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英国网速为什么还不到东南亚的一半?

牛津经济研究院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预测限制竞争会让英国每年的5G建设成本增加3.74亿欧元,大幅降低创新迭代的动力,并会显著放缓英国未来15年的经济增长
2023-06-27 08:05 · 远川研究所  陈彬   
   

2023年6月,英国知名通信媒体Total Telecom在一篇文章中大肆嘲讽了美国。作者将矛头对准了始于2019年的封禁中国通信企业政策,将美国此举形容成“皮洛士式胜利”[1]。

皮洛士是希腊历史上一位国王,以“伤敌一千,自损一千”式战争行为而闻名。皮洛士曾在一次战争胜利后感慨道:“要是再有一场这样的胜利,我们就完了。”

文章认为,美国制裁不仅没能击溃中国通信企业,反倒是引发了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一家英国媒体批评美国制裁中国企业,背后的动机其实相当简单:因为英国就是这个连锁反应的“受害者”。

2020年,英国宣布紧跟“老大哥”的步伐,拉黑了中国通信企业。同年,牛津经济研究院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预测限制竞争会让英国每年的5G建设成本增加3.74亿欧元,大幅降低创新迭代的动力,并会显著放缓英国未来15年的经济增长[2]。如今,这些预测正在变成现实。

英国目前正处在往5G SA(独立网组)升级阶段,但由于成本问题,运营商始终不愿放弃过去的5G NSA(非独立组网)[3]。后者是根据4G改良的一项过渡技术,常被称作“假5G”,而5G SA才是真正意义上的5G技术。

5G SA难以落地,使得英国的5G部署已明显落后于亚洲国家。据Speedtest数据显示,英国的移动网速只有东南亚国家文莱的一半,位居全球第51位[4]。

对此,知名市场调研机构LightCounting评价道,“这些合作表明,至少在短期内欧洲依旧离不开中国企业。”

反作用力

2020年,刚将“拉黑中国通信企业”提上日程的加拿大政府,遇上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多家公司已经向媒体放下狠话,只要加拿大政府敢拍板,他们将集体上诉索赔。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一直是加拿大最重要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之一。以加拿大电信公司为例,光2018和2019年两年就从中国企业处采购了超过6亿美金的设备,此后的2020年又买了1亿美金。价值9位数的设备还没捂热乎,就要送去废品回收站,换谁也接受不了。

加拿大的困境,揭示了一纸制裁背后所需要付出的高额经济成本。

双方持续拉扯了两年,加拿大政府最终选择了一种极其“不讲武德”的方式:必须排除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的通信设备,但赔偿一分没有,直接将代价转嫁给了企业。除加拿大之外,其他各国的电信公司同样损失惨重。为了拆除中国企业的通信设备,英国电信浪费了5亿英镑,而跨国电信公司沃达丰则扔掉了2亿英镑。

眼看各大电信公司不断闹事,美国出台了一个19亿美金的补贴政策以平息众怒,没想到还是遭到了运营商的集体索赔——因为实际拆除金额高达56亿美金,比马斯克脑机接口公司的估值还高。

但拆除成本仅仅是其经济代价的一个方面。经济学有这样一条原理:合理竞争会带动技术成本降低,而破坏竞争的行为则会让经济陷入通货膨胀的漩涡。土耳其籍经济学家Emre Alkin曾做过一笔测算发现,排除中国企业会让西方各国每年额外多出上亿欧元的成本开支:其中德国是4.79亿欧元,法国4.47亿欧元,英国3.74亿欧元,西班牙2.92亿欧元。

这位经济学家认为,多出来的这些开支最终将平摊到每一个普通人的头上,每个人将不得不为此支付更高额的通信费用,以及更多的税[7]。

除经济成本之外,制裁还会带来额外的时间成本——西方的5G部署速度已明显落后。

事实上,欧洲各国很早便意识到了5G的重要性,并提前制定了相关的规划。2016年时,欧盟就定下了一个5G的“小目标”:2025年实现全城市地区、交通线路5G覆盖。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制裁政策打乱所有步伐,欧盟不得不将实现日期重新修订至2030年。

