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疯抢科学家的VC们,怎么样了

事实上,投早期,投教授是一个慢功夫和长周期的工作。如果风还没停,各方都应该不断改变与成长。
2023-05-31 10:08 · 动脉橙果局  沈宇婷   
   

2021年,对于科研成果转化来说,特别是医疗领域而言,是热闹的一年。

受港股跌宕,创投圈出现了罕见的一幕——VC去高校抢教授和早期项目。据动脉橙果局统计,2021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了59起早期投融资事件,其融资总额达到25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

2021年的一番胜景似乎还在跟前。彼时去高校找科创者和早期项目还一派火热,吸引大量资本汹涌而入,甚至有的投资机构去高校门蹲守教授。站在科研成果转化高风险面前,曾经的疯狂似乎在慢慢淡褪。

而硬币的另一面是,仍有不少投资人在象牙塔中寻找掘金机会。这是矛盾但又和谐的场面,科研成果转化的春期真的只是短暂的停留一下吗?高校的早期项目是否还具备投资价值?

一次自救行动

对于港股失落,即便大部分投资人早有预感,但也无法阻止港股互联网科技巨头们的股价,即将经历“寒冬”的洗礼。一位投资人告诉橙果局:“由于港股暴跌,中后期的项目再难以下手,这导致许多投资人不得不看向早期项目。”

而这种以“时间来换空间”的拓边策略,要求投资人通过从时间维度上分散投资,来降低一次性投资的风险,从而实现 “下跌赚份额,上涨赚收益〞的效果。如果说以前“砸”后期项目是寻找确定性,那么现在广撒网“找”早期项目,期待砸中未来的独角兽,算是寻找可能性。

除了降低原本的投资风险外,VC们跟随创新的风向是更深层的因素。近几年,随着国内愈加注重先进科学技术在产业上的引领,打造“科创中国”,越来越多的投资人也将眼光从传统的互联网企业转向硬科技企业,尤其是在2019年科创板设立后,科创企业凭借注册制上市,硬科技领域的投资也愈发成为热潮。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8-2020年硬科技领域投资持续成长,特别是2020年增长50%以上,投资金额聚焦在生物医疗、半导体及电子设备、智能制造三个主要领域。

而硬科技的内核是技术创新,中国VC想从源头寻找真正的创新,就要去人才在的地方。因此,大量VC跑到高校、研究院所去围堵教授,纷纷递上天使轮估值数以亿记的投资意向书。

诚然,作为技术创新的源头,高校教授往往能突破前沿科技难关,尤其是在专精特新硬科技创业的大环境下,教授们常年深耕科研领域,在某一细分领域十分深入和前沿,能够打造技术壁垒,也能找到技术突破口。

同时,这些年,中国高校也在大力倡导科研转化成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开始建立技术转移体系,帮助高校教授完成成果转化。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度报告》数据显示,位居我国高校所有科研成果转化金额*的清华大学,从2015年至2020年,清转化专利数量2889件,转化合同516项,转化金额29.98亿元,衍生企业218家。

无论是政策还是资本市场,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硬科技和自主创新”的口号都在越喊越大声。一时间,高校中那些拥有大量硬科技早期项目的教授,成了VC们的救命稻草。

参与围猎的两拨人

这是VC的一场自救行动,也是一场围猎行动,而参与围猎的“狼群”,来自两个“部落”。

一个是以丹麓资本、英诺天使基金、百度风投等为代表,专注于早期投资的机构。作为一家早期的VC机构,丹麓资本不仅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展开合作,挖掘早期项目,参与到种子轮、天使轮与A轮的投资中去,甚至会参与孵化项目,帮助专家教授搭建创业核心团队,还会在投后增值业务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进行项目深度赋能,对接市场资源和资金,将科研成果更快的转移转化到产业中。

另一个是偏重于投资偏中后期的机构,2018年,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成立了种子基金,重点布局科技、消费、医疗健康等领域。2021年,红杉又将早期投资的比例上升到了80%,尤其是在天使和种子端加大了投入比例。

2022年,高瓴正式推出“Aseed+”种子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100家左右的种子期企业,此外,源码资本也宣布设立种子期的投资业务并命名为“源码一粟”,更加系统地加码种子期投资。

没有动力投 中后期项目,这一拨原本“偏爱中后期”的VC纷纷转身看向早期项目。而对这类VC来说,投早期的好处在于估值相对较低。一位投资人表示,可能投几百万最多一千万人民币,就能有相当高的持股比例。

但如果将两个“部落”相比较,我们会发现,在早期项目的角逐中,前者更具经验,而后者更加注重资本加持。

先说前者丰富的经验,例如英诺天使基金自2013年4月创建起,投资管理团队平均有10年以上的天使投资经验,以清华校友为起点,建立了立体的创业服务体系,已经投资超过500个创新项目,累积了跨地域投资&创业服务网络经验。

又因为关注投资阶段不同,丹麓资本管理合伙人许谦告诉橙果局:“作为一直专注医疗健康早期阶段投资的VC机构,我们的基金期限比一般基金年限长,受二级市场波动的影响比较有限,投资都在按照正常的节奏推进。

而对于受到较大冲击的后者来说,大部分VC从原来的互联网投资拓展过来,并不是产业出身,这意味着很多投资逻辑,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投资技术和投资互联网的投资回报率。业内人士称,投资技术公司的成功率平均只有5%,一旦技术路径走错,回报可能归零,而互联网公司无论做得大小都可能有回报。

