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这才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谬误并不是完全不着边际的想法,相反,它们通常看上去既可信又符合逻辑,但却总是有所缺失。在经济政策中,谬误层出不穷,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小到住房,大到国际贸易。
2023-06-16 17:38 · 微信公众号:BOSS直聘  栏目主持丨庞晔   
   

常见的经济学谬误有哪些?政府干预能有效缓解房价高涨的问题吗?女性平均收入低于男性,是因为性别歧视吗?“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是真的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谬误并不是完全不着边际的想法。相反,它们通常看上去既可信又符合逻辑,但却总是有所缺失。

本期“我对你有问题”将为你分享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的作品《这才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教你学会用正确的经济学思维方式看穿被谬误掩盖的经济学真相。

分享人弓月对本书提出了七个问题,并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01

什么是谬误?经济学谬误包括哪几种类型?

谬误并不是完全不着边际的想法,相反,它们通常看上去既可信又符合逻辑,但却总是有所缺失。在经济政策中,谬误层出不穷,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小到住房,大到国际贸易。本书作者将常见的经济学谬误总结为零和型谬误、组合式谬误、下棋型谬误、事后归因式谬误及开放型谬误

(1)零和型谬误:该谬误认为经济交易是一个零和过程,即:在某项经济交易中,一方有所得就意味着另一方必有所失

看待这一假设,首先我们要明确为什么经济交易会发生?哪些因素决定了这些交易?很明显,互利互惠是发生交易的基础,交易想要顺利进行,必须让参与各方都能得到一定的利益。如果交易没有让双方变得更好,那么无论是雇主还是雇员、租户还是房东,或者国际贸易中的双方,自愿的经济交易都无法继续下去。这一原则在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具体的例子。

例如很多城市都出现过因为租金管控导致住房短缺的情况。当限价租金低于单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租金价格时,其直接的后果就是更多的人愿意选择租房。由于住房短缺、供不应求,房东完全没必要对房屋进行日常维护与修缮,长此以往,房子不断老化,租户对性价比的满意度开始下降,并且开始指责房东。最终结果就是租户和房东都不满意。

此外,在历史上,零和假设造成的最坏后果是贫困国家为了避免“被剥削”,拒绝国际贸易和外来投资,最终导致数代间上百万人都深陷贫困的沼泽。相反,中国香港这样的地区,和像韩国、新加坡这样的国家都通过自由贸易和投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因此,零和型假设显然是行不通的,若是中了零和型谬误的陷阱,必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2)组合式谬误:是指部分正确即整体正确的观念。许多经济政策都涉及组合式谬误,这些政策看似纯粹为了造福社会,实际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把戏。

例如:有的地方拆除整个街区,并建造了高档住宅和购物中心,以此来“振兴”社区。但实际的结果却是:从其他地区转移来的商业和高收入人群,挤占了该地区的资源,导致本地的低收入人群流离失所,转移到别的地方。再如:美国政府为了改善国会大厦周围的环境,对大厦附近的贫民窟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可结果却是那些贫民又会迁移到别的地区,使新的地区沦为贫民窟。以上政策并没有给国家带来真正的益处,诸多计划只不过是零和甚至负和行为,看似在解决问题,实则治标不治本。

(3)事后归因式谬误:对于两件相继发生的重大事件,人们往往会把*件事当作第二件事的起因。事后归因式谬误的现象不但最普遍,历史也最悠久。

例如:在1929年创记录的股市崩盘之后,紧接着爆发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人们都认为是股票市场的崩溃导致了整个经济的崩溃;然而,1987年的股市崩盘却迎来了连续20年的经济增长。再如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开展过禁用DDT杀虫剂的运动。DDT可以消灭传播疟疾的蚊虫,但是使用DDT越多的地方,癌症发病率越高。于是人们控诉DDT引发癌症,但这并非事实。相反,禁用DDT让疟疾死灰复燃,夺走了全球上百万人的生命。

(4)棋式谬误:自视甚高的教条理论家认为,驾驭一个国家可以像摆弄棋盘上的棋子那样轻松

但事实是,人类与国际象棋不同,他们有自己的个人喜好、价值观、计划、意愿,所有这些都可能与社会试验的目标发生冲突甚至背道而驰。任何试图让人去机械地扮演某个宏伟计划的一个部分的尝试不仅不会成功,还会适得其反。

