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统一大市场」将是你未来十年内能抓住的*红利

作为一名职场人士,我们所要做的,顺应大势,因循应变,做好准备,度过这道曲折的历程,等待冬去春来。
2022-04-26 11:29 · 微信公众号:空白女侠  空白女侠   
   

首先告诉大家,如果各位对自己职业发展有点追求,想要在这诸神黄昏的时刻预见未来,那这篇文章请阅读到最后,可能这是你未来十年内能把握到的*红利了。

今年4月10日,一篇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见》的文章发布,引起了我身边很多同事和朋友的关注与讨论。

在沟通中,我发现大家对这篇文章的解读不尽相同,思考维度也千差万别,甚至有一些不了解时政的同学惊呼国家要”重回计划经济时代”,搞的我不知如何回答。

首先,需要先和大家说明一件事,那就是当下我们国家的市场看似一体,但因为地方利益等原因,事实上是被人为割裂的,而且还割裂的很深。

这里和大家讲个故事摘自Justin Lee:

过去上海有两个区,一个是浦东新区,是大名鼎鼎的国家新区,企业和资本云集,土地价格高企,发展非常迅速;另一个是毗邻浦东的南汇区,土地成本低廉,但却缺少投资。

于是南汇区想沾沾浦东新区的光,希望能够把两个区的路网连在一起,这样可以吸纳一些外商投资。但浦东领导一看,南汇区土地价格只有浦东新区的一半甚至四分之一,如果真的把路修通,那自己的企业不都给抢走了吗?

所以在修路的时候,浦东新区做了件特别牛逼的事:故意把路修到距离南汇三五百米,就不再往前修了。这还不算,还要在这三五百米的距离上修个房子或者挖条大沟,就是让你土路都不能走——这就是当时有名的”断头路”。

南汇区政府找到浦东区政府谈修路的事,浦东区领导就打哈哈,说啥都不办。最后没办法,南汇区找到市政府,但市政府工作繁忙也没重视,和浦东区领导打过招呼后也就不管了。自然这件事就如石落大海,渺无音信。

最后实在没办法,市政府只能把浦东新区和南汇区做了合并(当然合并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打通这几条断头路),结果合并之后不到半年,之前推三阻四几年都打通不了的断头路,全都通了。

诸位,这是真实的例子,发生的地点是上海,中国市场化*城市的内部。那么可想而知,在其它省市内部呢?其它省与省之间呢?

应该说中央的判断很准确,当前中国的市场还是割裂的,内部有很多阻力,一旦把这些阻力移除,那么经济将迎来发展红利。

所以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绝不是重回计划经济,而是市场化改革的一次深化升级,是不亚于当年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统一大市场的未来

那建立统一大市场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在这个时点,国家提出建立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这里以大家熟悉的互联网企业举例,我想大家便能明白其中的缘由。

这两年,互联网公司的风评急转直下,既有反垄断政策因素,也有行业天花板初现的行业因素,互联网996的舆论压力等。总之在几方面因素的叠加下,互联网进入了一个所谓的“休眠期”,因此各家互联网公司都采取了“降本增效”的策略,以应对寒冬。

同样的,现阶段国内既面临疫情压力,又面临通缩压力,还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压力,无论是内循环还是外循环,都处于承压阶段,经济周期也处于下行阶段。

而在这个时点提出统一大市场,一方面是因为各类不利因素叠加,被动的需要取暖过冬,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家主动调整策略,从单纯追求发展,转变为追求效率和公平。

因此,与互联网企业一样,统一大市场的最终目的便是实现“降本增效”。

那么,随时统一大市场的逐步落实,未来会有什么变化呢?

从降本的角度来看,企业过冬最容易做的是什么——裁员。企业通过裁员能快速降低当期及未来的成本费用,从而让企业在不影响业务发展的前提下(降低其他成本费用可能会影响业务,例如营销费用),有了更多辗转腾挪的空间。

而一旦涉及到裁员,大概率便是两条规律,一是砍掉不赚钱业务的人员,二是砍掉绩效一般的人员。

同样的,在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企业跟人一样,效益差的企业很难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将会被市场所淘汰,那么,接下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便逐步展开。

特别是效益差但是受地方政府保护的企业被清退,政府便缺少了税收来源,工作岗位也将进一步减少,小城市的吸引力将进一步降低,年轻人只能去更大的城市谋求生活。

另一方面,效率更高的大企业将进一步获取市场份额,逐渐形成寡头格局,而更高的收入和利润,将产生更高薪的岗位,进一步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这种戴维斯双击式的叠加影响,将进一步加剧城市的虹吸效应。那些产能效率偏低,产业结构单一的城市,将逐步边缘化。哪怕如杭州这种新一线城市,也可能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带来的阵痛。

