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被天价猴反噬的CRO龙头:时代β永远不会成为自身α

昭衍新药与天价猴的起落,未尝不是整个行业的缩影。几乎在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故事上演。
2023-07-18 15:53 · 微信公众号:氨基观察  方涛之   
   

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结束。这句话,用来形容过去几年间,疯狂的猴价和CRO公司或许恰如其分。

过去两年,CRO龙头昭衍新药凭借囤猴,实现了一场纸面富贵。2022年,猴子价格上涨,为昭衍新药生物带来的利润高达3.33亿元。

只不过,猴子价格的飙升来得快去得也快。经过几年的上升周期后,猴子的价格回落。7月14日,北京化工大学每只食蟹猴采购单价8万元,已经跌破当初昭衍新药囤猴的9.22万元成本价。

猴价大幅下跌,昭衍新药的业绩也跟着“变脸”了。上半年净利润约0.73亿-1.1亿元,同比下降约70.4%-80.4%。

实际上,公司的CRO主业还保持着增长,上半年实验室服务业务净利润约1.89亿-2.04亿,同比增长约26.3%-36.3%,但公司持有的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净损失,约为人民币1.77亿到1.89亿。

所谓生物资产也就是实验猴。也就是说,猴价下跌后,直接把公司上半年主业创造的利润给亏光了。曾经靠天价猴收获高额利润的昭衍新药,现在遭到了天价猴的反噬。

当然,起起落落的不只是猴价,还包括昭衍新药本身。乘时代的风口而上,昭衍新药踩中了创新药行业红利,实现了阶层跃迁。5年时间,从一个市值只有十几亿的CRO公司一度飙升至730多亿元的CRO龙头,如今又只剩209亿元。

昭衍新药与天价猴的起落,未尝不是整个行业的缩影。

地心引力永远不会消失,在周期狂热的时候,公司被各方势力裹挟着,必须要往前冲。而当周期转头向下,风口一过,难免有人要开始坠落。

这世上大多数行业和投资的红利期都是限时的。这也再次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时代的β永远不会成为自身的α。

/ 01 /

疯狂的实验猴

站在风口上,能飞起来的不止猪,还有猴子。

2015年开始,随着政策的支持、资金的涌入,国内生物科技行业开始繁荣。在这一过程中,进入发展快车道的除了一众Biotech,还有卖水人CRO养的猴子。

实验猴不等同于一般野生猴,需要长期人工饲养。由于此前我国在创新药领域的缺失,导致国内实验猴产业极为薄弱,大规模养殖场少之又少。

作为配套创新药研发服务的上游产业,在国内创新药研发热潮之下,实验动物产业的热度持续高涨。

这直接带动实验动物身价狂飙。2014年,食蟹猴平均单价为6567元;2018年,单价已经超过1万元。

在疫情影响之下,实验猴进口被叫停,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的关系,猴价更是进一步蹿升,一度逼近20万元/只。

在当时创新药行业持续飞驰的情况下,身处其中的人觉得猴子的价格还会不断上涨,对于CRO玩家来说,囤猴也就成为了基本操作。

“拥有灵长类动物模型资源或技术将会赢得市场主动权,甚至可以作为战略资源进行垄断。”这是昭衍新药在2020年报中对CRO行业发展的判断。

为了获得主动权,昭衍新药强势出击,加入了这场囤猴大战。

/ 02 /

一场囤猴大战

昭衍新药不是最早囤猴的,但*是最敢下注的。

实际上,行业内的*场囤猴交易,来自于药明康德。2019年11月,药明康德以8.04亿元的价格收购康路生物。

据国金证券研报,康路生物子公司春盛生物食蟹猴饲养规模达2万余头。据此测算,药明康德当时购买猴子的价格在4万元/只。

2021年,康龙化成加入囤猴战,先是以1.1亿元获得肇庆创药50.01%控股权,后又以2.06亿元收购康瑞泰生物。两家实验猴养殖公司,存栏量大约7000只以上。

相比于药明康德和康龙化成,昭衍新药的囤猴时间则晚了不少。

直到2022年4月,昭衍新药才以18.05亿元连续买下两家公司——广西玮美生物和云南英茂生物,这两家公司核心资产分别是9941和9622只猴子。算下来,昭衍新药收购价格大约为9.22万元/只。