(5)开放式谬误:许多理想的事情都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经济事实,即资源是有限的

开放式谬误往往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当面对安全、健康、保护环境等开放性理念时,人们往往遗漏了权衡取舍的概念,人们的要求变得没有限制。此外开放式谬误还体现在无限制地过度推断。例如美国最高法院曾禁止布朗鞋业公司收购肯尼连锁鞋店,因为后者占据美国1%的鞋类市场,如果被收购,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就会被布朗鞋业公司独占,从而逐步形成行业垄断,所以必须将这种垄断风险扼杀在摇篮中。假设这种无限制的推断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按照这种推理逻辑,如果从黎明开始温度上升了十度,那就意味着月底之前我们会被高温烤成脆脆酥。

#02

政府干预能有效缓解房价高涨的问题吗?

答案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政府干预并不能控制房价,恰恰相反,正是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让以前买得起的住房现在令人负担不起

先看纵向对比:在旧金山,1970年时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可以将其25%的收入用于住房开支,并在13年内还清抵押贷款;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地政府开始对房屋和公寓建设进行严格控制,到了1980年,一个家庭要还清住房抵押贷款必须用40%的家庭年收入连续还30年;而到了2000年,则需要家庭年收入的 50%还30年;在20世纪60年代,斯福特城滨水豪宅有5万元以下价格的房屋,70年代开始施行限制住房的法律后,到2005年该地的平均房价已超过100万美元。

再看横向对比:20世纪末房屋建造限制法生效后,相比于没有任何政策介入的休斯顿地区,佛罗里达的房价至少翻了一番;在26个房价“高不可攀”的城市中,有23个城市曾强力推行“智增长”政策(限制郊区住宅建设扩张的政策)。

以上历史实例都说明,关于住房的*经济谬误就是需要政府对住房市场进行干预。在大多数情况下,正是政府相关法律或限制性计划获得批准后,住房的价格才开始上涨到人们负担不起的程度。这仅仅是历史的巧合吗?不然,其中包含着一定的经济学原理。

首先作者排除了人口增长对房价的影响:在1980-2000年间,拉斯维加斯市的人口翻了两番,但政府并未干预该市的住房政策,该地的平均房价一直没有发生变化;而1970-1980年间,曼哈顿市的人口没有发生大幅变化,可在政府限制房屋高度后,建设房屋的成本变高,导致该地房价上涨。

其次作者排除了工资增长对房价的影响:在1970-1980年间,加利福尼亚市工资涨幅很小,但政府出台限制房屋建设的政策后,由于供需关系不平衡,房价开始飙升。休斯顿在1970-2000年间,工资远高于美国其他地区,房价却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仍被评为美国房价*的城市之一,这是因为政府没有出台限制房屋建设的政策。

人们通常认为,收入增长和人口增长会明显影响住房需求,但其实需求不会单一地影响价格,价格是由供给与需求的综合效应决定的。由上述城市的对比可知,相比于住房需求的增加,房屋限制对房价的影响更大

在政府限制不严格的地方,建筑商能够自主地建造住宅和公寓,那么即使这个地方人口增长、收入增加也不会导致房价飙升,因为增长的需求会有新建房屋的供应来匹配。休斯顿就是这样一个城市,远超建筑、土地成本的高利润吸引了很多想通过投资住房市场来获取可观回报的开发商,于是新房的供应增加,进而导致房价下跌,或者阻止了价格上涨。很多人认为,建筑业的垄断导致了房价飙升,实际上,政府干预才是房价高不可攀的首要原因

#03

为什么城市会出现郊区化现象?郊区化会带来什么影响?

