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超级独角兽暴跌2218亿:历史罕见

9月18日,杂货食品外卖平台Instacart更新IPO文件,估值调整至86亿到93亿美元。与其巅峰估值相比,相差约2218亿元,前后间隔仅有两年半。
2023-09-20 07:04 · 微信公众号:铅笔道  不说谎的   
   

令人难以置信,曾是全球最高的独角兽,如今砍掉脑袋也要上市。

上市前,它的估值达390亿美元(2846亿RMB),而今市值约93亿美元。

9月18日,杂货食品外卖平台Instacart更新IPO文件,估值调整至86亿到93亿美元。与其*估值相比,相差约2218亿元,前后间隔仅有两年半。

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了这魔幻的一幕?铅笔道认为,这与其生态的健康度有关。

Instacart是一家什么公司?

通俗理解,它就是杂货食品版的“美团外卖”,成立于2012年。

与美团外卖不同的是,它的品类更聚焦杂货食品,而非餐饮。

更细分地说,Instacart的核心品类有:新鲜食品(蔬菜/肉类等)、干货和罐头(米/面等)、饮料(咖啡/茶等)。

用户通过Instacart下单,后者再去杂货店采购,再整合配送,将商品送至用户手中。

从品类特征看,Instacart还可对标国内生鲜电商平台,如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主打即时配送。

比较遗憾的是,Instacart流血上市的现状,与每日优鲜等更像。

每日优鲜干到了国内前三,依然长期不盈利。Instacart也干到了美国前三,去年勉强盈利。

后者表现略好。

从估值看,每日优鲜上市首日便估值倒挂:上市前估值约200亿元,上市首日跌至140亿,2个月后跌至70亿元。

而Instacart更严重,还没上市估值就开始倒挂,且相差2218亿元。

从发展历史看,Instacart的盈利表现勉强。

2020年营收约14.77亿美元,净亏损7000万美元;2021年营收18.34亿美元,净亏损约7300万美元;去年营收约25.5亿美元,净利润约4.28亿美元。

之所以盈利4.28亿美元,有一个关键原因。

2022年,公司获得3.58亿美元的税收优惠(减免等),刨除此项,净利润约为7000万美元。

Instacart成立11年,累计亏损约9.77亿美元。据铅笔道DATA,它的累计融资大约26亿美元。总体比较,盈利状况并不算理想。

更核心的是,铅笔道认为:Instacart的生态不足够健康,未能发挥互联网“降本增效”的价值,或者说发挥得不明显。

从利益分配机制,可以看出这一点。

在Instacart生态里,大约有几个角色:Instacart、采购者、配送员、商家、顾客。

据招股书数据(2022年),假设顾客买了100元商品,其利益分配大约如下。

首先,Instacart要拿走14.9元的交易收入,包含向商家收的佣金、向消费者收的配送费等。

其次,采购者要分走8.2元,不含向消费者收的小费。

从顾客角度,购买100元的商品,有超23元是用于支付商品以外的费用:Instacart先过一道(油水),采购者再过一道,配送员再过一道,再收一部分小费。

如此一来,消费者还剩多少实惠?

值得关注的是,即便如此,Instacart还不盈利。更值得注意的是,Instacart还踩中了疫情红利,2020-2021年间,消费者转向线上购买杂货食品,让其订单量、收入大增。

而即便如此,Instacart依然不盈利。

仅仅依靠促成交易,Instacart是很难实现盈利的,它不得不扩充其他收入,比如广告。

2021年,其广告收入为5.72亿美元,占总收入31%;2022年增长至7.4亿美元,占总收入29%。每年同比增幅大约29%-31%。

加上广告收入,Instacart才勉强盈利。

这不得不令人反思:Instacart花费10年搭建的商业帝国,是否具有长期生命力,对行业是否有不可替代价值?

当然,美国杂货食品的在线化进程尚未结束。

美国零售业中,杂货食品是*的类别,2022年总支出为1.1万亿美元,但在线化进展缓慢。

2009年-2019年,杂货食品的线上渗透率,仅从1%提升至3%(销售额),2%的增量花了10年时间。而2019-2022年,却从3%暴增至12%。

即便如此,仍处于较低水平。

相比其他品类,2022年消费电子的线上渗透率为66%,服装为38%,消费食品为23%,家居用品为20%,

随着线上渗透率的提升,Instacart有可能改善成本结构。

但这种假设是把双刃剑,也许最终的数字证明了另一个结局:或许,杂货食品在线化就是个小众命题。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铅笔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