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AI孙燕姿正在颠覆音乐行业?

潘多拉魔盒已经开启,“AI歌手”对“真人歌手”的创作积极性和作品质量的影响还有待观察。不过,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让人着迷的不只是可复制的高超技巧,更重要的是作品中的创作情感表达。
2023-05-24 10:16 · 微信公众号:镜象娱乐  镜象娱乐   
   

“没有发新专辑,最近却唱了很多歌。”近日,AI孙燕姿火爆全网。在视频平台“哔哩哔哩”上,借用Sovits4.0模型,使用AI技术模仿孙燕姿翻唱其他歌手的歌曲的视频大量出现,其中“AI孙燕姿”翻唱周杰伦的《发如雪》播放量超过了160万。作者在简介中表示:视频使用AI音色替换技术制作而成,视频中演唱人声并非孙燕姿本人,仅作为娱乐目的发布,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AI孙燕姿”的Sovits4.0模型可以基于AI 技术模拟出不同歌手的声音,用户只需输入歌词和曲调,就能够让Sovits4.0自动生成一首翻唱歌曲。随着翻唱题材越来越多,有些是翻唱名曲,有些却有点恶搞味道,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 AI 翻唱名曲是帮歌迷圆梦,但“AI翻唱”的版权问题也受到了质疑。截止稿件完成时,B站发起的话题“AI虚拟之声实验室”已浏览量破亿。

版权困局

在过去的四月,各家云厂商相继亮招,谁都希望在大模型开启的人工智能新战场占据先发优势。AI将成为各行各业的新型生产力,带来一个全新的万亿AI大市场。但随着AI的技术飞跃带来的版权困境依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即使是一个开源的项目,So-Vits为了免责还是给出了一大堆提醒,划清了责任界限。其中一条就是要在取得模拟对象授权的情况下使用对方的声音。

在北美,由AI模仿知名歌手Drake的《Heart on My Sleeve》一度被上传到各大音乐平台,后来Drake本人在社交媒体表达了不满。和很多剧作家和画家等一样,他也认为这将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AI 在音乐创作方面的应用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但是其涉及到的版权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AI 技术复制人类歌手的声音可以带来一定的关注度和流量,但由于使用艺术家的音乐进行训练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违反了版权法,一些平台已经删除了相关作品。未来也可能会出现人类版权、机器版权或人类加机器版权三类不同的版权规则,以分别满足不同情况下的保护需求。但是,即便得到了本人的同意、解决了版权问题,人工智能创作音乐依旧存在着困境。

创造还是稀释

随着各类音乐平台兴起,创作门槛大大降低,歌手可以随时在线发歌,但是音乐质量参次不齐。有人说“华语乐坛江郎才尽,大家宁愿听AI也不愿听新歌”,也有视频创作博主表示,就像《流浪地球2》中的“数字生命计划”,AI或许真的可以保留优秀歌手的声线,甚至实现歌手在乐坛的“永生”。

但用AI复制人类歌手的声音,是在创造价值还是稀释价值?

孙燕姿从出道到现在23年,发行过14张专辑和若干单曲。孙燕姿如今被调侃为“冷门歌手”“宅女”的背后,也有歌迷苦苦等待她新歌的因素,因此“AI歌手”也有了市场。另一方面,孙燕姿本人音色特别、咬字清晰,对于AI模型而言容易调试与模仿,才出现了大量“AI孙燕姿”。

AI翻唱走红、歌曲数量的增多意味着作品将从“稀缺”变为“充足”甚至“过剩”,提升数量并不代表提升质量。低门槛的AI 技术,让更多人可以发挥创意做出“AI歌手”作品,却难以保证每一首都是精品,甚至可能出现残次品。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未来“真人歌手”和“AI歌手”的作品可能真假难辨,而低水平作品有可能拉低整体作品质量,甚至会让优秀作品的价值进一步稀释。

“AI孙燕姿”凭借孙燕姿本人独特的音色和演绎风格,在各大平台上收获了海量的播放量和粉丝,随之兴起的AI周杰伦、AI陈奕迅、AI林俊杰等,仿佛让华语乐坛重回了黄金时代。AI歌手的出现,让很多人感叹华语乐坛的衰落和缺乏创新。事实上,华语乐坛的现状并非一片惨淡,而是正处于一个转型和变革的阶段。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音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音乐市场也变得更加多元和开放。越来越多的新人和新声音涌现出来,通过各种平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为华语乐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也有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和音乐机构开始尝试使用AI技术来辅助或创新音乐创作,为音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

潘多拉魔盒

波兰作家斯坦尼斯瓦夫·莱姆在小说《索拉里斯星》中,构建了不可思议的索拉里斯星文明。《索拉里斯星》中的仿生人“通过对人类记忆和思维的复制并不断地学习,逐渐与真实人类更加接近”,就像黑匣子里不知疲倦地自主学习不断进化的人工智能。

2023年3月14日,陈珊妮发布新歌《教我如何做你的爱人》。随后,陈珊妮公开表示,这首歌是“AI陈珊妮”演绎的。但在歌曲制作过程中,她为调教AI演唱做了充足的工作,这些工作量不低于亲自演唱。现如今,AI音乐因ChatGPT的飞跃发展再次面临“转机”。以陈珊妮为代表,率先使用AI技术制作完成音乐作品的音乐人,不断走上台前发声,论述AI对音乐产业的利好与弊端。

音乐作品的核心表达在于歌词和曲谱的构成,尽管歌曲动机、和弦走向、歌词风格可能会形成某一个音乐人的风格化特征,但对于有歌词的歌曲而言,普通听众识别歌曲还有一项很关键的因素,即歌手的声线。这是歌手的价值所在,而这一特征从歌手的艺术生涯开始就已经定型。因此,对于 AI 音乐而言,可以使用的特定艺术家训练数据更一致也丰富,更容易使得 AI 音乐作品更趋近于真实。如果说图文 AI 模型还追求一定的“求同存异”,AI翻唱作品可能更倾向于“趋同”。

AI孙燕姿、AI周杰伦、AI陈奕迅,这些在大热的AI翻唱充分满足了粉丝的“私欲”,如果他们并非知名音乐人,这些翻唱本身不会具有任何标志性。AI技术在乐坛的使用仍大面积停留在调教、翻唱等方面,音乐人与AI的对抗,归根究底是大众对音乐情感性的识别。AI注定不能拥有情感,但音乐人和音乐可以。

虽然AI技术愈发成熟,但AI音乐的概念在大众眼中还是不够明晰,这也导致了许多人误以为AI音乐的目的就是彻底取代音乐人,但细究起来并非如此。AI没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始终还是需要一个人去带领它。

AI音乐的本质,是通过各种算法对音乐数据进行分析与学习,形成审美相对确定的风格模型,然后基于用户的输入在选定的风格模型中进行内容生成。这些模型同样依赖人工去使用。AI音乐成为“音乐人”前,它只能算作是一个搜索引擎,但不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对乐坛的优势,则是“降低门槛”。让普通人即使没有高深的乐理知识、不精通任何乐器、不懂得词曲编唱,仍然能通过AI模型就能根据自己的音乐品味制作完成一首完成度颇高的歌曲。现在,潘多拉魔盒已经开启,“AI歌手”对“真人歌手”的创作积极性和作品质量的影响还有待观察。不过,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让人着迷的不只是可复制的高超技巧,更重要的是作品中的创作情感表达。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镜象娱乐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