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宁波加码角逐新能源汽车之都

宁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仍面临挑战,但通过加强整车产能、推动创新和突出轻量化发展路径,有望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更大突破。
2023-11-13 19:35 · 微信公众号:车百智库  周霜降   
   

宁波这几年的发展十分亮眼。

2012年至2022年,宁波GDP从0.69万亿飙升至1.57万亿,十年间GDP增量高达8800亿元,稳坐浙江第二城。其中宁波于2018年GDP首次破万亿,成为我国第11个跻身“万亿俱乐部”的城市——正向中国第十城发起冲击,并晋级全国第6座“外贸万亿之城”。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宁波是我国“冠军之城”。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名单中,宁波以83家排名*,连续5年保持*。

如今,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再次激发宁波活力。汽车产业作为现代工业的“明珠”,不再是老牌工业城市的专属,新能源汽车赛道带来先进制造业的机遇,将助力宁波的多元化发展。

最新发布的《宁波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更是明确了未来的发展路径。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70万辆,占汽车产量50%以上;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全市新能源汽车推广保有量达80万辆,占汽车保有量的20%;同时,培育一家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标杆企业,致力于构建全球*的新能源汽车之城。

“新能源化是大势所趋、未来所向。”宁波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宁波将立足产业基础、抢抓机遇风口,加快在新能源领域发力突破、增创优势,以“再造一个宁波汽车产业”的雄心壮志,做大做强做优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新能源化撬动产业全面升级。

围绕此现象,本文将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宁波的汽车工业基础如何?

2、新能源赛道目前正处于风口期,各地闻风起舞,宁波该如何抓住这个机遇?

3、制造业大市,发展汽车产业又将面临何种挑战?

01 吉利的宁波征途

1997年,李书福从四川德阳监狱购买到一张汽车生产许可证,获得了一家名叫“四川波音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厂子,正式投身造车梦。

1999年,吉利在北仑打下*根桩,彼时,吉利甚至还没有取得乘用车生产许可。次年5月,吉利美日两厢轿车在北仑基地下线,标志着宁波汽车乘用车时代正式开启。然而,由监狱工厂转来的许可证只允许生产卡车和两厢汽车,吉利要想扩大规模,必须迎来合法的“准生证”,成为李书福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2001年10月,吉利已经有了临海和宁波两个生产基地,有了豪情、美日、优利欧3款产品,但生产许可证仍未获批。

此后,吉利“四君子”定下“天童盟誓”——就算没有“准生证”也不放弃国产造车梦。一个月后,吉利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准生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有像李书福这样在迷茫的路口坚守的一群人,为宁波汽车工业开启发展的黄金20年奠定了基础。

21世纪初,宁波汽车产业迎来两个重要时刻:

一是中国加入WTO,汽车全球供应链开始向中国大规模转移,合资整车企业越来越多,民营造车开始萌芽,民用车市场逐渐崛起,这让宁波汽车人们更为坚定地投身这股浪潮;二是中国经济的新一轮民营工业重型化浪潮。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企造车运动”开始兴起,宁波的汽车人投身其中。在这场运动中,赵肇丰成功开发奥迪A6轿车密封条,成为一汽大众*供应商。

2007年,吉利发布《宁波宣言》,将原来的“老三样”——豪情、美日、优利欧的生产线全部淘汰,宣示吉利的核心竞争力从“卖得便宜”升级为“技术*”。

到2008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6467万辆,宁波汽车工业快速发展。2010年,吉利以低迷的欧洲汽车市场时机,成功收购沃尔沃,开启了全球化造车时代。

如今,宁波全市共有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2家,分别是吉利、宁波中车新能源;品牌4个,分别是吉利、领克、极氪、中车;产品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多种车型以及纯电、插电混动、燃料电池等多种动力类型。

宁波整车*产能210万辆。其中,纯电乘用车产能30万辆,新能源客车产能800辆,其他传统燃油车产线可实现与新能源车型共线生产。

2022年,宁波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3.16万辆,同比增长408%,占全省比重28.9%,占全市汽车产量的18.6%;依托良好的港口优势及车企国际化布局,宁波海关新能源汽车出口9.3万辆,同比增长51.1%。出口额达91亿元,同比增长2.4倍。

02 特斯拉的宁波版图

2011年,特斯拉计划推出*款量产车Model S,但德国普瑞集团拒绝了提供BMS技术的合作请求,导致特斯拉被迫自行研发BMS技术。

据《财经》报道,当时宝马和特斯拉同时找来做BMS,普瑞选择把资源用在宝马项目上,认为特斯拉太小而不值得投资。特斯拉在2017年财报电话会上透露,在Model 3交付之前,头部供应商不愿接受特斯拉的订单。

2013年6月,特斯拉的采购团队从加州飞到宁波,找到做铝合金压铸的公司宁波旭升集团。特斯拉提了一个非常简单,但被多个传统供应商拒绝的需求:把电池冷却系统中的两个零件锻造成一个,减少一道焊接工序以降低成本、提高良率。