同时,面对比较陌生的投资阶段,这些投 中后期的VC关注的是已有成熟产品和服务的投资项目,而早期投资机构则更关注未来趋势和创新技术。由于缺乏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感知,投 中后期的VC可能会错过一些具有潜力的早期项目。

在这种情况下,业内人士告诉橙果局,他们会凭借原有的资本基础,先扫描一圈早期项目,抓住可能与高校教授合作的机会。具有实力的VC在圈定后迅速布局,深耕早期投资领域;次之,寻找到一两次投资机会;再次之,不过是人云亦云,跟风而行。

失落的“冷静期”,暴露的缺点

相比于之前,国内投资行业媒体积极宣称“中国VC排队抢教授”,时隔一年半,“去高校找创业者”的想法似乎正在降温。

一位支持学生孵化了很多创业公司的高校教授认为,所谓科研成果转化其实是一个一开始就脱离市场考虑的伪命题,就像这位教授的想法,一位专注于早期投资的投资人也坦言,他一直就不看好教授主导创业的项目。

难道教授真的不适合创业吗?

这还需要从一个现象说起。有投资人经过大量交流后统计,50%的教授收到邮件后是愿意交流的,但是最终创业的教授还是极少数,其理由不乏“有家要养、风险太大”等现实考量。因此,不少投资人们也意识到,去高校疯抢教授的转化率极低。

英诺天使基金执行董事李英杰表示,在早期投资过程中,教授是否全职创业很重要,如果教授自身定位还不清晰,那他在公司内应该持有的股权和公司估值也不够清晰。

但事实上,对于教授是否全职创业,一直充斥着两种声音。一种是认同,认为教授全职创业是趋势;而另一种是反对,认为教授全职创业的意义不大,留在高校不仅能够保留丰富的科研资源,还能促使公司和产业方的合作。

当然,也有人走中庸之道,他们认为,教授是否全职创业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教授们是不是和公司深度捆绑,深度参与公司建设。

而除了“全职与兼职之争”外,投资人寻找教授创业的过程,也是不断暴露缺点的过程。

最重要的是项目,“如果找不到好的原创项目,就没有办法进一步交流。”一位投资人告诉橙果局。从转化率来说,也可以验证这一说法,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9年开始,中国已连续3年在专利数量上称冠全球,但实际转化率仍低于10%。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唯文章论、产业研链尚未打通、创新意识薄弱......

即使近几年,上述“弊病”多有改善,但很多源自高校的科研项目还都在科学论证阶段,如果这个阶段的项目,要用市场化方式去融资,又加上国内资本市场周期比国外短,VC对公司的商业化预期就会过高。当后面没有实现预期,整个早期市场信心可能会迅速下滑。

其次是团队上,高校教授的技术思路更符合实验室,做公司他们经验不足,同时精力有限,很难兼顾。如果VC融资后只有技术人员到位,其他核心成员迟迟组不齐,导致团队完整性差,后面VC则需要做更多投后帮助,如果不是专注与早期的VC,很少有机构愿意耐心花时间,为公司发展而铺路。

再加上近几年经济环境冷,投资机构募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李英杰也感叹道:“虽然VC投资科学热情不变,但落子更加谨慎,VC往往要求教授团队完整,数据详实后才会决定投资。”

未来,路在何方?

不难看出,时至今日,科研成果转化的子弹还在飞。而它未来的轨迹如何?是我们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妨从三个方向出发。

首先是国家层面,“VC投教授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百度风投投资副总裁刘强表示。由于早期项目十分前沿,十分创新,其存在的风险也十分高。因此,国家应该落地实质性政策帮助成果转化,例如颁布相应的优惠政策,降低科创企业的税负,甚至可以配套相应的基金来支持科研成果转化。

其次是高校层面,刘强认为,股权、专利和兼职问题,是教授创业面临最核心的三个问题。一是股权,教授能不能实名持股,还需要部分高校调整相应政策。另外,教授和CEO之间如何分配股权也是投资机构非常关心的问题,近几年,大家比较认可的结构是教授控股、做法人、或者是*大股东,然后CEO占几个点或者十几个点的股份,再另设一个股权池,将其他人的股权放股权池里。但不管教授和CEO之间的股权如何分配,原则是要做到责任和收益的对等,或者付出和收益对等;二是专利,专利权属不清,容易产生的风险包括被定性为国有资产流失,或者被贴上职务发明的标签,造成公司自主研发能力的缺陷。如果当药物可能价值几十亿元,学校随时申张自己的权利。因此,不少投资机构十分希望一次性买断专利权;三是兼职,要高校打通兼职审批流程,让教授在企业和高校工作中达成平衡。

最后是在人的层面,投资人需要放低姿态,认识到科技投资周期长,风险高的现状,对于回报预期做合理规划,拓宽自身产业和人脉资源的同时,也要协助科学家孵化成长;而教授则要认识自身不足,不要过分看重自身技术重要性,需要结合团队、市场、销售和临床等方面,保持一颗包容的心,多吸纳人才加入。

事实上,投早期,投教授是一个慢功夫和长周期的工作。如果风还没停,各方都应该不断改变与成长。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动脉橙果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