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蕉绿爆火,消费「变天」

在这些年轻人看来,不管是白牌,还是品牌,满足需求的就是好牌。
2024-06-07 16:03 · 微信公众号:听筒Tech  饶霞飞   
   

今年夏天,“蕉绿”火了,不仅成了年轻人的职场新宠,还占据了打工人办公桌的C位。

这并非神奇物种,只是一款尚未成熟的水培香蕉,绿的时候可以观赏,提醒年轻人不要“蕉绿”,待“蕉绿”变成“蕉黄”,大家会分着吃掉,寓意“吃掉蕉绿”,主打一个闭环抗焦虑。

对于职场的年轻人来说,鲜花可以不养,绿植可以不要,“蕉绿”必须来一串,而且要摆在办公桌最醒目的位置,做个显眼包。

在社交平台,网友也热衷于分享“禁止蕉绿”带来的愉悦。与“蕉绿”相关的话题数次登上微博热搜。

在#这届年轻人用蕉绿打败焦虑#、#年轻人有蕉绿不焦虑# 等话题下,不少网友跟贴表示,“这种解压方式很有意思”、“我也想在办公室里养一棵”。

图:微博话题#年轻人有蕉绿不焦虑#的相关讨论

来源:微博 《听筒Tech》截图

“蕉绿”爆红的背后,是年轻人不再对自己的情绪藏着掖着,而是要用诙谐方式来调整和自洽。

这波热潮也给蕉农和商家带来了泼天的富贵。

在电商平台,“蕉绿”相关的商品被卖爆。不少商家闻风而动,专门在电商平台销售这种并未完全成熟的绿香蕉,并赚得盆满钵满。

以拼多多为例,有商家卖出近百万斤。在其他电商平台,“蕉绿”相关商品的销量也非常可观。

事实上,不仅仅是“蕉绿”,近年来年轻人热衷于购买各种“解压神器”,如近期很火热“捏捏”就是其中之一。

有年轻人甚至一个月花费数万元购买“捏捏乐”,而且他们并不在意商品是否为品牌,只要喜欢,就会下单。

表面看,“蕉绿”的走红有些意料之外,但只要深入了解现在年轻人的心态,就会发现,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他们在购买商品时,更注重商品的价值,和自己的真实需求,不太在乎是不是品牌。

在这些年轻人看来,不管是白牌,还是品牌,满足需求的就是好牌。

-01-

年轻人捧红“蕉绿”

“我已经买了三次‘蕉绿’,摆在办公桌上,每天看着它从绿变黄,很解压,很治愈。”说起自己最近迷上“蕉绿”的情形,小闻兴奋不已。

小闻买*串“蕉绿”是今年的四月中旬,当她扛着一大串绿色的水培鲜切香蕉走进办公室时,同事们都很吃惊。

他们不明白,小闻为何在楼下捡被人扔掉的“没熟的香蕉”,待小闻普及完“蕉绿”的新知识后,年轻同事满脸开心,年长的同事则一脸疑惑和嫌弃。

小闻是一位00后女生,刚毕业不久,在深圳一家传媒公司工作。四月初,小闻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蕉绿”火了,很多人在网上购买,还晒出了照片。

小闻觉得很有趣,一向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她,也想体验一下,于是便在社交媒体的推荐下,去电商平台搜索相关商品。

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她发现,在电商平台,“蕉绿”相关的商品成为“爆款”,很多商家都卖爆了,有的店铺甚至卖断货了。

小闻下单后,很快就收到了货。除了一捆绿油油的香蕉外,商家还送了一张卡片,卡上画着一棵可爱的香蕉树,旁边写着“禁止蕉绿”四个醍目的大字。

小闻对香蕉做了一番简单的修剪和造型后,挂上了商家送的卡片,摆在自己的办公桌上,等着看“蕉绿”消退的过程。

自这天起,小闻的办公位火了,成了单位的“网红工位”,同事们每天都要过来“打卡”一次,或者多次。

有的同事一有空就走过来,对着小闻的香蕉看半天,都舍不得走;有的同事下了班后,也要过来摸摸香蕉,或拍个照,再离开。

当小闻告诉同事,可以每人认领一只香蕉,并写上自己的心愿后,她的同事们高兴坏了,纷纷争着认领,并写上各自的祝福和愿望,有的人同事在香蕉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就这样,小闻和她的同事共享了这串绿香蕉。只要有空,他们就会围在一起,仔细观察,还每天拍照,纪录并分享香蕉由绿变黄的过程。

