了转正机会,结果疫情爆发,旅游业凋零,部门停发年终奖,停止加薪升职。

2020年上半年,到腾讯PCG的“小鹅拼拼”实习待了两、三个月,觉得项目有点离谱。后来看新闻才知道,我们业务直接停掉了。

从腾讯PCG出来,我去了平安科技的大数据团队,体会了四个月的国企生活。每天画PPT,充当临时面试招聘官,六点准时下班。感觉看不到前途,而且钱还少。

2020年底,我去了微信北京模式识别中心,一个微信的底层技术部门,工作就是读AI领域论文,总结汇报给导师。内部需要抢业务,团队好不容易做出来个微信输入法,又被其他部门抢走了。我做了三、四个月,大老板和导师就带着手下人一起离职了。

2021年过完年,我觉得不能再在国内互联网了,就去了微软苏州自然语言处理组,幻想着美好的外企生活,结果在这里遇见了最离谱的实习工作(大致是关于领导风格,就不展开讲了)。走之后得知,组里开发同学逐渐离职一大半。

再后来去了滴滴网约车司机组,感觉*次正经做了点产品工作,跟了好几个大需求,也真正体会了传闻中西二旗的工作。但是此时临近暑期实习和秋招,滴滴最核心的网约车部门没有转正的名额,于是离开。离开后的一个月,滴滴下架,我所在的司机组80%跳槽。

2021年暑期,我去了传说中实习转正率近100%的阿里。那时候,社区团购业务锣鼓喧天,我作为实习生也疯狂出差,四个月业务调整N次,换领导N次。在这里,我遇见了*的导师,教了我很多东西;但我转正以后,导师已经离开了。我实习结束离职后,社区团购疯狂裁员。

回顾这两年的实习,不能说每次都选错业务,只能说现今互联网大环境确实不好,人均行业冥灯。

刚开始几次实习发现老是做不成事情,我就很怀疑是不是自己有什么问题,怀疑自己的能力到底哪里不够,为什么这么努力还是不行。但现在已经认清了不是我的问题,甚至也不是我们组的问题,也不是业务的问题,根本上是行业大方向有问题。

大厂的很多创业产品,都是应对竞争对手的防御性产品。比如阿里的社交产品和腾讯的电商产品。这些产品的存在只是为了表明“我也有”的态度,本质上是防御性行为,不关注将产品本身打磨好,做起来。结果往往是裁员和部门解散。

所以很多大厂工作机会本来就是有生命周期的选择。

作为一位初级产品经理,我的工作是琐碎的。时间被大量的拉齐会议占据,日常工作是给已经非常成熟的产品做一些细节加工,不需要太多的创造力,也不太有趣。后来做了一段时间,可以一个人承担项目制的需求,有了一些成就感,但这已经不是我最开始想要的那种兴趣和喜欢了。渐渐地,产品经理对我来说变成了一个很平淡的工作:适合自己,薪水待遇也不错而已。

互联网行业也已经不是大家想象中光鲜亮丽、蓬勃发展的样子,而是充满了动荡和不确定。去年秋招,我拿了很多产品offer,BAT都拿到了,但最后还是选择去一个偏科技类的公司,做互联网产品工作,希望尽可能逃离之前那种环境和气氛,专注于产品的技术革新。

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能够有一份工作让我不要那么动荡,生活得还可以,我就很知足了。

*祛魅:指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

离开互联网,我不再过度焦虑

木木|前滴滴、美团产品实习生,放弃阿里、美团秋招offer

去年11月,我下定决心,拒绝了包括阿里、美团在内的所有互联网产品秋招offer,签了一家头部商业银行总行的管培项目,虽然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否正确,但却是遵循内心的选择。

我曾经在创业公司、滴滴、美团做过数据分析和产品实习,经历过两个APP的强行下架、五位上级的离职。有时不由得感慨,实习半年,我就已经属于组里最资深的那批人。

每一段实习经历里,面试官都比我先离职。其中一家,我入职的*天,是二面面试官的离职Last-Day;入职的第三周,项目Leader跳槽,陆续带走了很多老员工。在各家大厂还打着扩招口号的21年初,这里实习的mentor却一直劝我不要来互联网,说行业红利将尽,如今回头看,倒是一语成谶了。

后来在美团实习,业务虽然比较稳定,但组织架构调整却过于频繁,实习半年便换了三个工区,大老板也换了三个(平均两个月换一次),都说事不过三,但现在看来,还远远没到稳定态。

