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新冠疫情围困下的肿瘤患者

肿瘤患者的担忧是否必要?而从保障体系来说,又该如何保障肿瘤患者等脆弱人群的安全?
2022-12-19 07:40 · 虎嗅网  陈广晶   
   

要不要去打疫苗?照常看病还是尽量不要出门?发烧了怎么办?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对于肿瘤患者和家属来说更像是生死抉择。

“手术已经改了两回期了。”肿瘤患者王玲告诉虎嗅。她正在准备切除肺结节的手术,“原定12月初完成,到现在(12月15日)还有两项术前检查没有完成。”

王玲此前已经先后做了乳腺癌、肠癌手术,虽然已经接种了三针疫苗,但是最后一针已经过去了一年多。

在最新发布的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方案中,加强免疫的接种间隔已经缩短到了3个月。最新研究也显示,新冠疫苗的保护力会在6个月以后逐渐消失。身边新冠阳性的人越来越多,王玲也越来越担心,特别是为了准备手术她不得不经常去医院,“每次去医院心里都很忐忑”。

类似的情况,在肿瘤患者中十分常见,绝大部分治疗中的患者还处于“裸奔”状态。全国*的肿瘤患者线上社区“与癌共舞”做了一项问卷调查,2397人参与,结果显示,未接种疫苗者所占比例62.66%。打过疫苗的895名受访者中,有66.82%也是在发现肿瘤前接种的疫苗。

在这样的情况下,“阳了会出现重症”、“感染新冠会导致病情进展”以及“医院挤兑,阳了无法及时就医”等担忧,加上退烧药、感冒药被抢购一空,N95口罩紧张等问题,令很多患者和家属深陷焦虑。

“前段时间,我心脏早搏,医生说可能跟担心太多有关系。”王玲告诉虎嗅。在与癌共舞的内部互助社群里,每天都有很多相关的求助信息。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全国每日新增病例数都在2000例以上,其中广东每天新增病例数超过1000例,北京的新增病例都在400多人。加上未在统计之列的无症状,阳性人员更多。在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眼中,这些都是令人不安的潜在传染源。

肿瘤患者的担忧是否必要?而从保障体系来说,又该如何保障肿瘤患者等脆弱人群的安全?

01、用生命在闯关?

受肿瘤疾病或放化疗治疗的影响,身体免疫力往往很低,与新冠病毒的遭遇战中,他们是易感人群,风险也远高于健康人。如果再没有接种疫苗后产生的抗体保护、也没有抗病毒药物等的支撑,他们感染新冠病毒,简直是用生命在“闯关”。

最关键的一关,就是发烧。

77岁的李先生,是12月11日上午感到不妙。前一天他的妻子刚刚退烧。“那时候我特别担心发烧,结果一测体温,已经38℃了。我就说这可麻烦了。”

2021年8月,李先生确诊胃癌,原本应该在一个月后接种的第三针疫苗被无限期推迟。

此后一年多的治疗中,他经历了手术、化疗,还有消融治疗,就在一周前,他刚刚结束新一轮消融治疗,身体正处在极度虚弱的状态。因为各种原因,只有老两口在北京。一旦持续高烧导致肺炎等更危急的情况,那恐怕真是要求救无门了。

怕什么来什么。当天晚上他的体温飙升到了39.8℃,家里没有任何官方推荐的退烧药。老两口慌了,给远在加拿大的大儿子打电话求救。

那对于大洋彼岸的一家人,是“兵荒马乱”的夜晚。“周围的药店都暂停营业,淘宝一律缺货。”李先生的儿媳妇告诉虎嗅。“120”是不敢想象的,就在两天前(12月9日),北京市公开的数据显示,24小时内呼入量31863次,其中6000多次“要车”电话。如果去医院排队,老人的身体恐怕也难以支撑。

凌晨5点钟,在北京城的另一端,李先生的亲家被从睡梦中叫醒,将仅有的退烧药分出来,包括:6片乐松(洛索洛芬钠,用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也被用于退热)和一盒儿童布洛芬栓剂“闪送”给李先生。

而另一边,他的亲家刚稳定的体温又开始升高了,手上只有留下应急用的3片“乐松”……

实际上,发烧并不能算是一件坏事。病毒、细菌等侵扰人体时,人体的体温调节神经中枢功能就会受到干扰,进而引发功能紊乱和内分泌失调。体温升高,则是机体为了自保,释放发热中枢介质,导致产热量多于散热量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人体内会产生大量抗体、白细胞内酶的活力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也会增强,这些都是为了消灭“入侵者”。

因此,一定范围内的发烧,临床不会急着降温(一般认为是38.5℃以下)。在相当长时间里,人类坚信发烧可以治病。1660年,有“英国希波克拉底”之称的托马斯·西德纳姆就曾写过“发烧是大自然赐给世界的强大武器”。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也有发烧治疗自闭症等相关研究。

不过,发烧也确实有可能发展成更加严重的症状。比如导致免疫力低下者的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增加心脏、肺部负担、损伤神经系统、损害脑细胞,甚至危害生命。这也令很多人对发烧充满恐惧。

中国经济网曾引用《美国儿科疾病杂志》刊发的研究指出,大多数父母对孩子38℃以下的发烧表现出了过度的担心。

后来的结果也确实证明了人体免疫系统的实力。在经历过十几次用凉毛巾包头的物理降温之后,李先生的体温基本降到了相对安全的范围内。此后,李先生又经历了咽痛、干咳、没有食欲等阶段,目前已经逐渐康复起来。

类似李先生这样闯关成功的肿瘤患者不在少数。这既得益于人体免疫系统,也是新冠病毒新毒株致病力越来越弱的结果。

“如果早说是’新冠感冒’,我也就不这么担心了。”刚刚脱离危机的李先生向虎嗅乐观表示。

不过,个体的胜利并不意味着,脆弱人群也可以只依靠自身免疫力来抵御疫情。

02、新冠病毒如何影响肿瘤患者?

