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AI创业者没有烧钱故事

AI应用领域的成功不仅仅依赖资金的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堆积,更需要独特的创意和极致的技术。他们不再相信烧钱故事,更希望自己赚钱,早日盈利。
2024-05-14 10:33 · 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任晓宁   
   

“如果你觉得自己做的事挺有差异化,但聊到最后,投资人突然说你做的业务和某公司很像,他大概率是不会投你的。”在清华大学附近一家咖啡馆内,Nolibox(计算美学)公司创始人徐作彪向经济观察报透露了这一AI应用创业者们心照不宣的秘密。去年,他遇到了很多说出这句话的投资人。

徐作彪今年很少与投资人讨论融资计划。相较于融资,他更关心如何让自己的公司赚钱。Nolibox(计算美学)是一家专注于AI设计领域的创业公司,在北京和杭州有几十名员工。公司已获得近亿元融资,其开发的AIGC(通用人工智能)应用产品“画宇宙”已在多个应用平台上线,已服务了包括中国农业银行、海尔、1688以及多家国际知名美妆个护集团在内的众多客户。

作为AI应用创业者,徐作彪属于较早入场的那批人。自清华大学毕业后,他做了几年投资人,期间就很关注人工智能赛道。ChatGPT(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的大语言模型)正式上线之前,徐作彪已经开始创业做AI应用。2022年,随着AIGC热潮的兴起,他迅速推出了AI应用产品,赶上了最热的风口。

但当下,徐作彪非常谨慎。他说他会认真招聘每一位员工,争取不烧钱,也不打算进行大规模的扩张。面对“如果现在能融到大量资金,是否考虑扩张”的问题,他思考了几秒钟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与上一代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创业者相比,这一代AI创业者普遍表现得更为谨慎小心。在与多位AI应用创业者的交流中,记者发现他们持有相似的观点:AI应用领域的成功不仅仅依赖资金的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堆积,更需要独特的创意和*的技术。他们不再相信烧钱故事,更希望自己赚钱,早日盈利。

当然,不相信烧钱故事,也许是因为无钱可烧。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十年,创业公司融资额度堪称奇迹,当时只要企业显示出增长潜力,投资者便会不遗余力地投入资金。当前,即使烧钱能换来增长,企业也难以找到投资机构提供支持。

市场研究机构CB Insights发布的《2023年人工智能行业现状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AI领域的投融资案例数量约为232起,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8%;融资总额约为20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了70%。

在钱少的时候,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活下来比做大做强更重要。

1、养活自己

快牛QuickCEP公司的创始人冯超,近期见了一些投资者。他们的要求非常一致:2024年AI应用公司要在财务上打平。换言之,公司要靠自己活下来。

冯超对此也很认可。快牛QuickCEP是一家AI客服领域的创业公司,目前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服务国内跨境电商大客户,做高客单价的生意,另一方面在海外市场向中小型商家销售AI产品,寻找更多潜在客户。公司的主要目标是今年实现收支平衡。

“虽然我们可能发展得慢一点,但我们已经能立足了。”在与记者的交流中,冯超提到最多的词是“慢慢来”“没那么着急”“做长久生意”。这与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追求快速扩张、大规模投资的策略形成了鲜明对比。

快牛QuickCEP成立于2021年,主要服务跨境电商客户。起初,快牛QuickCEP计划提供全方位的跨境解决方案,但现在已经调整了思路,只做AI客服这一细分市场。原因很简单:在当前资本市场并不青睐AI创业公司的情况下,只有通过集中业务、细化领域、*技术,创业公司才能赚到钱,才有活下来的可能。

尽管,徐作彪的投资人坚持长期主义的投资理念,很有耐心,并未催促他赚钱。但他也给自己设定了今年不亏损的目标。

去年年底,徐作彪成功筹集了数千万元的资金,这使得公司至少在未来三年内财务无忧。即便如此,他仍然感到焦虑。

徐作彪经历过没钱的时刻。那是在2022年中,公司有150名员工,研发一年多的AI产品尚未正式上线,公司没有销售收入,账上的资金已所剩无几。“只有支出,几乎没有入账,大家有一种‘有今天没明天’的感觉。”徐作彪说为了维持公司运营,他不得不裁员。但即便裁员后,公司的开支依然庞大,他一度不得不出售公司的办公电脑,才勉强度过那些艰难时期。

幸运的是,在2022年底,随着美国文生图 AI应用 Midjourney等AIGC产品成为明星产品,国内市场也开始寻找本土的AI设计应用。计算美学的“画宇宙”进入了客户的视野,徐作彪终于有了商业化收入。

在最困难的时期,徐作彪曾想过,如果能再获得1000万元的融资,“我们就能活得很好了”。实际情况比预期的要好,他实际筹集到的资金是预期的数倍。但他真正感到安全,还是在“画宇宙”产品上线并开始获得收入之后。

目前,Nolibox(计算美学)的收入,一半来自大客户,一半来自平台和标准化产品。去年与一些大客户合作后,Nolibox(计算美学)产品的生成能力和图像质量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今年,不少大型企业找上门寻求合作,但大多数合作都被徐作彪婉拒了。

目前,徐作彪正集中公司的研发力量,开发标准化的AI应用产品,以便更多中小企业能够自主付费使用,而不是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去服务每一个大客户。

虽然徐作彪现在仍有焦虑感,但与没有收入时相比,情况已大为好转。他的底气更多来自于产品。“画宇宙”的定价比较有竞争力,这使得许多中小企业愿意买单。这部分收入增长迅速,他预计今年公司可以实现盈利。