当然,除了降直接成本外,还需降低隐性成本——“代理人成本”。比如集团层面的战略目标,与下属的业务部门的KPI目标往往存在偏差,导致业务部门仅有动力完成KPI目标,这便是经济学上的“代理人成本”。

那么发现这个问题的企业如何解决“代理人成本”呢,最简单的办法,便是公司业务由高层直接负责,牵头形成专项项目,而非层层下发任务。

同理来说,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各地政府的核心指标便是GDP,而这并不完全符合国家追求公平效率的大方针。因此,国家为了降低“代理人成本”,在核心产业和核心平台上,譬如能源、航运、金融等(互联网平台留给大家思考),将进一步实现“国有化”,由地方国资委甚至中央国资委直接管理。

这种加剧国有化的方式,除了显著降低“代理人成本”外,还能防范上述提及的寡头格局,毕竟国家垄断不能称之为垄断。

而从增效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公司做得最多的便是创新,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一方面维护原有核心业务,另一方面鼓励内部创新,形成新的增长点,从而延伸企业的生命周期。

从这点来说,文件中明确提出了统一大市场,关于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及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的核心要求。

当然,为了更好的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国家一方面需要资金和技术扶持,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市场基础制度,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说的更直白一点,对于那些存量的核心产业,国家需要通过资本和行政手段,加强管控,降低成本。而对于那些待开发的新兴产业,国家提供生存环境,鼓励民营资本野蛮生长,实现“破坏式创新”。

当然,在增效方面,也存在增加隐性效能——提高信息流转效率。而这一点,最能体现的,便是“数字化”。一方面,无论是阿里、腾讯还是华为,都在进军B端企业服务和云服务市场,另一方面,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市、城市大脑、数字经济等概念变得越来越火。

在统一大市场意见中,对于推动数字化,完善平台升级,信息交互渠道也做了明确的说明,而这一点恰恰印证了增效的本质。

统一大市场背景下,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将更追求“降本增效”。在存量行业上,寡头格局将进一步加剧,而大政府时代也已经来临。在新兴行业上,国家鼓励民营资本野蛮生长,这可能是未来十年*的暴富的机会。

这点对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太重要了,甚至可以说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将从四个方面分我个人的认知,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01

找新蓝海,看“数字化”

在全文总计三十条的内容中,涉及数据、数字化或智能化的部分就有七处之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八)建设现代流通网络。……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化平台企业和供应链企业……

(十)推动交易平台优化升级。……加快推动商品市场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鼓励打造综合性商品交易平台……

(十三)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深入开展数据资源调查,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十七)完善标准和计量体系。强化标准验证、实施、监督,健全现代流通、大数据……等领域标准体系。深入开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推动制定智能社会治理相关标准。推动统一智能家居、安防等领域标准,探索建立智能设备标识制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从20年初疫情开始,直到现在2年多了,光是健康码全国都没有统一。这次上海疫情,不少上海同学明明是密接甚至是在所在小区已经有阳,但随申码依然还是绿码,因此能够离开上海。

这么重要的疫情管控数据都没有全国统一,大家可以想像其它社会生产和经营数据情况如何了。特别在当下科技和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前提下,造成这种隔离的问题也就呼之欲出。

大家都知道,数据越集中,越丰富,数据的价值就越高。而这个趋势不是线性的,是指数级别的。正因如此,我认为政策中怎么强调数据重要性都不为过。

如果说,过去三十年国家修建的铁路和公路网为经济高速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那么未来三十年,数据的打通和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必将促进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数据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未来可以使用的数据将极为丰富,数据的使用成本也会更低,因此数据加工和取数会变成非常低端的工作,而数字化相关技能和基于数据进行治理和分析将变得尤为重要,对应的人才市场也一定会持续走强。

事实上,通过目前了解到的市场信息,数字化相关技能已经由过去垂直领域的专业技能,逐渐转变成很多工作的基本要求,一如二十年前的英语一样,从专业翻译人士的技能,变成大部分人工作的基本要求。

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工作跟数字❀沾边是*的,提前打好数字化相关技能的底子,对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会助力不小。

02

选对城市,谋求发展

市场割裂在带来效率下降的同时,也有”好处”,那就是增加了就业机会。事实上,现在不少城市里,靠着政策保护而活着的企业并不少。

比如,有些城市的政府采购名录里,会设置各种奇葩要求,目的就是为了选择本地的生产厂商。所以,即便本地厂商的成本高、质量差、效率低,依然能够依靠本地政府的庇护而活下来。

然而,一旦全国统一市场建立,这种地方保护将彻底消失。有竞争力的企业在国内的销售将毫无阻力,迅速的占领市场。所以,作为一名职场人士,大家需要看清当地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况下,是否还能具有产业优势。

在未来充分竞争的市场之下,所有城市会分为三类:

*类:具有某个或多个产业供应链的核心城市;

第二类:为这些核心城市进行服务配套和部分边缘配件生产的卫星城市;

