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印度把大厂坑惨了

2014年到2021年,有2783家跨国公司决定停止在印度的业务,超过了印度外企总数的五分之一。
2023-06-19 07:04 · 格隆汇APP  边疆塞外   
   

印度是一个非常缺电,且基础设施相当薄弱的国家。

2008年,印度信实集团找到上海电气合作修建电站,后者为其完工了6台660mw超大型超临界电站项目,价值高达88亿元。后来,项目全部投入商业运营,但信实集团赖账,迟迟不肯支付货款。

15年过去了,上海电气一分钱没收到,反而却被信实集团起诉到印度高等法院要求赔偿21.33亿元。

纳尼?什么坑人的玩意?

不巧的是,这样活生生的薅羊毛悲剧还在继续……

1、大厂渡劫

近日,有媒体报道,印度执法局在6月9日发布文件称,因小米涉嫌违反该国《外汇管理法》,“向外国实体非法转移资金”,该局已经向小米技术印度私人有限公司、小米印度分公司、部分高管及花旗等三家银行发出正式通知。

此前,印度当局就已经扣押了小米共计555.1亿卢比(约合48亿元人民币)。这次通知或意味着上述冻结资金将被正式没收。

而小米之前就在澄清解释里面回应过,向银行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和账单都是合法且真实的。且支付给外国实体的费用中,超过84%的部分是付给美国高通的特许权使用费,用以使用相关标准关键专利,如果没有这些技术,该公司生产的智能手机无法在印度运行。

很显然,这是合法的商业行为,并不适用《外汇管理法》第四节所描述的情况。但印度当局不予采纳,颇有巧取豪夺之意。

小米的遭遇并不是孤例。去年2月,印度以华为将资金汇回母公司、减少在印度的应税收入为由悍然终结银行账户;去年7月,印度以逃税为由瞄准火力攻击vivo和OPPO,冻结了vivo3.9亿人民币资产,要求OPPO补缴税款高达37亿人民币。当年7月,华为荣耀宣布因“众所周知的原因”退出印度市场……

更为离谱的是,印度媒体最新报道还称,印度政府对在印度的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提出了多项新要求:

*,在印的业务中,中企需要引入印度资本作为股权合作伙伴,确保印度资本在合资公司中持股51%以上。

第二,中企必须聘用印度人担任诸如CEO、CFO、CTO等重要职位。

第三,中企还需要帮助印度建立上下游供应链,将订单优先交付给印度企业,提升印度本土制造能力以及组件水平。

第四,要求中国手机厂商雇佣本地分销商,以加强产品在印度市场的推广和销售。

有人一针见血评论道,印度政府的这种行为是“霸凌”,等于“变相收购中国企业”。大白话,这就是明抢啊!

中国手机大厂在印度遭遇围猎,其他海外巨头同样无法幸免。

2021年12月,亚马逊因投资本地公司未完整准确披露信息被罚2700万美元;2022年10月,谷歌被认为滥用安卓系统主导地位等被累计罚款2.73亿美元。今年1月,三星在接受税务调查后被要求补缴税款2.12亿美元;今年2月,印度对苹果的反垄断调查结果可能与谷歌类似,可能面临被罚……

再往前追溯,印度税务部门对壳牌、诺基亚、IBM、沃尔玛、凯恩能源等多家外资企业都进行了税务调查并开出了巨额罚单。

不管你是中企还是美企,亦或是欧企,都雁过拔毛。

如此营商环境,也难怪印度被认为是“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要知道,2014年到2021年,有2783家跨国公司决定停止在印度的业务,超过了印度外企总数的五分之一。

其中,美企撤出的大厂包括可口可乐、IBM、通用等等。就连在印度深度耕耘超30年的福特汽车也于2021年退出印度市场,走的时候还花费了20亿美元重组当地业务。

全球大厂们在印度渡劫。

2、专坑外资

2014年,莫迪雄心勃勃地提出“印度制造”战略计划,计划在2022年(后延期在2025年)将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提升至25%。

该战略已经过去了近10年,实际取得的成果却大跌眼镜。制造业占GFP的份额从2015年的16%反而降低至2022年的13%,与*设定的目标大相径庭。这让莫迪尴尬不已。

Why?