2、大而无当

风口上的AI应用创业者,不少人都有过员工众多的时刻。现在回看,他们的共同评价是:以前很盲目,结果很惨烈。

徐作彪在2021年获得融资后,公司迅速从零起步,招募了150名员工,开发AI设计产品。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150人团队研发的重点项目,其效果和收益却不如后来裁员到30人的团队研发的新产品。

Nolibox(计算美学)的*代产品名为“图宇宙”,开发了一年半仍未完成。在裁员之后,剩下的30名成员另起炉灶,抽离整合“图宇宙”的核心AI技术,开发出了全新的“画宇宙”产品。新产品功能强大、效果显著、价格亲民,很快赢得了客户的青睐。

“AI应用不是堆人力的行业,关键是要想清楚场景和价值。”徐作彪总结道。

自2023年以来,国际上爆火的AI应用也不断验证他的判断。例如,Midjourney团队在仅有40人规模时,年收入已超过2亿美元。美国的AI自动生成视频软件Pika,在仅有4名成员时就获得了5500万美元的融资,估值超过2亿美元。美国的文生音频AI应用Suno,只有12名员工,办公空间也是临时租赁的,但这并未阻碍他们开发出全球热门的AI应用。另一个被称为“音乐版Sora”的AI应用Udio,核心团队只有10人左右,这个产品也正风靡全球。

冯超的AI创业经历同样印证了“少而精”的重要性。他曾是一家美国上市公司的核心成员,后来看到了跨境商机并选择创业。起初,他大规模招募员工,组建了100人的研发团队,试图打造一个大而全的跨境营销解决方案。但最终这些尝试都成为了教训。

当时,这个百人的研发团队涉足了多个领域,包括客服、营销、用户画像等。他们快速迭代产品,却发现产品与市场需求并不匹配,最终在经营压力下不得不裁员。

2023年3月,冯超研究并评估ChatGPT的能力后,决定将公司的产品方向调整为专注于AI客服,只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对他而言,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决定。

传统的AI客服需要预先整理好各类标准问题,AI才能识别并提供答案。然而,人类自然语言中对同一问题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对于询问物流状态的问题,当用户问“我快递到哪儿了”,AI可以回答。但如果问法变为“我东西到哪儿了”,传统AI就无法做出回答了。

引入生成式AI后,情况立刻得到改善。由于生成式AI具备理解能力,现在即使用户问“我东西到哪儿了”,AI客服也能迅速给出回应。

快牛QuickCEP公司的客户反馈说,AI客服变得好用了,目前约60%的重复性问题可以完全由AI客服处理,而无需人工介入。

自去年以来,快牛QuickCEP公司在未扩大人员规模的情况下,业绩实现了快速增长,客户对AI客服的接受度也大幅提升。他们主要服务于年营收亿元以上的客户,目前客户数量已增长至约400家。冯超预计公司今年能够实现盈亏平衡,明年有望实现盈利。

3、梦想与现实

在几位AI创业者中,光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下称“光魔科技”)的创始人烨新信心最足。他曾就职于谷歌和腾讯等企业。在当前普遍“求稳”的环境下离开大公司创业,这并不是容易做出的决定。烨新说,做AI应用可能是他这一生中能看到的*的、巨大的机会,不能错过。

光魔科技的AI应用产品名为“白日梦”,这是一个AI创作平台,能够根据文字生成情节连贯的漫画和短视频。自去年10月公司成立以来,“白日梦”的PC(个人电脑)版已经上线,并吸引了一批种子用户参与内测,同时,移动端APP也即将发布。成立仅半年的光魔科技,已经完成了亿元级的融资。

当被问及作为面向C端(个人用户端)的产品,何时会启动大规模市场营销活动时,烨新称并不倾向于做这件事,他也不打算花钱买流量或进行大规模公关活动来推广产品。他的策略是进行小范围测试,精准定位核心用户群体,并针对这些用户进行定向运营。

这一策略也与AI应用的特征有关。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相比,当前AI应用的网络成本不可忽视,尤其是GPU和云服务的使用成本高昂。用户每交互一次就会产生一次对应的运算成本,这使得规模效应难以实现。对于C端产品而言,如果用户的付费能力有限,用户数量的增加反而可能导致亏损加剧。

即便是美国的AI明星产品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以微软的AI编程工具GitHub Copilot为例,每名用户每月可能给微软带来超过20美元的亏损,部分用户的月成本甚至高达80美元。微软2023财年的收入是2119.15亿美元,净利润为723亿美元。微软有能力用成熟产品的收入来支持AI应用的发展,但国内的AI创业公司很难找到类似的“金主”。

虽然现实让人很“冷静”,但这些AI应用创业者们仍有一颗火热的心。

采访中最为显著的一点是,当被问及是否有想过成为下一个张一鸣时,每位创业者都没有否定,他们中的个别人最多嘟囔一句:“我不能公开这么说,但如果想都不敢想,为什么要在AI领域创业呢”。

这些AI应用创业者当下所做的,是扎根各自的细分赛道,专注垂直领域,做看似很小的事,不过他们都相信未来。

冯超的快牛QuickCEP正在打磨AI客服应用,他的长远目标是让海外的每个商家都能使用他们的产品。徐作彪的Nolibox专注于AI海报设计,希望影响到每一个线上线下的广告主,颠覆年收入高达数万亿元的广告行业。

烨新的“白日梦”能够创作漫画故事,其口号是“让每个脑洞都被看见”,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AI时代的内容社区。烨新也不确定AI社区的*形态将会是什么,目前仍在不断探索中。

但他对此充满信心,就像2011年短视频行业刚刚起步时,仅有一些GIF工具出现,当时没人能预见到它们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未来的AI社区,说不定一开始也只是漫画故事的模样。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