城市郊区化是指居民向市郊扩散的一种城市形态。出现郊区化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导致城市拥挤、环境恶化、资源紧缺,城市开始向郊区扩张;另一方面是由于城市中的房价过高,导致买不起房的人只能在远郊区寻找自己能负担得起的住房,间接促进了城市的郊区化发展。

城市郊区化会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吗?诚然,人多的地方会因为燃烧燃料而产生更多污染,但这是一个相对概念,当城市中一半的人迁往乡下,那么一半的污染也会出现在乡下,但也意味着他们原来生活的城市的污染只剩下原来的一半。在郊区时代,许多地方的空气质量反而在改善,事实表明,城市扩张导致更多的污染并非铁律

城市郊区化会导致更多的开车通勤吗?人们常常认为郊区化意味着更多的使用汽车用于通勤,但事实上,城市扩张不单单是人口向郊区流动,还包括就业机会也向郊区转移。但由于郊区化发展的时间及程度不同,郊区的基础设施及就业机会也不同,因此对于郊区化是否会导致更多的开车通勤,不同的地方,答案也不尽相同。

#04

女性平均收入低于男性,是因为性别歧视吗?

先来看一组数据,20世纪头20年被称为女性学者的黄金时期:1902年名列《美国名人录》的女性比例是1958年的两倍以上;在1921年和1932年,博士学位获得者中的女性比例(约17%)也要高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约10%),而当时,反歧视法还未通过,女权运动也尚未兴起。以上客观数据证明,女性在职场中的人数占比及收入高低,并没有和歧视呈线性关系。那么女性平均收入低于男性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1)受教育程度及体力差异。早些年,女性受教育水平较低,且体力不如男性,造成了女性在就业中存在劣势。但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进步,该差距正在逐渐减小。

(2)职业差异。即使女性和男性从事同一职业、赚取的收入相同,但由于男女在不同职业中的分布比例存在差异,女性和男性的平均收入并不相同。数据显示,女性在文书行政类人员中占比74%,但只有不到5%的运输设备操作员是女性。这种职业分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影响,矿工的收入几乎是办公室文员的两倍,从事重体力劳动和危险性工作的工人还会获得额外补贴,这就导致女性的平均收入低于男性。

(3)工作中断导致经验与资历下降。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要求电脑工程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技能;律师必须紧跟不断变化的法律才能更好地服务客户。而女性如果因为婚育离开这些领域,意味着她将远远落后于该领域的发展,同时丧失了相关的资历,无论她是自主创业者还是公司职员,她的收入能力都会下降。这也正印证了第二点,女性倾向于从事淘汰率低的工作,如教师和图书馆员,而不是计算工程师或税务师。

(4)女性的自我选择。“工作不常规”这一因素可能不会让所有女性都望而却步,但它确实会限制某一职业中可供选择的工作环境。想成为律师的女性可能会觉得做一名工作时间固定的民事律师要比在压力巨大的*律师事务所工作更好。后者不仅每周平均要工作60到70个小时,而且工作时间不固定。原则上,这些问题对男性和女性来说是一样的,但据一项调查显示,收入前6%的人群当中,62%的人每周工作50个小时以上,35%的人每周工作超过60个小时;从事极限工作(既体现在时间上也体现在压力上)的人中女性占比不到20%。而且,在从事高压工作的人中,愿意在五年后还继续做这种工作的女性比例也只有男性的一半。因此,女性平均收入低于男性的主要原因不是同工不同酬,而是因为女性的平均职业发展层次不如男性,或者选择的职业薪水较低,如护士和教师

雇主歧视真的会影响收入吗?研究发现,“21-35岁没有子女的全职工作群体中,男女的工资差距为3%;21-35岁独居的全职工作群体中,男女之间没有工资差距”。所有上述差距代表了雇主歧视影响的上限,如此看来,雇主歧视本身对男女总收入差距的影响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05

名校毕业的人是否更容易达到人生*?

