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故事变事故,神经介入喧嚣十年

热钱是一把双刃剑。在经历过这一轮资本泡沫的洗礼之后,神经介入领域需要逐渐回归冷静。
2022-10-27 11:23 · 微信公众号:氨基观察  龚军   
   

2022年10月10日,略微沉寂的神经介入领域,再次引发资本市场热议。

当天,港股上市的心玮医疗发布公告表示,准备在科创板二次上市,预计融资总额为14.32亿人民币。

极为平常的公告,为什么会引发市场关注?原因在于:截至当天收盘,心玮医疗的市值折合人民币约10亿元。

也就是说,心玮医疗二次上市拟募资金额,远超过港股市值,这似乎不科学。

故事的剧本,原本不应该是这样。

过去十年时间,创新药、械行业各细分领域最一致的剧本是:产业搭桥,资本铺路,迅速完成从零到一的过程。

“神经介入”领域,也曾受资本追捧,只是时移势易。

如今,即便作为行业领跑者之一的心玮医疗,管线中的产品也已贡献不了多少估值,无疑需要众多企业反思:

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 01 /

产业与资本共舞

2013年,上海。

已经在中国工作5年的美国人安穆克,决定与合作伙伴刘冰一起创业。曾在美敦力任职安穆克,看中的是神经介入脑卒中领域的发展机会。

这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决策。神经介入赛道市场大、壁垒高,还有明确的国产替代空间,妥妥的黄金赛道。

就这样,一家名叫“沃比医疗”的医疗器械公司成立了,试图以“中西”合璧的方式,在国内神经介入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对这一市场虎视眈眈的,又岂只是沃比医疗。

从微创神通到赛诺医疗,再到禾木生物、沛嘉医疗、归创通桥、心玮医疗,老势力与新生代企业的不断碰撞,2018年开始,中国神经介入领域上演神仙打架的局面。

流淌着奶和蜜的市场,资本向来不会缺席。冠脉集采之后,众多投资机构们亟需寻找下一个逆袭赛道。于是,资金疯狂涌入神经介入领域。

2020年开始,是神经介入领域公司的美好时代。

归创通桥,这家2019年11月还仅有15.8亿元估值的企业,2020年9月已经蹿升为一家估值23.25亿元的公司。在2021年1月完成C+轮融资后,公司估值达6.96亿美金,超过40亿人民币。

就在归创通桥开启估值跃迁之旅的同时,心玮医疗上演了更暴力的美学。

2019年9月,心玮医疗B轮融资估值为6亿元;到了2020年9月,C轮融资估值翻了一倍,达到13亿元。在当年12月份完成的交叉融资中,公司估值更是攀升至33.79亿元。

按照资本市场传统,一级市场的热气,注定要传递给二级市场的每一个投资者。

从赛诺医疗到沛嘉医疗,到归创通桥、心玮医疗、微创脑科学,再到如今的禾木生物、艾柯医疗等,神经介入领域的大佬们相继IPO。

只是,二级市场似乎并不愿接这最后一棒。

/ 02 /

热钱汹涌的另一面

生物科技板块身处寒冬,神经介入领域没能独善其身。

从上市后高点算起,归创通桥股价跌幅达84.5%,心玮医疗跌幅为79.8%,均完成了纵深一跃。

时至今日,两家公司市值,已跌破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估值:

归创通桥市值31.25亿港币,折合3.98亿美金,不到C轮融资估值的6成;心玮医疗最新市值11.53亿港币,只剩下当年交叉融资估值的三分之一。

这也意味着,部分神经介入器械领域的角逐者们,要暂时与IPO无缘了。毕竟,作为行业代表企业之一,心玮医疗已经有15款产品获批,但估值尚且不到12亿港币。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资本的推波助澜,加速了国内神经介入行业的发展。据医械数据云统计,截至2022年8月,国内神经介入器械有175件注册产品,国产品牌104件,占比59.4%;进口产品71件,占比40.6%。

但也正是因为资本的用力过猛,一直被视为高壁垒的神经介入领域,已如创新药PD-1一样——红海一片。

按照不同的功能和适应症,神经介入器械可分为三种:通路类、出血类和缺血类。每一个领域,都是竞争者满满。

比如在缺血领域,核心的支架和抽吸导管,前者获批产品数量已达16款,后者获批产品数量也已经超过10款,带来满满的窒息感。

缺血领域红海化,只是整个神经介入行业的缩影。国产替代还未完成,PD-1式的内卷已经上演,市场的高预期就此破灭。

/ 03 /

从零到一之后的事情

神经介入赛道何以至此?有人认为,这是资本和企业的双重责任。

挥舞着钞票的资本市场,让国内不少企业开发产品的思路,都在遵循“差不多“策略:

从产品立项开始,没有想着在技术和工艺上实现对既有产品的超越;只是开发勉强可用的产品,在短期内实现财务上的回报。

虽不能就此以偏概全,但也不能否认这一点。至少,从产品布局来看,大部分企业都在迎合资本口味:

没有“精而专”,只有“大而全”,只做三大产品线无死角布局的小巨头。

哪怕是2017年才刚刚成立的艾柯医疗,也表示,已经布局了包括出血性脑卒中治疗产品、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产品,以及通路辅助类产品三大产品线。

热钱是一把双刃剑。在经历过这一轮资本泡沫的洗礼之后,神经介入领域需要逐渐回归冷静。

可以肯定的是,这仍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市场,但需要耐心者深耕。仅有follow策略是不够的,更需要me better、甚至是first in class思路。包括弯曲病变、远端血管闭塞等众多领域,都需要新技术和产品的出现。

实现技术积累,然后谋求市场份额和资本市场回报,或许是持续耕耘的产业人更愿意看到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氨基观察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