十天过后,在大家的热切期盼中,小闻办公桌上的香蕉完全变成了黄色。“蕉绿”没了,小闻当天开心得像个孩子,她的同事也和她一起庆祝“蕉绿没了”。

庆祝的方式,就是大家一起,开开心心地把这串香蕉吃得干干净净。之前对小闻养“蕉绿”充满疑惑和嫌弃的同事,也加入了吃香蕉的行列。

大家都说,小闻的“蕉绿”也是大家的“蕉绿”,大家的焦虑也被带走了。小闻说,那段时间,她和她的同事经历了办公室最开心的日子。

为了让这份开心持续,也为了继续治愈自己的心灵,小闻五月又买了两次“蕉绿”。她的同事也喜欢上了“蕉绿”,并提议,以后大家轮流买,让办公室所有人常年“告别蕉绿”。

尽管有朋友说,小闻购买的绿香蕉并不值钱,甚至可能是果农卖不掉的“次品”,但她并不在乎,“价格又不贵,重要的是,它治愈了我。”

不仅仅是小闻,很多年轻人最近都迷上了“蕉绿”,在社交媒体上,一大批年轻人晒出自己的“蕉绿”和心得体会。

在小红书上搜索“蕉绿”,相关话题的内容有近百万篇笔记。在抖音上,“蕉绿”的相关内容也不少,有的笔记内容点赞量接近20万。

图:社交平台上关于“蕉绿”的内容

来源:小红书 《听筒Tech》截图

在评论区,不少网友表示,“每天看着就很治愈,期待他成熟的过程也有期有盼,熟了后还是美食”、“很治愈的小摆件,经过的同事都虎视眈眈”、“成功安利了同事,吃掉‘蕉绿’不‘焦虑’”。

-02-

焦虑背后的“奇怪”需求

为了消除职场烦恼,这届年轻人不仅宠爱“蕉绿”,还喜欢其它各种各样的“解压神器”。

比如平时在菜市场买的生菜,现在竟然也成了年轻打工人办公室的热门时尚单品,因为“生菜”与生财谐音。

谁不想发财呢?水培生菜,“生财”有道,多么好的寓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不过,与“蕉绿”比,生菜的保质期更短,在办公室待不了几天,就上了主人的饭桌。

也有人在办公桌上养起了水培花生苗,寓意“好事发生”。和生菜一样,花生也可以吃,使用价值也很高。

在一些南方地区,树莓也成了年轻人办公室的新宠,图的也是一个好寓意——“莓烦恼”。

和“蕉绿”一样,有人在树莓果实还没完全成熟的时候就买回来,用水养在办公桌上,只需养几天,果实就会慢慢由青色转为深蓝色,成为美味的黑莓。

除了这些需要养殖的办公室“解压神器”,年轻人还喜欢上了一些解压玩具,比如最近很火的“捏捏”。

“捏捏”的原材料主要是胶水和色膏,捏在手里,感觉非常柔软,手感很好,可以适度解压,因此深受年轻人喜爱。

更重要的是,在购买这些物品时,年轻人甚少在意商品的价格,也不管这些东西是不是品牌。不少年轻人在“解压神器”上的消费,每月甚至超过日常生活用品的开支。

90后大林就热衷于购买各种“解压神器”,每个月花钱数千元。大林表示,平时买东西,会为了几块钱而纠结,但在购买“解压玩具”时,很少考虑价格,“只要在我能力承受范围之内,能够给我带来愉悦,我就会买”。

图:电商平台上售出的“解压神器”

来源:拼多多 《听筒Tech》截图

不管是“蕉绿”还是树莓,或其它各类“解压神器”,这些看起来有些奇怪的东西,之所以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可以帮年轻人解压,并带来心灵愉悦。

