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为什么男人都爱穿大黄靴?

女孩们的靴子多种多样,但男孩们心中的靴子只有大黄靴。给不羁男孩一双大黄靴,这双靴子就会成为他的冬季皮肤。
2024-02-06 11:52 · 微信公众号:那个NG  kakakakapi   
   

在地上画一个圈,猫咪会自己跳进去;给不羁男孩一双大黄靴,这双靴子就会成为他的冬季皮肤。

女孩们的靴子多种多样,但男孩们心中的靴子只有大黄靴。

这一点绝不是我瞎说,如果你在小红书或是一线城市的地铁里,做过人类学观察,就会发现大黄靴在冬天的出镜率,就好比2017年的椰子,下楼倒个垃圾,碰见的十个人都得有八双。

提起大黄靴,大家自然会联想起 “Timberland - 踢不烂”的经典产品。但在商业社会发达的今天,人们早就有了一黄各表的能力,拥有了除此之外更多的消费选择。

正因此,大黄靴风尚恰恰是最有趣的现象,纵使人类在靴子设计上早就无数次的突破自我,给予了这个商品五颜六色,但男孩们最中意的,也是最常见的,仍然是:

黄色的靴子。

1.大黄靴的兴盛

如果说,膜拜于神祇之下的教众因忠诚自成一派宗教,那人们对大黄靴的狂热追逐,*算得上一种宗教。

但这种追逐也引来他者的嘲讽。

在跟风成为原罪的网络社区里,人们认为那些跳入大黄靴狂潮、昏头购入热门款式的人,不过是被情怀和消费主义洗脑过度,交着最重的智商税,享受最痛的磨脚体验。

不仅如此,黄靴过分亮眼的颜色对有的人来说,还得专门思考如何搭配实在太过费劲;不少人提到如果身高不到180,谈资不够的腿长容易被大黄靴吞噬,暴露身材缺陷。

如果说中国网友对待大黄靴的态度还是理性批判,那么外国人对待它的态度这是一场时尚霸凌。

在Reddit上,一位网友回忆,由于大黄靴多是蓝领工人的标配,所以他小时候穿这双鞋去上学的时候,惨遭同学的校园霸凌。

这种霸凌不仅仅是针对个人的,也是针对城市的。

在无数网友的社会观察里,纽约人是这个世界上*穿大黄靴的存在。人们将这一现象归因为上个世纪80、90 年代,众多在纽约发迹的嘻哈歌手们带起的风潮。

如今,纽约黄靴泛滥已经成为无处翻案的都市传说,这一现象也成了网友们的烂梗源泉。

在 Timbsoptting 小组里,纽约就是只巨大的大黄靴。南来的北往的,所有来到这里的人,脚上都会长出一双黄靴:纽约的圣诞树,头戴扬基帽,脚蹬大黄靴;而纽约好市民蜘蛛侠,脚上也套大黄靴。

墨西哥人到纽约,也得来一双

组里还列举了不少大黄靴的抽象演绎范例。

有在健身房,瞎搞健身器材的;漫步沙滩,脱光上衣也不舍脱鞋的;还有在纽约地铁站里,演绎闺房秘事的等等。

每一张meme图都在实锤一件事,只要在纽约,哪里有大黄靴,哪里就有大蠢事。

尽管不分中外,时尚弄潮儿都对大黄靴大加批驳,将之称为跟风,但大黄靴的火爆确有其脉络。

要知道,靴子从古至今都是青年文化的重要符号:机车党爱 Red Wing,足球流氓和朋克喜欢马丁靴,嘻哈歌手爱黄靴。

嘻哈文化的传播,使年轻人不但学会了rapper 们的手势和嘶吼,同时还有布鲁肯林小伙穿大黄靴的搭配。

上个世纪伦敦流氓们经常在帮派斗殴时,切断马丁靴前面的部分,用露出的钢圈猛踢对方屁股。

时尚对于潮人来说是一件大事,而对更多人来说只是一件小事。

大黄靴的身份,在文化热潮的推波助澜下,从一种小众群体穿搭变成了大众的公式基本款,而人们选择它的理由也变得极为淳朴。

翻阅网络论坛上大黄靴的评价,“增高”、“防水”、“耐穿”、“穿个七八年没问题”之类的字眼高频出现。

Reddit 上关于终生购买的靴子选择中,大黄靴也总出现种草榜单上。

在时尚评论家来看,大黄靴的风靡,是属于工人阶级时尚的光荣。他们的理由是大黄靴在初生阶段,曾是工人的劳保用品。

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现代工人的认同,一方面是出于对其性能的不屑,而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其地位的反感:

“你说大黄靴是工人阶级时尚的代表?哦不,它太时尚了。”

Reddit 上有人抗议,以光鲜姿态,频繁出没于时尚版块的大黄靴,背刺了它的原生家庭——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群体。

2.工人时尚的没落

工人阶级时尚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曾经底层劳动人民们穿的衣服。

时间追溯至*次工业革命,分工体系创造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工人阶级。矿工、车间工人等类似职业的人都属于这阶层,他们居住在工业区附近,每日通过从事体力劳动来赚取报酬。