对比之下,昭衍新药买猴子的成本显然已经处于高位。但收购完成后,昭衍新药的生物资产数量便能与行业大佬药明康德比肩。

尽管高位入场,但从2022年的情况来看,昭衍新药的这场囤猴行动,仍然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2022年昭衍新药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利润高达3.33亿元,而同期公司整体净利润不过10.7亿元。这意味着,昭衍新药31%的净利润是猴子带来的。

在这场囤猴大战里,昭衍新药计划赌一把大的,掌握战略资源,赢得市场主动权,也尝到了短暂的甜头,但没想到,最终它却成了高价猴的“接盘侠”。

/ 03 /

天价猴的崩盘

现在,到了还债的时刻。

在生物制药寒冬下,创新药临床研发需求减弱,躁动的行业,逐渐回归常态。据药智网数据,2022年创新药IND受理量为1226例,为5年来首次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猴价的疯狂戛然而止。可以说,从前的猴子有多疯狂,如今的猴子就有多落寞。

2023年3月,中检定院采购食蟹猴数量为30只,成交金额为366万元,这意味着每只食蟹猴单价高达12.2万元。

食蟹猴的价格下跌还在继续。

7月14日,北京化工大学食蟹猴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现实,启计划以240万元招标30只食蟹猴,每只食蟹猴单价约合8万元。这一价格,已经跌破了当初昭衍新药囤猴的9.22万元成本价。

因为疯狂上涨的猴价而受益的昭衍新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猴价下行周期的影响。

7月14日,昭衍新药公布2023年半年报预告。公告显示,上半年公司预计净利润为0.73亿元至1.10亿元。如果剔除掉一季度1.88亿元的净利润,公司二季度业绩已然出现亏损。

亏损的原因则在于公司持有的生物资产因市价下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说白了,也就是由于猴价下跌,导致了公司蒙受损失。

在这一业绩预告发出后,截至7月17日收盘,昭衍新药股价跌停。这也不意外,曾经的昭衍新药作为“猴茅”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如今自然也就需要承担猴价下跌后的结果。

/ 04 /

周期不会一直向上

这样的剧情是不是看起来似曾相识?的确,昭衍新药与天价猴的起落,未尝不是整个行业的缩影。

几乎在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故事上演。

比如,在创新药的人才大战中,也有着同样的故事。在生物制药行业上行周期,创新药人才成为了稀缺资源,薪酬也随之水涨船高,各大药企不惜高薪挖角。

据医脉同道发布的报告《2022年医药人才市场洞察及薪酬指南》,mRNA高管年薪120万元~200万元,跳槽涨幅超40%;基因治疗CSO、细胞治疗CTO年薪200万元~300万元,跳槽涨幅超30%。

但随着周期下行,创新药企业纷纷裁员、砍管线,如今的创新药人才泡沫也随之破裂。

再比如,从PD-1的扎堆到ADC的火热,再到GLP-1的同质化,都有着相似的故事情节。

本质上,这些同质化的故事都反映了一个现状,在上行周期中,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无数热钱涌入生物科技行业,都渴望在此获得一席之地。

而身处其中的企业,也在热钱的助推下越来越兴奋,野心也变得越来越大。

不过,上行周期时涌入的资金,在向这些公司注入向上发展原料的同时,也可能是悬挂在它们头上的一把刀。

毕竟,不论哪个赛道,都不会永远向上。不管是CRO公司还是创新药企,不懂产业周期,最终都难逃接盘侠的命运。

因为,时代的β永远不会成为自身的α。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氨基观察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