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的元年。
一系列的标志性事件让知识付费站上了风口。这一年5月15日,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上线。很多名人和各领域的专家加入了这个一分钟付费问答的模式中。紧随其后,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打造了“得到”APP,知乎也上线了“知乎Live”。
到了2017年3月,豆瓣网推出了*付费产品“豆瓣时间”,而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宣布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付费订阅则把知识付费推向了高潮。
其实,在从业者高呼知识付费时代来临之前,早就有一家公司让知识付费走进了千家万户。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听过它的名字,多数高校、科研机构都需要向它付费购买使用权。
依靠庞大的数据库和“知识付费”的模式,公司2010年该项营收高达3.8亿元,并且每年保持10%以上的稳定且高速地增涨,毛利率从来没有低于50%,2021年,营收高达12.89亿元,毛利率53.35%。
这个知识付费的鼻祖公司就是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知网”)。但守着这样一颗摇钱树,母公司同方股份2021年却巨亏18.79亿元。而且,饱受争议的知网业务已经引起了监管注意,反垄断恐怕将成为悬在知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年年涨价 高校叫苦不迭
知网,又一次让舆论哗然。
4月17日,中科院一封内部邮件在网上流传,邮件内容称,2021年,中科院集团订购知网数据库总费用达到千万级别。2022年续订费用依然“接近千万”,由于收费太高,中科院无力承担,被迫停用知网。
当天,中科院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消息属实。不过,知网随后回应却说“消息不实”。
4月19日,知网官方发文称,2022年,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对包括知网数据库在内的国内外部分数据库的采购模式进行了调整,由统一集中采购模式转变为有需求院所组团联合采购模式。经过友好协商,调整知网数据库订购模式的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由各院所选择订购内容,计划在近期完成组团工作、签署协议并启动2022年度服务。
尽管双方各执一词,但知网引发争议是事实,而且这已经不是知网*次因为收费问题引发舆论关注了。
2021年12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9岁高龄的退休教授赵德馨发现,知网未经授权上架了自己160多篇学术文献,作者本人下载文献居然还要交费,愤怒的老人一气之下将知网告上法庭。最终,知网被判赔偿赵德馨70余万元。
诉讼发生后,知网称,已经在2019年开通作者服务平台,所有作者实名注册后,都可以无限期免费使用自己作品。
论文作者没有报酬的同时,知网针对个人使用者,绝大多数文献都需付费。知网“计费标准表”显示,常规数字出版期刊全文和会议论文按照每页0.5元价格收取下载费用,硕士学位论文每本下载价格为7.5元,博士学位论文则是每本9.5元。这还是论文的下载费用经历了一次下调的基础上,此前博士论文为25元一本,硕士论文15元一本。
知网收费的项目不仅是在论文领域。要想下载年鉴、统计年鉴、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内容、专利、科技成果等,都需要付费。甚至连学术图片都要付出2元一张的价格才能使用。
以上收费价格,面向的都是个人用户。如果是高校的学生或老师,在学校里查阅下载知网的很多文献并不需要花钱。这是因为高校已经向知网购买过数据库,采购一般一年开展一次。
价值星球(ID:ValuePlanet)查询了中国政府采购网与知网相关的中标结果。2022年,清华大学续订费用为188.03万元;武汉理工大学为127.85万元。2021年,北京理工大学的采购价格甚至高达294万元。
可以发现,不同的院校续订费用不同。但相同的是,每年价格都会上涨。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采购费从2019年的44.5万元涨至2022年的65.45万元,四年涨幅近50%;中南大学则从135.5万元涨到150万元,涨幅约10.7%;武汉理工大学从115万元涨到127万元,涨幅约10.4%。
对于这种涨价,不少高校也公开“抱怨”过。2016年3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公告称“由于知网数据库涨价过高,图书馆目前正全力进行谈判,上一年度合同期截至2016年3月31日,期满后知网数据库随时可能中断北大的访问服务。”
2018年12月,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发布公告称,“因与知网在数据库续订价格及使用方式上未达一致,自2019年1月1日起,我校师生暂停访问知网系列数据库。”
此后,太原理工大学也转向了知网的竞争对手——万方数据知识服务系统和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今年的中标结果显示,万方的中标价格为20万元,维普的中标价格仅为8万元。作为对比,知网在中标名单中的报价高达60万元。
海量资源 竞对难望其项背
那么,知网为什么能卖这么贵?最直接的原因是知网拥有的海量学术资源。