第三类:剩余既没有核心产业,周边又没有核心城市可以”沾光”,进而逐渐”鹤岗化”的城市。

这个预判并不是我危言耸听,大家去观察一下发达国家的城市分工,就能够印证我的推测是否客观。

这里特别说明,不是号召大家都去北、上、广、深,因为国内很多城市其实在某些产业方面也是*竞争优势的,比如武汉的光产业,郑州的铝制品加工,合肥的液晶面板制造等等。大家要结合自己的行业特点,寻找有产业优势的城市工作,不但工作的机会更多,也更容易发展成长。

另外,要特别提醒一下”考公上岸”的同学们,在选择地方公务员时一定要判断所在地域的经济竞争实力,审慎选择。”考公”是一辈子的事情,如果所在城市的产业被转移,陷入”鹤岗化”,到时可真的追悔莫及。

改革都是有阵痛的,三十年前改革开放时有大批企业改制,引发了”下岗潮”。这次的改革也势必会引发阵痛,但我相信,从长远来看,整个社会和国家都会因此获益,未来一定会更好。

03

欲探深海,宜乘艅艎

互联网的”721”法则是指行业老大占据70%以上市场份额,行业老二占据20%左右市场份额,剩余的其它玩家一起只占10%左右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721法则不只是在互联网生效,只要在充分竞争的领域皆是如此。但国内一些行业,因为地方保护主义,这一法则在过去是失效的。

比如我曾经深入调研过的物流行业,由于各地物流园区的政策倾向以及道路法规等存在差异,导致物流特别是零担物流领域长期处于”夫妻店”模式,一直形不成规模效应。而本次意见稿中也特别将物流作为一项,专门提出发展目标。

与物流行业类似的其它行业还有很多。所以全国统一市场建立后,在成本,效率,质量上有优势的企业,一定会快速占领市场,721法则也必定会生效。一批行业巨头也会陆续诞生。

行业巨头的出现,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是十分有益的。韩国财阀一直是我们抨击的对象,但客观来说,财阀的出现让韩国具备了极强的国际竞争优势,这对于韩国本身来说是有益的。

当然,我们国家不是韩国,在反垄断法和”共同富裕”的铺垫下,相信国家一定能够平衡好行业巨头竞争力与国民利益之间的关系。

对于职场人士而言,行业公司的变化对我们的职业发展影响很大。在过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可以”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与其在头部公司做个螺丝钉,不如到中下游公司当个管理者,在得到充分锻炼的同时,回报和发展也都不错。但在未来的趋势下,我个人建议大家还是尽量往头部公司走。

因为相较于头部公司,中下游公司的生存空间未来会越来越小,先不说发展机会,可能连工作都不一定能保住。

在寒冬中,先苟住,活下来,才是王道

04

寒冬之中,生存为要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朋友圈加了不少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这些人的朋友圈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1.大额消费(奢侈品、购车、购房等)的分享完全消失不见,而微信读书打卡的分享越来越多;

2.分享的投资内容从过去的股票、私募变成现在的理财、国债甚至大额存单;

3.行业聚会的场所不再像以往一样高大上,而是变的平民了许多;

为了弄清原因,我和其中一些人专门做了沟通。从沟通中,我能够切身体会到他们对未来的悲观情绪,而背后的理由,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后的逻辑一脉相承。

要知道,早在2015年,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概念就被提出过,但之后便一直没有行动和声音了。那么为什么在7年之后,在当下这个时点,国家突然提出要”加快建设”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像过去那样广阔而确定的增长空间消失了,我们需要通过”降本增效”来保持增长

正是因如此,这些高层管理者很明白当下的寒冬只是开始,虽然目前的裁员和经济下行对他们影响不大(裁员也裁不到他们头上),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再有好日子了。未来的市场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因此,他们才会抓紧学习,让自己更有竞争力;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和稳健投资的比例,保证一旦有万一发生,家庭有足够的保障;同时,他们的聚会内容也从如何有更好的职业发展,转变成了有哪些稳健的平台机会,比如大型国企的就职机会,伺机上岸。

我发自内心认可他们的判断,只是对于国企是否就一定稳定持不同的观点,国企也会裁员,看中金就知道了。但对于”在寒冬中持续充电,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和”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增加储蓄和稳健投资的比例”,这两点是非常认同的。

王兴曾说过:”2019年可能会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里*的一年”。我一直都是个乐观主义者,但我十分认同王兴的判断。在未来很长一段日子里,我们都将过着较为艰难的日子。

这个时间点,国家关于”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决策是正确的,我相信落地会很快、很坚决。虽然短期可能会有阵痛,但放眼到中长期,国家的发展是利大于弊。

而作为一名职场人士,我们所要做的,顺应大势,因循应变,做好准备,度过这道曲折的历程,等待冬去春来。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空白女侠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