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降息潮下保险崛起,有人花10万上车

与此同时,在严监管下,部分险企被发现偿付能力数据不真实的问题。
2023-09-01 17:26 · 微信公众号:时代财经APP  周立   
   

据悉,多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将于9月1日起再度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幅度方面,存款期限越长下调幅度越大,且3年期、5年期下调幅度或高于上一轮(15个基点)。

8月31日,时代财经走访广州天河区邮储银行某支行网点,工作人员表示挂牌利率已“上新”。根据表格,整存整取一年期存款年利率为1.58%,二年期年利率为1.85%,三年期和五年期年利率分别为2.20%和2.25%。对比此前的挂牌价,各期限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行。其中,一年期和二年期各下降了10个和20个基点,三年期和五年期均下降25个基点。

而此轮存款利率下调,将成为一年内第三轮存款利率下调:去年9月,国有大行存款利率下调,不少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也跟进调整;今年6月,国有大行存款利率再次调整后,存款挂牌利率告别“3”时代。

在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险企预定利率3.50%的保险产品已于近期全面下架,告别了持续近10年的“3.5”时代。不过,保险产品仍然备受关注,不少人从拒绝保险,到了解保险、购买保险。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显示,2023年上半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3.20万亿元,同比增长12.50%,是2020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01 利率下行,保险崛起

8月以来,预定利率3.50%的保险产品全面下架,包括中国人寿寿险、平安人寿、太保寿险、太平人寿等头部险企,以及汇丰人寿、招商信诺人寿等在内的多家人身险公司已完成产品切换。

在此之前,“3.50%停售”的风已经吹了三个月,牵动无数消费者的心绪。

那段时间,没过几天就有部分预定利率3.50%的产品“消失”。有保险从业者在7月的最后几天,疯狂为客户出方案,“从没试过一天出那么多建议书。”

而对于消费者,有的人还在等着签约3.50%增额终身寿险,却突然收到产品全面下架的通知;有的人则为了强制储蓄和锁定高利率,在6月底和7月底付了近10万元,赶上了3.50%的尾班车。

90后白领林明(化名)告诉时代财经,虽然家里人一直为其买保险,但他仍在6月底和7月底买了3.50%的增额终身寿险,两次合起来近10万元,“现在定期存款利率一年比一年低,自己花销又比较大,买个保险来锁定利率,帮自己强制储蓄也挺好。”

伴随着这波预定利率3.5%产品的停售潮,上半年保险业收入迎来了2020年以来的首次两位数增长。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显示,2023年上半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3.20万亿元,同比增长12.50%;上半年保险资金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4.32%,同比增加1.50个百分点。

时代财经从采访中了解到,预定利率3.50%的保险产品全面下架后,目前险企主要销售的储蓄险产品一般包含以下三大类:一是预定利率3.00%的增额终身寿险;二是预定利率为2.50%的分红型保险;三是年金险搭配*账户,其中*账户预定利率为2.00%。

“现在3.80%这个产品最吃香。”某股份行理财经理告诉时代财经,在3.50%增额终身寿险下架后,本来无人问津的3.80%分红型寿险突然成为其客户的新宠。据其介绍,该分红型寿险基本保额按2.40%-2.50%复利增值,同时还有1.40%的分红,但不保证该分红收益。“不过我们之前分红都是100%兑付的。”

为何分红型保险成为新宠,上述经理表示“有些客户可能不甘心现在3.00%的收益,现在有个机会,可以用0.50%左右的收益去搏相对高的1.40%的收益,自然更香。”不过对于想要“稳稳的幸福”的客户,其还是推荐预定利率为3.00%的保险产品。

分红并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保险也不是无中生有的魔法。面对短则三、五年,长则二三十年的投入,保险产品真的保险么?

保险业资深人士高宁对时代财经表示,想要买到安全的保险产品,需要注意五个方面:一是是否出现资不抵债的风险(比如偿付率偏低);二是投资方向是否稳健安全;三是过往分红实现率与兑付状况;四是公司历史和品牌;五是险企股东是否专业且稳定。

高宁解释道,保险公司的经营遵循长周期的逻辑,要对客户保单长期兑付作准备,其投资策略需有层次分配且稳健,最终实现在保底基础上,为客户带来尽可能高的收益;而重要股东则决定企业的投资方向和价值观,若股东不专业或者流动性很强,较难有稳定的投资策略和投资团队。

虽说过往业绩数据不构成未来业绩预期,但过往兑付目标无法完成,客户信任度也会下降。目前,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又有新的参考指标——分红实现率。

《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自今年6月30日起施行,首次要求保险公司披露分红实现率指标,有助于提升分红型保险的透明度,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据财联社报道,截至7月19日,共有40家寿险公司在官网披露947款分红险产品的分红实现率,其中7成产品红利实现率超过100%,3成未达100%。

02 险企面临更大挑战

对于消费者而言,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从3.50%降至3.00%意味着:保障型的保险产品价格上涨,同时收益性的产品收益下降,但对于险企而言,在实际运作中,会产生巨大影响和连锁反应。

“*,这意味着责任准备金账面计提的钱要增多。”高宁表示。

保险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为了承担未到期责任和处理未决赔款而从保险费收入中提存的一种资金准备。保险责任准备金不是保险公司的营业收入,而是保险公司的负债,因此保险公司应有与保险责任准备金等值的资产作为后盾,随时准备履行其保险责任。

高宁告诉时代财经,在市场利率长期走低趋势下,险企投资渠道不如从前,为了将来有能力兑付保单,就要从现在开始多存一些“份子钱”,这意味许多险企都必须在账面计提更多保险责任准备金。

与此同时,每家险企还必须给保险保障基金交纳费用。据今年年初的《关于缴纳保险保障基金有关事项的通知》,从基准费率来看,财产险、短期健康险、意外险按业务收入的0.80%交纳;人寿保险、长期健康险按照业务收入从0.15%的费率翻倍至0.30%交纳,费率整体呈现上调趋势。

而风险差别费率则以偿付能力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为基础,评级为A、B、C、D的保险公司适用费率分别为-0.02%、0%、0.02%、0.04%。186家保险公司中,55家公司风险综合评级为A类,104家公司为B类,15家公司为C类,12家公司为D类。若险企评级遭下调,缴纳的费用也随之增加。

“自己粮库要存的钱变多,要交的钱也变多。若本身险企就在及格边缘徘徊,一旦现金流不行,就可能面临倒下的风险。”高宁表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末,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8%,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2.70%;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24.60%、178.70%和275.2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93.70%、106.50%和239.30%。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新版《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险企要同时满足三个指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才能称之为“偿付能力达标公司”。

从风险综合评级来看,截至第二季度末有27家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在未来的经营中,一旦发生超预期赔付、大规模退保挤兑等风险时,上述保险公司抵抗风险的能力会比较弱。

与此同时,在严监管下,部分险企被发现偿付能力数据不真实的问题。

今年1月5日,原中国银保监会财务会计部(偿付能力监管部)通报称,发现浙商财险、安诚财险、人保寿险、友邦人寿等四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数据不真实的问题,如未按规定计量利率风险*资本、未按规定计提*资本、风险综合评级数据填报不准确等。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时代财经APP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