虽然,肿瘤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并不必然发展为重症,但是风险仍然是值得关注的。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向虎嗅表示,目前的粗感染率应该还不到20%,个人防护已经非常难了,医院不能去了。风险*的时期是在2023年年初的2个月,免疫逃逸更强的XBB、BQ1、BQ1.1预计在亚洲有一波,它们的再感染率高,而多次感染会导致原来已有的疾病病情加重。

新冠疫情暴发早期,也就是2020初,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何建行团队就撰文指出,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死亡,更多是因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而非呼吸衰竭,这可能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也就是新冠病毒与人体结合的蛋白酶,在多个器官重分布广泛有关。

这使得受损的器官不局限于呼吸系统。而恶性肿瘤,以及化疗、手术等治疗方式,都会导致肿瘤患者处于全身免疫抑制状态。这也让他们更加容易感染、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前述何建行团队研究数据证实:截至2020年1月31日,研究者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575家医院的1590例符合条件的新冠肺炎病例中,发现有18例占总数1.3%的患者有肿瘤病史的。这个比例超过了中国总人口肿瘤发病率0.29%,提示了肿瘤患者更容易感染。

即便是到了Omicron为主要毒株的时期,肿瘤患者仍然是高危人群。上海研究者对2022年上海某定点医院新冠感染病例的分析也发现,恶性肿瘤患者在其中占到9.3%。4名死亡病例,都是80岁以上高龄、未接种疫苗,合并基础疾病者。其中的基础疾病,就包括了肺恶性肿瘤。

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辛辛那提大学癌症中心等机构的研究者,对12046名患者进行了回顾性队列研究后发现,接受免疫疗法治疗的癌症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后,更可能出现细胞因子风暴,进而出现重症或死亡。(这些患者于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间向COVID-19和癌症协会(CCC19)登记处提交了报告)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新发布的全球肿瘤负担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恶性肿瘤患者457万例。加上带瘤生存者,预计中国恶性肿瘤患者总数约有5000万例。

他们最需要的保护是什么?

03、补短板也是与死神赛跑

实际上,疫情暴露了很多问题。其中对于脆弱人群保护机制的建立健全,是非常重要的。

疫情期间,焦虑情绪是普遍的,在肿瘤患者群体中就尤为严重。

像王玲一样,因为担心感染,而导致本来就有的慢性疾病出现波动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华中科技大学统计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的研究者,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期间,对10名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了访谈,就发现了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问题。病情的恶化、无法及时就医等,都令患者感到暴躁、无助,乃至绝望。

在现阶段,尽管肿瘤患者出行、就医等,都不会受到限制,但是,客观上,阳性病例的增加、医院就诊者增加,都增加了感染的风险,特别是短期内感冒药、抗病毒药物储备不到位、急救体系面临巨大的压力的情况下,包括肿瘤患者在内的脆弱人群确实无法坦然面对目前的情况。

“做自己'健康*责任人,约半数人还没有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好准备。'”常荣山向虎嗅表示。而这对于脆弱人群尤甚。

尽管如此,无论是对于患者还是卫生部门来说,焦虑还是最不可取的。

“免疫低下者在医生指导下打到有抗体为止是*的做法。”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家金冬雁告诉虎嗅,香港澳门对脆弱人群,建议他们打四针mRNA疫苗或灭活疫苗。“如果以前打过两三针,现在打喷鼻或吸入式防感染效果好而且快。”

2022年初,香港也曾与Omicron新毒株打过“遭遇战”,有近1万名感染者死亡,其中绝大部分是未接种疫苗的老人。香港大学对此复盘结果显示,接种三针疫苗,无论是mRNA疫苗还是灭活疫苗,都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的风险。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也向虎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只有中国2亿多老人和5000万肿瘤患者都充分接种疫苗,得到了保护以后,才能真正恢复正常生活。

2022年5月,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刊发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的袁静、谭晓华、王福祥、王绿化、卢洪洲等专家合写的《恶性肿瘤患者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专家意见》。其中提到建议接种的四种情况,包括:

根治性手术切除治疗后目前身体情况良好 的早期肿瘤患者,或已经完成放化疗、靶向治疗、 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等至少1个月以上的康复期患者。

正在接受内分泌治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的患者。

恶性肿瘤术后超过3年,不再进行放化疗的患者。 

肿瘤控制良好、免疫力正常、处于复查阶段的患者。

与疫苗接种同样重要的,还有建立对脆弱人群的常态化保护机制。

金冬雁告诉虎嗅,香港对脆弱人群常态化抗原检测,一旦发现阳性马上免费给药。这也是他近期呼吁的重点。这也是防止高危人群转为重症、出现死亡的关键。

而这一重任显然不能,都压在大三甲医院身上,需要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王玲也向虎嗅表示,建议在社区医院建立发热门诊。“这样如果发烧了,可以就近治疗。”

现在,相关工作已经启动了。

12月15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就曾要求,各地对重点人群进行摸底调查,涉及人群目前主要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特别是合并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以及肿瘤放化疗、免疫功能缺陷患者。

同时,针对60岁以上人群的新冠第二剂加强针接种也已经开始了。

这些都是对保护脆弱人群的有效措施,是最需要尽快推进的事项。因为,这也是在与死神赛跑。

而在此之前,常荣山最想提醒肿瘤患者的是:“尽量避免被感染,自我隔离在家中,深居简出3个月。”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虎嗅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