记得秋招末尾跟阿里沟通offer的时候,领导说:“一般三到五年就能从P5升到P7,到时候海阔天空,出路多得很”。当时是真的被这套说辞打动过,但现在看来那似乎只存在于行业红利期。2022年的冬天真的特别长,长到让我觉得仿佛身处互联网的冰河世纪,裁员不再是空穴来风,晋升变得越来越难,甚至有同届朋友调侃到,怎么还没从学校毕业,公司就给我办了毕业典礼。

依稀记得秋招时,还跟同届进互联网大厂的朋友们聊过裁员的问题,因为经历了太多变数,我常常处于过度焦虑的状态,忙的时候担心没时间思考,闲的时候焦虑没机会成长。而当时大多数人都抱着“这把大刀暂时落不到自己头上,能赚几年快钱先赚着”的想法。

只有亲身经历了被劝退的朋友,才恍然大悟:“没经过毒打的应届生”真的毫无风险抵抗力,处于反脆弱力最差的阶段。就连做算法工程师的朋友——去年还拿着令人羡慕的50万起薪的offer,签的是电商大厂核心部门的核心业务——不到半年也因为劝退,开始看国企机会;在接近崩溃的时候还在自我安慰,幸好没有再晚几天,不然连国企简历投递的窗口期都关闭了……

现在回头看,如果只考虑近3年的规划,当时阿里的数字化业务属于行业大趋势与市场*者,确实是不错的选择。但当时就觉得,我不想把资产大头砸进一线城市的买房大潮里,未来还是打算回老家省会生活,而银行相对来看,也许是比较长远、稳定的选择,由于管培生的培养体系,也能很好地规划到三年期、五年期,甚至十年期。

另一方面,无论是之前在大厂做的业务,还是秋招拿到的offer——对我而言,都属于能够做好,但很难让我很有热情或很有成就感的工作。而在这半年的学习和接触中,我对银行的财富管理和养老金业务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很期待能应用自己的知识,去接触一些带着真实需求的用户,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比我在互联网做B端产品更有成就感。

此外,选择相对稳定的银行工作后,我爸妈特别开心。

他们都临近退休,比我同龄人的爸妈年纪大些,所以需要我更早地担起家庭支柱的责任,增加抵抗风险的能力。如果选择互联网,需要时不时主动拥抱变化,可能我抵抗风险的能力就会变弱,但在银行系统,稳定之余还能积累一些商业资源,我抵抗风险能力会变强。

过去这一年,我经历了产品实习、秋招求职、工作抉择,恨不得把每一步都走到局部*,然后快速迭代自我认知体系;结果在焦虑中狂奔,陷入了关于方向与终点的迷茫。

某个节点,我突然慢了下来,意识到“长期耐心”的重要性,也开始体会到拉长时间周期去踏实做事的魅力。

当我开始接纳延迟满足,认真思考未来五年自己想做什么,忽然意识到: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创业虽然心累,但都有结果、有产出

肖维|前美团产品经理,现创业者

我是2018年离开美团出来创业的。 

2018年是我在美团的第三年,负责一个B端产品的推进,产品不算大。根据当时的人员架构和市场增速,我推测即使三到五年后,也不一定有晋升到下一阶段的职位空缺。

当时的日常工作,总让我觉得投入时间却没有产出。比如会议耗费大量时间却对业务没什么帮助;业务的成功与否更取决于大的战略,而不是我们的具体工作。长此以往,我觉得不必久留。正好有朋友邀我一起做“抖音经纪”方向的创业,我评估觉得确实有收益,就离职了。

创业的几年,我考察或尝试过的项目有抖音经纪、儿童早教、小吃加盟等,目前还是回到抖音经纪领域,做影视垂类达人博主的经纪人。虽没有做大型创业项目,收入却也比上班时好上不少。

和从前相比,生活状态截然不同。过去每天加班到夜里一点、二点甚至三点,早晨再爬起来赶去上班;现在是有活儿就干,有空就玩儿,时间更有弹性、转化率很高,做事情更结果导向,我可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

要说缺点,就在于非常孤独,还更容易emo。因为以前上班干不完活儿,最多就是跟老板说一声“我不行”,属于有限责任制。但现在活儿落到我头上,就只能我干,没有人推。有时候晚上12:00来个活儿,小伙伴们睡觉了,就只能我自己干,有时候一个人做到早上四点。但是相对应的,挣得也更多。

相较而言,比起“开一天会啥也没做”的心累,我还是更倾向于选择现在这种“有结果、有产出”的创业之累。

(为保护受访者信息,本文中徐蓓、李同学、陈然、林月、肖维为化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36氪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