现代社会节奏快,职场压力也很大,夹杂在绩效考核、人际关系、业务竞争中的当下年轻人,常常会遭遇压力感和焦虑情绪。但跟把情绪藏起来默默消化的前辈不同,现在的年轻人并不介意把情绪放在台面上表达。

在培育和观察“绿蕉”成熟的过程中,很多年轻人获得了战胜焦虑的积极心理暗示。养串香蕉,吃掉“焦虑”,看起来只是玩个梗,讨个好彩头,但有助于排解烦躁、紧张和抑郁的情绪。

-03-

消费市场正在改变

“蕉绿”大火的背后,一个新的时代已然到来。

只要真正走入年轻人的内心,就会发现,这场“禁止蕉绿”的走红,看似意料之外,实则在情理之中。

现在,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不再一味追求品牌,不会通过购买一些昂贵的东西来凸显自己的地位和财富,更不会去和别人攀比。

他们在购买商品时,更注重性价比,更在意这些东西能否让自己真正开心,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并享受这些东西。

比如“蕉绿”这样的解压神器,既不稀有,也不昂贵,更不是品牌,甚至是以前没人要的东西,但年轻人真的享受这份解压带来的心灵愉悦,所以就毫不犹豫下单,并造就了苹果蕉的热卖。

喜欢玩“捏捏”的人,也大多是95后和00后,他们觉得“捏捏”的属性接近于手工潮玩,所以愿意买来玩玩,调节心情。而这款产品更多来自于一些手工作坊,不是珍贵物品,也不是品牌货。

这背后的逻辑在于,在一个消费变得更加谨慎的年代,消费者并不注意品牌,选择以白牌为主的SKU,也能极大满足消费需求,因为这意味着更好的质量,以及更高的性价比。

落到“蕉绿”上,这虽然看起来只是年轻人玩的一个梗,但有了需求,就会有市场,也就成了生意。不少商家看到了机会,并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广西南宁的蕉农宁先生就是受益者,宁先生种蕉近十年,怎么也没想到,今年这股泼天的富贵会降临到自己头上,自从“禁止蕉绿”爆红之后,他的苹果蕉卖得特别火,“每天都有卡车过来收货,价格也越给越高。”

老郑则是广西一家水果批发店的老板,做水果生意十多年了,除了做线下销售,近年也在电商平台上经营水果电商业务。

以往,在老郑经营的水果品类中,香蕉占比并不算大,但今年情况大变,香蕉成了老郑最热销的水果,也是赚钱最多的品类。原因就是“蕉绿”在社交媒体上火了,也带来了绿香蕉的热卖。

今年夏天以来,老郑在电商平台上售卖绿香蕉,销售额超过600万元,是以往同期销售额的三倍,“谁也没想到,这种完全没有成熟的香蕉,竟然会在网上热卖,以前我们根本不会收这种香蕉,收了也会扔掉,因为根本没人要。”

图:电商平台上售出的“蕉绿”,以及消费者评论

来源:拼多多 《听筒Tech》截图

麦肯锡有一个理论,“*的销量就是*的品牌”。时代不同了,不管品牌还是白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是好牌。

“不是大牌买不起,而是白牌太有性价比”,去年以来,这句话很流行,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这是新的消息趋势,也是新的商业逻辑,也是拼多多这类电商平台近年来持续大火的原因所在。

拼多多一直深谙此道,并一直推崇白牌商品和性价比优势。虽然电商近年发展迅猛,电商平台也不少,但白牌如今的消费主场,主要在拼多多。

华安证券在2022年发布过一组观测数据,拼多多上白牌和新品牌商家GMV占比高达67%。SKU足够丰富的白牌,这也成为拼多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且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这两年,其它电商平台之所以不断学习拼多多模式,深层原因也在于此。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说过,商家要以商品为载体,为消费者构建优质的场景并引导其体验,让他们获得感官享受和情感共鸣,从而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获得他们的价值认同和归属。

“因为只有在特定场景下,精神层面上的情感才能变得具象,消费者身处其中,在代入该场景时才能更好地感受到慰藉。”

年轻人消费方式的变化,也必然带来消费市场的改变,从而带来商业逻辑的转变。

在这样一个时代,商家与电商平台都应该转变思路,与其较真是品牌还是白牌,不如多去关注消费者的真正需求。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听筒Tech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