旭升股份只用了15天就走完设计、开模、造出样品的整个流程。如果是传统供应商,样品试制可能就要两个月,特斯拉还需支付超百万元的开发费。这次合作让旭升股份在2016年成为Model 3散热器、电机壳体的*供应商。

一位投资人称,2013年博世拒绝和特斯拉一起开发轻量化底盘件,另一家宁波公司拓普集团在美国成立了一个十多人的办事处专门对接特斯拉,最终成为特斯拉的供应商。等到上海工厂投产时,特斯拉的供应链中已经见不到几家大型零部件公司,多数都是浙江三花智控、拓普集团等营收小于500亿元的中型公司。它们能走到现在,多半是因为它们选择了特斯拉,或者被特斯拉选中。

由于成为特斯拉的偏好之地,宁波已成为特斯拉的第三大供应商集中地。根据“五环外OUTSIDE”统计,国内至少有186家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为特斯拉供货,其中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合计占了105家。宁波在其中表现亮眼,以16家特斯拉供应商的分布数稳居长三角第三,全国占比接近9%,仅次于苏州(21家)和上海(17家)。

特斯拉宁波供应商,数据来源:chice,图自五环外制图

这一规模不仅超过无锡、南京等兄弟城市,还超过湖北、山东、河南的总和,无愧于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的称号。

产业链类型来看,宁波基本包揽了特斯拉的压铸底盘系统,以及零配件。 比如拓普、旭升两大龙头,分别包揽了特斯拉底盘的副车架、控制臂以及电池上盖、电机变速箱壳。

其实早在2001年前后,宁波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便达到500~1000家,为何在中国汽车产业爆发前,宁波就拥有如此多的零部件企业?

宁波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汪虹的观点具有较强的代表性:“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公私联营使乡镇企业获得了大量来自上海等大城市的工程师技术资源,机械加工水平突飞猛进;到20世纪90年代,塑料工业的发展又使本土模具制造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宁波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在全国确立了技术、人才加装备的三大核心优势,静待市场的爆发。因此,北仑、宁海两大模具之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特别多。”

03 补齐短板,聚焦轻量化发展路径

然而,拥有雄厚的传统汽车及零部件基础,在新能源汽车的时代并不意味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比上海、西安、广州、深圳、合肥那些已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狂飙”的城市,宁波要在白热化的竞争中突围,并非易事。

从整体产业结构而言,宁波市委主要领导在一次会议上总结当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说道:“从前一个阶段的发展来看,宁波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整车产能规模偏小、新能源化转型偏慢、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存短板。”

宁波市经信局在一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中也总结道,目前宁波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还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其中之一,即新能源汽车占比仍不高。

2022年,宁波新能源车产量占汽车产量的比重为18.6%,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宁波的新能源汽车主要依赖吉利的极氪系列,而这些新产品的产能尚处于市场份额迅速提升阶段,规模效应尚未显现。此外,吉利等企业计划改造产线并加速布局新项目,但尚未实现产量贡献。因此,宁波要打响新能源汽车之城的品牌,仍需进一步提高整车产能。

2022年部分城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图自城市进化论

此外,目前宁波在新能源整车制造上仅有“吉利系”一家占主导地位。相比之下,一些城市如重庆已拥有多家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年产能达到100万辆;与上海相距不远的常州,今年前7个月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同比增长198.1%,产量已占江苏省的二分之一,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汽车生产基地。在产业链关键环节上,宁波尚未形成具有*优势的“链主”企业,存在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等方面的短板。

“我们的*优势还是在于汽车零部件。”上述宁波市经信局汽车装备处负责人指出:“新能源汽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轻量化,以增加续航能力。在这方面,宁波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涵盖了从模具到压铸机再到零部件乃至主机厂的全产业链。”

轻量化,顾名思义是指能在保证车子的质量和性能的情况下,从结构优化设计、轻质材料应用、先进成型工艺等方面入手,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整体减重减压,使车子更轻便,跑得更快更远。行业内都知道,这对缓解当前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意义重大。

其次,宁波在智能化零部件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以均胜、拓普集团为代表。这些企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智能制造领域具有领导地位,为宁波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上走在前面提供了有力支持。

宁波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协会秘书长汪虹也认为在补短板的同时,宁波应该着重聚焦“轻量化”这一细分赛道,走出一条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能源汽车之城发展路径。

总的来说,宁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仍面临挑战,但通过加强整车产能、推动创新和突出轻量化发展路径,有望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更大突破。

【全文参考】

[1]《想进全国第十,宁波凭什么?》,南风窗

[2]《汽车供应链新军崛起》,财经

[3]《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宁波发布24条政策固优势补短板》,宁波日报

[4]《剑指新能源汽车之城!宁波底气在哪?》,宁波市商务委员会

[5]《激荡20年!宁波造车人那些事那些情》,东南商报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车百智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