19 世纪初,*工人穿着的功能性工作服大量出现,面料采用例如帆布、牛仔布等耐用材质,款式上会增加口袋数量,方便存放工具。

Levi Strauss 为美国西部的矿工、农民、工厂工人制定的工作服,款式包括工装裤、牛仔长裤。

在那个年代,一个人如果身着款式粗旷、面料粗糙的工作服,那他大概率就是名体力劳动者。

工作服也仅仅是工人阶级时尚里的一支派别。

一些出自这一阶层的设计师们,会选择把年少时的时代记忆,重现在服装上。多数这类设计,也可以被称为工人阶级时尚。

俄罗斯设计师 Gosha Rubchinskiy 把前苏联时代少先队的口号,印在卫衣上。

不知各位是否发现,近年来买衣服的时候,“工装、“机能”之类的字眼频频出现。

事实上,脱胎自工人阶级时尚的设计风格,正是最近这几年的一片大红海。

早在 2015 年前后,曾经不被摆上台面、被称为贫民时尚的 chav 文化,闯进了时尚名利场,收获颇丰。

Demna Gvasalia 创立的 VETEMENTS 品牌,也在那个时期,创下三年实现年销售额 1 亿欧元的战绩。

时装秀场被各种喧嚣撞色的宽松运动服占领

如今,这场“农村包围城市”的时尚文化运动依旧进行着。

走进北京、上海里任何一家潮流买手店,时髦的店员们给顾客推荐的热门款式离不开劳保鞋、工装服。功能性面料,像Gore-Tex 面料、Vibram 鞋底,也借此热潮成为商家涨价的*理由。

潮人们的态度自然也更激进些,他们搜罗起原本仅劳动工作者会购买的雨靴、冲锋衣等单品,只为一展自己独特品味,提高社交平台的红心点赞量。

奢侈品牌老大哥 LV 也加入了这场文化运动,在近期推出了和 Timberland 的联名大黄靴。

卖得火热的工人阶级时尚,俨然成为当下时尚界的一大派别。

金属部件采用 18 K 金,价值约54 万人民币

总的来说,曾经劳动人民的耐用着装哲学,倒腾进时尚圈,就变成了富人游戏桌上的一颗小筹码。

工人时尚走出贫民窟,尽管表面一团和气,但在有些人眼中,这是对工人文化的剽窃,是新时代下,另外一种形式的阶层资源掠夺。

Complex 的时尚编辑 Sam Diss 直言,设计师们高傲地忽视了工人阶级身处的贫穷困境,冷漠地将工人文化中窘迫的一面,当作灵感、事业的垫脚石。

Reddit 论坛上也有网友抗议,认为这是富人们的又一场资本运作。工人时尚被奉之高台,只是方便资本家垄断话语权。

事实也的确如此。

简单来说,当下的工人阶级时尚就是一场淋漓尽致的消费主义

上个世纪 80 年代前后,街头朋克文化从工人阶级兴起的。人们反主流审美的着装方式、艺术表达,目的在于提出对政治、种族、阶级的抗议。

在这场文化运动里,人们的离经叛道,切实地在社会意识、立法变化上产生影响,也催生了后续更多样化的文化艺术形式。

但在当下,工人阶级时尚只是简单粗暴的销售概念。

不是工人阶级背景的设计师,他们即使没有真实生活经历,也能靠着 Pinterest 的亚文化图库,捕捉一些疯狂、酷炫、反主流的情绪,进行一些 chatgbt 式的嫁接加工,做出好卖的“工人阶级时尚”。

是的,工人阶级时尚,面临着解读权旁落的困境

这一现状,刨根问底还是得归因于俗气的“钱”字。文科难赚钱,时尚更是烧钱,多数创意相关的工作,经济回报率都比不上理科行业来得稳定,中外皆如此。

根据 Sutton Trust 的2019年的报告,86% 的艺术实习岗位(包括戏剧、电视、电影、时尚和音乐)不会支付*工资,这是所有行业中比例最高的。

加上高昂的学费和平时的面料花销,就足以吓跑一众源自底层的学生。

低收入背景的人,愈发不会选择在当下这个经济环境,一腔孤勇地闯进一个很有可能加剧贫困状态的行业里。

创意领域一直都是富人小孩们的后花园,nepo baby 、裙带关系问题同样很严重。

Guardian 在去年的一则报道里提到,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出身自工人阶级的演员、音乐家、作家比例减少了一半。上个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创意工作者中,16.4% 的人有工人阶级背景,但 40 年后,这一比例已降至7.9% 。

工人阶级背景人群的占比一直都不高,比例的大幅减少,对工人文化的社会声量更是致命一击。

尤其是在政治舆论场上,工人阶级时尚总会被异化成了一剂精神蒙汗药,变成蒙骗选民抢选票的工具。

还是拿大黄靴举例。

2018年,美国共和党派的一场军事活动上,特朗普老婆梅拉尼娅穿了双大黄靴出现,不少媒体痛批她是故意作秀;两年后,民主党人卡玛拉·哈里斯同样穿着大黄靴出席活动,时尚报道里却夸她穿得很有女强人的韵味。

在这场不见血的政治舆论战里,工人阶级时尚任人摆布,既是美化形象的遮瑕膏,也是惺惺作态的看板娘。

上位者的高傲姿态,尽职吐露。

无处申冤,创意行业中的阶级不平衡,就会不断加剧工人文化被误读、被抹黑的状况。

一如多数人在看到八点档的偶像剧,主人公朝九晚五,月入八千,却能住在眺望东方明珠的高级公寓时,总会有强烈的不适感。

工人阶级家庭的电影导演、作家等等创意工作人越来越少,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天生与这些文化间就会有隔阂,对底层生活的刻画很容易就会陷入刻板印象。

工人阶级使用带 LOGO的奢侈品,往往会依照刻板印象,固化成低俗的喜剧形象。

无论你对大黄靴的风靡持怎样的看法,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它正和工人阶级时尚一起,成为消费主义随意拿捏的符号,而关于这种状况的感受,就像时尚编辑 Daniel Rodgers 在 DAZED 上说的那段话,

只要社会阶级间的鸿沟存在,工人阶级文化的最终解释权,永远掌握在上位者的手里。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那个NG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