但从目前的进度来看,2030年似乎仍是一个挑战。根据欧洲电信网络运营商协会统计的数据,截止至2022年1月,尽管已有62%的人口拥有了5G设备,但实际普及率只有2.8%[8]。同一时期,中国的5G普及率已接近40%。

留给西方追赶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全球化叙事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通信企业正日渐在全球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纵观其历史,中国通信企业今日的成就其实相当来之不易。不同于互联网等行业,哪怕在国内市场,通信企业所面临的都是全球化的竞争。

上世纪80年代,由于国内通信技术较为落后,海外巨头一窝蜂涌入,靠着降维打击瓜分市场。在当时,通信行业流传着“七国八制”的说法,即国内市场共有来自7个国家、8种技术标准的网络,包括日本NEC和富士通、美国朗讯、加拿大北电、瑞典爱立信等等,堪比战国时代。

随后的1G、2G时代,爱立信、摩托罗拉两大通信巨头脱颖而出,并在此后20年都深受国内运营商青睐,吃掉了大多数的设备订单。1993年,爱立信推出了中国历史上*款数字手机GH337。彼时,高通曾试图挑战其的地位,但因为使用其2G技术标准需要支付额外的专利费,最终无功而返。

而各大本土通信企业,正诞生在海外巨头神仙打架的80年代中后期,其生存环境可想而知。成立之初,它们也经历了很长一段要技术没技术、要市场没市场的日子,一度被迫远走海外夹缝求生。

但也正是这种“真刀真枪”的竞争环境,让中国企业得以更早接轨国际,并最终步形成了经得起检验的技术护城河。

而在逐步逆袭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同样也深入参与到了通信行业的全球化运作之中。中国通信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都达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华为为例,目前获得其专利授权的企业已达数百家,遍布全球各地;仅2022年的专利授权,就有29起。与此同时,华为通信设备的部分零件也需要从海外所采购。

由此可见,中国企业早已融入全球通信生态的方方面面;强行脱钩,显然是一个只讲“政治正确”,不顾商业现实的下下策。

因此,欧洲开始一些国家试图重新开启合作。2023年6月,英国《金融时报》在“地平线欧洲(Horizon Europe)”的资助名单中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华为。“地平线欧洲”是欧盟一项大型科技扶持政策,计划7年时间猛砸955亿欧元,推动欧洲科技复兴。过去几年,该政策资助了大量医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关研究。

华为共有11个项目入选,拿到了389万欧元的资助金,其中一项重要研究是6G通信技术。

此时距离西方因“安全问题”大面积拉黑中国5G设备,方才过去不到3年,这一操作难免引发舆论哗然。相关专家振臂高呼,认为此举既有“安全隐患”,亦是对欧洲科技自主愿景的一次打击,直呼“难以置信”[10]。

但比起舆论压力,欧洲显然更不愿落后于一个时代。

尴尬的制裁

正当欧洲困于5G的时候,通信行业的领跑者们已将目光对准了新一代通信技术——5G-Advanced。它在国内有一个更接地气的名字,叫“5.5G”。简单来说,它是此前5G技术的升级版,可以实现10倍于5G的传输速度。

5G-Advanced概念的提出者,是一个名叫3GPP的全球通信行业协会。该组织诞生于1998年,其成立最初目的是为了一统3G的技术标准。虽然通信技术迭代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实现更快的网速,但可用的技术手段却远不止一种。因此在当时,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虽都在用2G网络,背后的技术标准实则各有不同。

在上百家公司的共同努力下,3GPP组织最终在3G时代一战成名。此后,该组织一路高歌猛进,又参与了4G标准的制定。如今5G时代,3GPP组织已是*的标准制定者,成功实现了“书同文、车同轨”。

2021年,3GPP组织启动了第18版技术标准的制定,也就是前文提到的5G-Advanced。

最初3G时代,共有400多家公司一同为3GPP的技术标准添砖加瓦;但随着过去20年通信行业重新洗牌,如今5G技术标准多来自少数几家巨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技术专利总数,还是被采纳进标准的技术数量,中国通信企业都遥遥*其他同行。截止至2023年3月,华为共有15266项技术专利被采纳[11]。

