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站在转化浪潮中的科学家们,应该如何寻找「创业合伙人」

创业合伙人的寻找其实首先需要科学家自己要制定好人物画像,明确是战略合伙人还是财务合伙人,明确这个人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特征,具备什么样的价值观。
2022-05-25 10:33 · 动脉橙果局  周梦亚   
   

科学家们的入局,使得医疗创新赛道爆发出*的活力。

他们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带到了产业中来,让创新能力从跟随创新向着原研发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现象,当科学家走出实验室进行企业管理时不免局促。在实验台前游刃有余的他们,在面对技术的产业化时也会感到困惑。他们意识到科研创新并非技术和产品创新的全部。在科研创新以外,他们需要引进新的力量,引进产业和商业化视野 。

因此,在科学家创立的企业中,“科学家+创业合伙人”的团队组合越见普遍。

常年待在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们需要一个共同将技术产业化的合作伙伴,这个人需要有一定技术理解能力,同时还要有相对应的企业管理经营经验和资源拓展能力,能够与科学家产生共鸣。在橙果局的访谈中,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提到了这个角色对于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性。

基于此,动脉橙果局在5月策划了“创业合伙人”系列专题,我们通过具体案例、选题策划和线上Panel等形式,围绕这一话题从不同维度去探讨和解答。

本文中,我们将从科学家创业的动机、创业合伙人的价值以及需要具备的素质等角度,浅谈“科学家+创业合伙人”组合的现象与价值,以饲读者。

01、科学家创业,是换个方式改变世界

科学家走出实验室创业的初心,必然有将基础研究贯彻到产业化的理想。

我们在大量的采访中发现,尽管科学家创业的动机各有不同,但最终都殊途同归。归纳起来,这些原因又可以被分为非常相近的两类,一类是希望能够将研究落地到产业化场景中;另一类则是换一种方式改变世界

几乎每个科学家都有将手中成果转化为终端产品的理想。当一个成果能够解决市场上存在的某些或者某个问题时,科学家们会非常希望成果能够走到产业中去,为人们带来帮助。

但不是每一个成果最终都能成为现实。早年间,学术研究圈子更崇尚单纯的学术研究,科学家们更多的选择是将成果转移给商业化的公司, 让公司帮助成果产业化。

但当成果转移之后,科学家对技术商业转化的话语权就弱了,商业化公司受让技术的原因可能是需要该技术进行产品突破,也可能是看好该技术未来的转化价值,还有可能是将其视为自家产品或技术的竞对。也有公司本着将技术产业化的初心将其收购,但最终因为各种各样的不可抗力将成果放入库存。

因此,一部分转让技术的商业化路径与科学家本身的期望是有出入的。

而随着转化创新意识的不断加强,科学家创业已经在学术圈子里屡见不鲜。深耕学术研究可以改变世界,将成果传送到产业中、生活中又何尝不是改变世界的方式?

在产业端,在经历一番大浪淘沙后,市场对技术的创新对也越来越重视。早期投资者们开始不满足于已经商业化研究的项目,他们甚至走进实验室中主动挖掘和参与前沿技术和项目。

在产业、创新氛围和投资趋势提前的多重因素下,医疗创新产业开始完善从0到1得转化创新生态,也推动科学家创业逐渐成为常态。他们走出实验室,自己来主导从成果到技术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02、科学家到创业者的转变

从决定创业那一刻起,科学家的身份就发生了变化。尽管技术创新能力仍是核心,但作为公司创始人,市场对科学家的能力提出了更多元化的要求。

对企业而言,研发能力绝不仅仅是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实验室到产业的商业化研究能力。只有走出实验室,技术在市场才能发挥价值。这个过程对创业者的商业素养和技术理解能力都提出了考验。

另一方面,作为Leader,创业者还需要为团队指明前进的方向,承担领导团队和管理团队的职能。尽管科学家在实验室中也会承担项目或者课题的管理工作,但这与企业管理存在本质区别。这种区别首先体现在人员构成上,实验室里基本是科研人员、技术员,大家工作属性、背景相当。

但企业的成员则由不同的角色构成,如研发、市场、BD、行政、销售、财务等。各自的角色有不同的背景,作为公司的创始人,还要思考什么样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应该如何筛选和甄别

在商业化路径的探索上,创业者与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大相径庭。学术研究是一场*的探索,达到*限度的准确度,可以不计成本的投入是时间、金钱。但是对企业而言,时间和资金都非常重要。

创新意味着研发投入是必须的,但作为企业,资金从哪里来?如果研发投入过高导致最终产品定价高出市场付费能力,谁来买单?其次,尽管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一项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其实还有相当漫长的距离,需要经过工艺放大、临床验证、申报、投产等过程。

但企业是没有科研基金支持的,除了自筹、自我造血、政府和投资人支持外,鲜有获得资金的渠道。那么在研发阶段,企业如何活下去,如何保持研发投入,这也是作为创业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作为一名创业者,必须要思考研发投入与商业化的平衡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创业者也不可避免的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创新企业的成长离不开政府、资本的支持,作为创业者,需要能够清晰、明确的向投资人传达项目的优势以及发展目标。

同时,不同角色的投资人的关注点也存在差异,面对不同的投资机构,创业者还需要传达出公司的创新价值

最后,当科学家成为创业者,还需要及时根据身份的变化做出心态调整。作为科学家,他们在学术上有权威性,在实验室有*的话语权,在外也备受尊重。

作为创业者,每一个团队成员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公司需要活下去。创业者有时不免需要放低姿态,主动的去寻找和获得各方的支持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科学家们的学习能力很强,在市场内也可以看到一些如信达生物俞德超博士这样非常成功的科学家和企业家。