官网显示,知网目前已收录中国大陆出版的期刊10320种,全文文献总量6000万余篇,其中学术期刊8439种,核心期刊1978种,收录率达到99%。在查重和文献参阅上有着其他平台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知网并不是没有竞争对手。万方官网显示,数据库包含8400余种期刊,其中核心期刊3300余种;维普官网显示,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累计收录期刊15000余种,期刊总量3800余万篇。在论文数据库方面,知网的竞争对手万方和维普显然还不能撼动知网的地位。
知网称,目前已有海外机构用户1600余家,分布在60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大陆有3.2万余家机构用户,核心用户覆盖各国重要高校、研究机构、政府智囊、企业、医院、公共图书馆。2021年,知网的个人读者超过2亿人,日均访问量达1600万余人次,全文下载量达到23.3亿余篇。
知网能够取得目前的市场地位,与知网的历史有关。
现在我们熟知的知网其实是个狭义概念,最早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的一部分。
1995年,知网的“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正式立项,并在1996年1月30日拿出了成品。
1998年,世界银行提出了“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概念,次年6月,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中国期刊网”开始上线服务,这就是今天知网的前身。
因为其主打“知识共享”,为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带来了便利。因此,国家将其列入“火炬计划”,除了大量高校无私贡献了自己的学术资源,还有教育部、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等各部委支持。
2001年,随着网络带宽的扩大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CNKI在建立两个中心站点的基础上,在各城市建立了数据交换中心。CNKI从光盘搬到了网络上。
到2003年,中国期刊网发展为集期刊、报纸、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书、年鉴、多媒体教育教学素材为一体的知识服务网站。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期刊网更名为“中国知网”。
目前,知网不仅有海量的中文文献,而且还包括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这样*大学的数据库,以及美国、韩国、法国等国科学技术数据库,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知识资源平台。但想要分享庞大的数据库,自然代价不菲。
*版权 知网垄断疑云
可以说,知网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国家力量成就了知网,各界的无私支持了知网。现实却是知网把“知识基础工程”做成了牟利工具。
仅2020年,同方知网主营业务收入11.68亿元,毛利率高达53.93%;2021年,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进一步增长至12.89亿元,毛利率53.35%。在同方股份主要六家子公司中,同方知网主营业务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处于中游水平,但其毛利率却是最高的。
公开资料显示,从2005年开始,同方知网的毛利率从未低于50%,最高时甚至超过70%,价值星球统计,2021年,同方知网的毛利率水平超过了85%以上的A股上市公司,这块业务稳定的盈利能力可见一斑。
在商言商,面对庞大的访问量和各项维护费用,知网需要覆盖经营成本,知识的使用者适当付费无可厚非。但打着“中国知识基础工程”的名头,无视文献作者的版权,并且向学术机构收取巨额续订费还年年涨价,显然与知识分享的初衷背道而驰。
其实,舆论对于知网的抱怨并非只是收费模式,很多网友都认为知网的行为可能涉及垄断。
一位上海高校老师对价值星球表示,国内主要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知网拥有的文献量*,因此多数高校在论文查重时都会首先使用知网。而且,不管是学生的毕业论文还是教授的学术研究,评价影响力时都会参考知网上的下载量和引用次数,想要自己的学术研究有更广的影响,就需要把版权交给知网。有些重要文献,知网还拥有*版权。对于知网来说,这就形成良一种性循环。
知网的*版权是否涉及垄断,可能需要非常严谨论证和法律界定。按照之前市场监管总局办理阿里、美团垄断案件的经验,通常只有核实确认知网有较大的违法嫌疑才会正式立案,立案后的执法过程包括界定知网的相关市场范围、认定是否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确定是否构成滥用这三个步骤,时间一般会比较长。
不过,与学术期刊版权有些类似的例子是,去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对腾讯作出责令解除网络音乐*版权的处罚。
4月2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回复媒体网上留言时表示:已关注到各方面反映的知网涉嫌垄断问题,正在依法开展相关工作。
其实,不论知网是不是涉嫌垄断,作为承载着知识分享、学术研究重担的机构,知网应该更有担当,而不是现在这样,把“知识付费”当成是牟取私利的工具。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价值星球Planet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