人们通常认为,就读于*声望的大学对将来达到人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可这确实是关于学术机构*的谬误之一。有名望的大学不一定能提供好的教育,而就读于*大学的学生也未必更加优秀。

首先,学院的学术声望主要取决于其教授的研究和出版物,而非教授的教学水平,因此学生在更有声望的学校中不一定能获得更好的教育

其次,学生在学校获得了多少帮助,并不能得到很好的量化,人们在谈及学校对人的影响时,往往忽略了他本身的个人素质。例如,如果进入哈佛大学的学生的素质比进入一般大学的学生要高,那么这两所大学的毕业生之间的差异就不能任意归因于在这两个地方接受的教育的差异。在理想情况下,我们应该对比入读哈佛大学的学生和被哈佛大学录取但选择入读无名大学的学生,可惜这样的样本太小,无法进行统计分析。

最后,是否能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还与自身的专业或家庭背景相关。调查显示,毕业十年后那些获得工商或工程学位的人挣到的钱是那些获得教育学位的人的两倍。同时更加富有的家庭有可能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著名的院校,那么这些学生在以后生活中的收入可能反映了他们因家庭关系而带来的更大的就业能力,或是因继承资产而获得更高的收入,而不是靠他们在著名院校里所学的知识。

大学对人们在未来生活中取得成功究竟有多少帮助是难以确定的。一份2006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五十家美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中,只有四位拥有常春藤联盟高校学位,而另一些人仅仅毕业于普通大学,甚至没有毕业,例如比尔·盖茨。有名望的大学能给人提供一定的机遇与平台,但这并不等同于一定能帮助学生走向人生*。

#06

“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是真的吗?

先说结论:人们总认为收入最高的那群人在多年后还是同一批人,这样的想法很常见,但这就像认为如今优越的拜仁球队在10年内从未改变一样可笑。

首先,“富人”和“穷人”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以“富人”为例,这类人通常是指拥有大量累积的财富的人,然而对“富人”的统计数据却仅与特定年份的收入变化有关。同样,“穷人”通常是根据其当前收入来定义的。按该种定义,一位有钱人家的全职太太将被认为是“穷人”,可事实上,她却比大多数人都要富有。

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收入统计数据都是某个特定时刻的快照,即该时刻各阶层的收入情况,但并不能反映各阶层的原始资本,也不能反映随着时间变化,各阶层内部人员是否有流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个体在不同收入阶层之间转换,其收入也在发生变化

例如,1975年收入在倒数20%的美国人中,有75%的人在未来16年内,收入排名曾进入过前40%;英国最初收入排名最后10%的人中,在六年后有近2/3的人已经跳出了这个阶层。换句话说,根据某个特定年份的收入情况来看,曾经被认为是穷人的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后来的收入排名进入了全国前列。

因此,媒体和政治界反复提到的“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说法,与现实数据的情况正好相反。类似20%低收入家庭“远远落后于”高收入群体的言论,也并不是说任何特定的个人在落后,因为收入排名位于倒数20%的大部分人正在逐渐进入更高的收入阶层。

#07

那些最贫困的国家是因为外部因素造成的吗?

事实并非如此。最贫困的国家往往是那些遭受繁荣国家征服攻占程度*的国家。在这经济差异的背后,还有诸多因素值得探讨。

首先是地理因素的影响。最早的文明都发源于河谷,而且世界上绝大多数大城市都建在航通水域附近;生活在世界各地孤岛上的人们远离了参与人类进步所必需的文化互动,这种地理隔离对经济文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包括土地的组成和生产力、气候、自然资源、动植物群等等地理因素,因此光是地理本身就足以形成各国之间的差异。

其次是历史因素。上个世纪,中国曾被归为典型的第三世界国家,直到20世纪中叶,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才得以摆脱这种状况。同样,在中世纪之初,伊斯兰国家在科学、艺术和军事上远远*于欧洲,但是在经历了各种社会发展的举措之后,两种文明的相对地位也发生了逆转。简言之,没有哪个国家或文明能够永远处于人类发展进步的最前沿。

最后是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无法建立法律和秩序的时期和地区很少能够实现繁荣,因为骚乱或军阀的专制统治,往往能摧毁当地的企业,甚至导致国家分裂。再如,文化观念等内部因素通常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同等的重要性。

# 总结

一些观念被人们相信,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可被明证的事实;而另外一些观念被人们相信,只是因为人们被这些观念反复地“洗脑” 而已。最终,洗脑替代了证据,谬误成为了人们普遍接受的“事实”。这些谬误带来的损失将是巨大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各种认知面前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和探索,不畏浮云遮望眼,揭露谬误,还原事实。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BOSS直聘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