因此对欧洲而言,中国企业至今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而这其实反映了一个令西方颇为尴尬的事实——西方困于5G的同时,中国通信企业似乎并没有因为制裁而停下脚步。

在“卡脖子”一词已深入人心的今天,中国通信企业的坚挺其实是一个颇为“反直觉”的事情;其背后的秘诀,是华为等企业在过去20年对研发的长期坚持与大手笔投入。

其实在2G时代,中国企业在通信领域尚是无名之辈,华为投资16亿打造的2G设备几乎毫无竞争力。“天崩开局”的情况下,华为依旧大批量招募工程师,狠砸40亿猛攻3G市场,这才出现了一丝转机。

彼时,华为率先研发出了一款名叫Single-RAN的产品,它能够实现从2G到3G的平滑过渡,与5G-Advanced有异曲同工之妙。凭借这款产品,华为这才在通信市场有了一席之地。

此后的日子里,华为将研发视为头等大事,并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收入投入研发。截止至2022年底,华为共有11.4万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数量的一半以上;而在过去十年,华为的研发费用已接近万亿人民币。

对研发的重视,替华为换来了最坚实的护城河——专利。同样截止至2022年底,华为的有效专利已超过12万件,已是全球*的专利权人之一。华为能够在5G技术标准的制定中抢占先机,也是得益于此。

一步步投入换来的技术积累,不会被所谓的制裁所抹杀。在Speedtest的全球移动网速榜单中,排名前十的国家全都没有拒绝华为等中国通信企业;相比之下,推出禁令的西方国家则渐渐陷入了尴尬。美国的科技媒体开始思考起一个问题:怎样让美国的移动网络至少比土耳其快一点[12]?

尾声

如今,距离欧洲制裁中国通信企业已过去三年,但其各国的电信公司依旧没有放弃争取权益。

前些日子,欧盟市场专员蒂埃里·布雷顿公开抱怨称,许多欧洲的电信公司态度消极,至今没有拆除中国企业的5G通信设备,缓解“安全风险”工作进展极其缓慢。

更令他没想到的是,随后竟还有企业敢公然挑战欧盟。6月20日,德国电信成为了新的“刺儿头”。这家德国*电信公司的老板,在一次行业会议上公开宣布将持续采购中国企业的通信设备,“除非德国政府采取强制措施,否则将无视欧盟”[13]。翻译成人话就是,除非政府派警察来给拆了,否则谁说话都不好使。

5G只是一项普普通通的通信技术,它既不会致癌,也不会窃取信息。海外电信公司对中国企业的认可,是建立在商业的语境之下;然而,地缘政治、偏见却赋予了其过多不必要的解读。类似的事情,也陆续在通信之外的领域上演。

也正因如此,张忠谋才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判断——“全球化已死”。如若真是如此,那将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参考资料

[1]U.S. Huawei Ban: A Pyrrhic Victory Spurring Digital Decolonization,Total Telecom

[2]RESTRICTING COMPETITION IN 5G NETWORK EQUIPMENT THROUGHOUT EUROPE

[3] UK govt wants standalone 5G by 2030 but won't shell out to help hit target,The Register

[4] Speedtest Global Index

[5]Canada to ban Huawei and ZTE from 5G network, risking China tensions,The Guardian

[6]US carriers ask the FCC for $5.6 billion to replace Huawei and ZTE equipment,engadget

[7]Who Was Hurt the Most by the HUAWEI Ban,Emre Alkin

[8] 5G in Europe: Reflecting on the Progress So Far and Mapping the Future,OOKLA

[9]2G往事:围剿CDMA与中国崛起,全球半导体观察

[10]EU funding Huawei in critical tech projects despite bans on Chinese group,Financial Times

[11]Huawei, Ericsson, and Nokia are the most active companies contributing to 5G 3GPP standardization,RCR Wireless News

[12] US mobile speeds are super slow. Here’s what we can do about it,Vox

[13]Deutsche Telekom boss prepared to defy EU and stick with Huawei,Light Reading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远川研究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