除了基础设施落后,没有完整的工业产业链等客观因素外,最为重要的还是营商环境恶劣,严重打击了外资投资印度的信心。这背后很关键的一点是法律不健全,不少条款模模糊糊,导致人治空间很大。尤其是税务纠纷让众多跨国企业望而却步。

说直白点就是,印度人的规矩就是没有规矩。他们讨厌规则,崇尚的是走捷径。占便宜,薅羊毛,那是家常便饭。

这其中,最为让世人津津乐道的还是英国沃达丰事件。

2007年,沃达丰以111亿美元的价格从李嘉诚手里间接收购印度电信巨头和记爱莎67%的股权。交易的主体是和记爱莎的母公司——在开曼半岛的CPG,不在印度境内,亦不是印度本土公司,并不涉及股权转让所得税。

而印度当局并不买账,最终狮子大开口,要求沃达丰支付26亿美元的股权转让所得税。沃达丰坚决不服,多次诉诸印度高等法院,打起官司来。

不过,1961年颁布的《所得税法》并没有相关明文规定,最终印度税务部门吃了瘪,26亿美元的肥肉没搞成。但这场收割之役并没有结束。

印度税务当局将情况诉诸国会,让其修改《所得税法》,规定只要涉及印度本土公司的交易,不管注册地在哪,在哪交易,均要缴纳相关税款。

一般来说,老法律的修正或新法律的颁布都要遵循“诞生之日起开始执行”的最基本原则。但印度为了那26亿美元,豁出去了,规定该法律要前向追溯50年。

这就吓人了。法律的内容和生效时间,你都能随便改,跟没有法有什么区别?

这样一来,沃达丰逃不掉了,在印度法院败诉,并被印度税务当局要求支付51亿美元税款,较之前整整翻了一倍。

但沃达丰也不是吃素的,本身就是英国前10大跨国大型企业,背后有英国政府撑腰。2014年,沃达丰在国际仲裁法院起诉印度税务局。并且,有了包括英国在内的几个西方国家的强力干预,最终鏖战6年,于2020年胜诉了。否则,印度那个法案会导致多家外企补缴税款,因为过去西方大厂在印均有不少类似收购案例。

不过,胜诉之战并没有改变沃达丰在印度的最终结局。

2017年,沃达丰的电信业务已经做到了当地第2名。彼时,印度政府强制要求,电信公司需要同政府进行收入共享,不仅包括电信业务本身,还包括出售资产、存款利息等非电信业务。

2020年,印度法院判决在印电信公司需要向当局支付9000亿卢比。按照29%的市占率来计算,沃达丰一家就要支付3000亿卢比左右,大大加剧了该公司的亏损。

最终,沃达丰熬不下去了。2022年初,将未偿付频谱和调整后总收入费用相关的利益转换为股权后,印度政府将成为其*股东,占比达到35.8%。

10多年的折腾,沃达丰在印布局的业务被印度当局抹干吃净了。

其实啊,这几十年,不管是GE还是麦当劳,无论是沃尔玛还是福特,全球无论多么牛逼的企业,在印度都熬成了药渣,铩羽而归,没有多少厂可以带走一分钱的。

3、尾声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外资巨头都是爷,要么控制这国家的产业经济命脉,要么本分点就是大把捞钱。但在神奇的印度不是,专坑外资数十载,赚点钱不容易,还得天天挨锤。

大企业如此,中小企业会被放过吗?

显然不是。据统计,像手机等重要的供应链领域,80%的中国中小企业由于经不起调查的反复折腾和巨额罚款,纷纷退出了印度。

网友们总结的好,印度挣钱印度罚,一分别想带回家。

当然,在印度当局的角度来看,让你们进来是为了发展本国经济,让你们进来搞投资搞制造,再拿到技术,最终再就把你踹开,然后自己实现自力更生还是*目标。

但多行不义必自毙,印度这种丝毫不讲规则,不讲武德的坑外资行为,看着是占了小便宜,实际上吃的是大亏。短期确实是薅到了很多的羊毛,但长期必然会让营商环境及生意信誉变得越来越恶劣,再也难取得外资的信任,最终一手葬送自己的前程,让自己的制造业升级更加艰难。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格隆汇APP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