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新长城,南有比亚迪。
前些日子,浓眉大眼的长城汽车今年第二次在造势上开启了与其他品牌的绑定。除去比亚迪,长城今年也和由华为赋能的问界呛了不少火。
这一定程度已经揭示了这两家公司在车企眼中的行业地位:抛开增程与混动之间无意义的争吵,在品牌能力上,在核心技术能力上,在他们研判的后续的战斗中,华为、比亚迪都是你大爷般的存在。
哪吒、零跑卖力冲进前三,“蔚小理”新势力光环瞬间暗淡......新旧势力的划分无非就是一个营销话术上的舆论话语权之争,但车企们自己明白的很,只有真正投入了技术研发,才能待后续产业成熟,爆发出更多的“交钥匙”方案时掌握住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当说起造车这条赛道到底谁是更危险也是最被忌惮的角色时,被提到的通常只有两个:一个是不造车的华为,一个是不太智能的比亚迪。
华为与比亚迪,其实都不是造车起家的。但是在如今整个智能汽车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才是*代表性的以及最值得研究的。
比亚迪的恐怖或许更显性一些,它的数据体量已经说明一切。9月,比亚迪再创单月销量新纪录——突破20万辆。今年全球销量秒杀特斯拉,是*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全球*。
华为看起来更隐性,华为不造车,但是随着市场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汽车被视为“华为汽车”,它已经成为了被很多从业人士最多提起的重要角色。
两者的重要之处在于——在以底层技术研发这条路径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有着极高的相似度。
品驾认为,现在的智能汽车市场,应该算是2017年之前的手机市场。2017年之前中国手机市场还沉浸在登峰的喜悦之中:智能手机周边产业成熟,各个品牌的产品更新频率很快,用户消费欲望强烈;依赖供应商不断更新的“交钥匙”方案,各种智能创新层出不穷;手机厂商热衷于创造各种功能的概念,打动尝鲜的消费者......
但好景不长,自从2017年全球手机行业达到出货量的顶峰之后,随后市场就已进入了震荡下行的趋势。
稍微回顾一下华为的历史: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华米Ov是不容忽略的角色,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华为的入局并不比小米晚,但是相比于小米依靠精准的定位一炮而红相比,一直致力于自研芯片的华为可以说走了一些弯路。
小米的性价比在线上率先崛起,Ov凭借渠道和功能需求迎头赶上,但相比之下华为在智能手机的节奏上慢了一些。但是,随着华为在芯片技术上的突破,华为在手机市场,尤其是高端机市场,在几年后迎来爆发。
2017年的华为——凭借着在芯片上的能力,在2017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下滑的情况下,华为仍然在饱和的市场中找到空间,保持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并逆势增长。
2018年,从Mate20开始,在高端机市场,华为也正式与苹果开战。而将华为高端机捧上神坛的,还有一系列*的大屏、长续航、AI影像以及自研芯片技术。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2017年手机市场饱和并下滑的环境下,华为凭借技术创新路径的突围,几乎要成为全球*的手机厂商。
延着这一思考的路径,如今最像华为的厂商实际上是比亚迪。尽管比亚迪在中国造车领域的发展时间并不短,但是它的爆发也是从去年开始的。
早在2008年巴菲特投资比亚迪开始,他看到的是当时人们尚未看到的比亚迪在电池技术上的能力,和对新能源核心部件的技术掌控能力。
在当时汽车产业相关的配套并不完善,大部分车企选择相对稳妥的采购方案过度,但比亚迪通过一系列的收购整合,搭建出了新的技术和产业模型,除了汽车本身,比亚迪拥有起家的电池,后来进行垂直整合核心零部件——直到这几年赶上了百年难有之大变局这样的风口。
比亚迪的状态更像是2017年的华为,而华为则是正在进化中的下一个“比亚迪”。
当汽车向智能化方向愈演愈烈开始比拼“电视”,“冰箱”和“沙发”时,华为其实已经在悄然布局底层技术。
2019年,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这一年已经是我国汽车市场连续下滑的第二年。
但是,这一年华为遭遇美国制裁,以及在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高速发展中,尚未形成核心能力较强的技术壁垒时,无论是从拓展新业务的需要,还是从产业发展时机来说,华为的切入几乎都是必须的。
早在2013年就已经入局车联网业务的华为,以一个全新的定位——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零部件供应商的方式,正式进入智能汽车产业。放眼全球,智能汽车倒逼产业链转型的档口,但是没有谁提出这样的思路。
华为提供的能力是多方面并且是非常全面的,包括高精地图、芯片、感知硬件(激光雷达等)、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生态服务、云等,并且为整车企业输出的能力也是多维的:既有整车全栈式解决方案,也提供标准化零部件。
华为的可怕之处就在于,除了不直接生产,不造电池,华为基本上具备了一辆智能汽车所需要的一切核心能力,在新造车大谈向全栈自研转型时,华为实际上已经是一家真正具有全栈自研能力,甚至具备营销、渠道能力而坚持不造车的特殊存在。
图源:源于网络
华为目前并不造车,但含“华”量越来越高的明星产品正在出现。并且从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华为汽车云集高端车市场,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无论是华为智选模式的问界,还是搭载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以及集合了鸿蒙座舱、智驾、智能车控的阿维塔11,在30万级市场,华为在中国高端智能汽车领域的渗透已经是多维度的。
这样的渗透远胜于一家造车企业在高端市场的布局,这种多维的技术切入不但能够迅速壮大产品体量,也能深入到造车的各个环节.......会让新造车们后续无法招架。
不同意的话,可以看下小米Ov现在的处境。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品驾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