但同样,囿于这样或那样的束缚,科学家们有时也分身乏术。术业有专攻,与其让科学家们分出精力去学习完全陌生的技能,不如让他们专注科研,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

03、创业合伙人的价值与素养

基于大量的采访,我们总结投资人对科学家创业的顾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家是否具备经营企业的能力,对产业了解是否足够深入;二是面对产品瓶颈和商业化利益之间的冲突,科学家是否能够可观的做出对企业有利的选择;三是如果科学家无法全职创业,如何全情投入。

创业合伙人角色的出现,其实很大程度缓解了这些矛盾。

科学家和创业合伙人有着明确分工。科学家在前端实现了技术的可及性,而从技术到产品的形成和商业化,则离不开两者的配合。

如一个技术到产的落地,科学家的职责是赋予技术可靠性、创新性和技术壁垒。创业合伙人则需要在商业化能力上进行补齐。

作为创业合伙人,其责任是让科学家能够专注到自己擅长的事情。科学家的长处是在基础研究和前沿动态,技术可及性的把控上。而其商业化经验相对薄弱。

因此,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创业合伙人这个角色的助力,并且能够基于自己对产业的理解和商业节奏的把握,适当给出建议。

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大部分科学家不能全职参与。他们需要在科研工作上持续投入,保持技术的前沿性和先进性。研发上,从一项技术到产品需要经历多个里程碑。

尤其是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高壁垒创新领域,可能还需要涉及到临床、工程等多个角色,需要组建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团队产能有序进行。团队的管理、公司运营,以及研发精度的把握都需要创业合伙人全情投入。

在我们的访谈过程中,曾有科学家感叹:“找合伙人比找老婆还难!”

尽管在职能上,创业合伙人与职业经理人有雷同之处,但两者之间存在本质区别。职业经理人的本质还是企业的雇员,但创业合伙人本身是创业者,是科学家在创业路上的伙伴。

简单来说,职业经理人可以在企业与企业之间横跳,但创业合伙人则与公司是利益共同体——他们是与科学家一起经营自己的事业。

那么,这样一个角色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呢?

创业合伙人的角色是设定,是帮助科学家将想法变成现实。因此,在能力属性上,他需要与科学家形成能力和资源的互补。产业经验、管理能力,商业化运营能力、全职投入这些自不必多说,但从底层逻辑来说,创业合伙人与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价值观的契合或许更为重要。

我们常说“人对了,事就对了”。这句话形容科学家与创业合伙人再合适不过。创业是一场艰辛而漫长的旅程,唯有相互信任、有相同的价值观的人,才能成为可以背靠背的队友。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有一个桥段,三个创始人虽然有过各种矛盾、争执和分歧,但是共同的目标把他们紧紧绑在一起,携手走向事业的成功。

然而在现实中,却有着不少因团队分崩离析导致公司元气大伤的案例。归根到底,不同价值观的人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知

而在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家与创业合伙人有一个统一的方向和目标。这里的统一并不是只强与弱的博弈,亦不是完全重叠,而是允许细节偏差但大方向上的一致。

在合作过程中,相互的关系让他们不必怀疑对方的动机,在面对困难和抉择是有默契,也有共同的底线。如此,才有后续的能力互补,才能使科学家和创业合伙人的能力结合和放大。

或者我们也可以说,价值观与信任,是双向奔赴的前提。

04、如何寻找

这样的人从哪里来呢?

从我们访谈到初创企业来看,大部分科学家会选择自己的学生,也有少部分科学家找到了自己具备行业经验的同学,亦或者是通过周围人介绍认识的产业内志同道合的人。

学生、同学、社交圈子,以及社交圈子的二次辐射,是科学家们寻找创业合伙人的主要对象和途径。但这些渠道都与自己的人脉覆盖有关,科学家们其实希望能够有一个精确且广覆盖的渠道。

最靠谱的就是找个自己曾经共事的人,或者关系比较好的同学。”这是部分科学家创业者的反馈。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选择让自己的学生来承担这一角色,尽管在产业认知和运营管理能力上还有所欠缺,但这些人在研究早期变参与经历,对技术和科学家的想法有着准确的认知,且学习能力强。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这些人能够与公司一同成长,其实也不失为一个合理的选择。

投资人也是理想的创业合伙人人选,在一些投资的项目中,我们也看到了投资人的深度参与。投资人常常以投资逻辑俯视产业,也见证了许多项目的成败和公司的兴衰。这些其实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此外,一些高校、地方政府的孵化平台其实也在关注创业合伙人的踪迹。在企业孵化过程中,一些孵化平台也会有意识的帮助科学家们寻找合适的创业合伙人。地方政府和高校在招商引资和校外合作中,本身就会接触到行业资源,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会积累一定的人脉。

不仅如此,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还会有意识的形成自身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除了是上下游产业链,还能够吸引行业人才和研究人员在此聚集。这将为公司的发展、团队建设提供基石。

当然,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

创业合伙人的寻找其实首先需要科学家自己要制定好人物画像,明确是战略合伙人还是财务合伙人,明确这个人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特征,具备什么样的价值观。

在这之后才是通过自己的社交圈子,社交圈子的二次扩展进行寻找。其过程可能会一次次的筛选、一次次的排除。

最后,我们也想强调,创业合伙人这一角色固然是所有科学家创业过程中需要的。但这也不代表没有创业合伙人就没有成功的几率,无论是否有这样的角色,科学家、创业者都需要专注当下的事情。

毕竟所谓成功,需要过程的堆积。走好每一步,时间会给出答案。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动脉橙果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