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从时尚顶流到放弃:小折叠手机的三年下滑之路

随着手机厂商的“降本增效”,以及一线手机厂商对折叠屏探索进入下一个阶段,小折叠的重要性已经不复当年。
2024-06-11 13:01 · 财联社  张勇毅   
   

曾经寄托想象小折叠,或许从始至终都是一个伪命题。

2024 上半年被普遍认为是智能手机恢复增长的拐点,折叠屏在 2024 年终于成为智能手机品类中增量*的细分市场,其中的横向折叠形态的“大折叠”在经历了发展早期、手机厂商将其当作销量的“救命稻草”后,2024 年*季度折叠屏大折叠机型出货量同比增长 91%。

但折叠屏销量大幅增长的背景下,并不包括纵向折叠屏手机,即通称的“小折叠”: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发布的数据,同期小折叠出货量还有所下滑,同比下降 1%。

这一现象短期内固然与多款大折叠新品更新、小折叠产品后继乏力有关,但这也意味着手机厂商对小折叠产品线产生了耐人寻味的态度分化:国产手机厂商中相对更早入局的 vivo,在今年发布 X Fold 3 系列的同时,并未同时更新去年同期发布的小折叠产品线,据传已经放弃此产品线;而 OPPO 同样计划放弃小折叠产品线,同时谋划将更多折叠屏概念机量产。

但在 OV 之外,作为后来者的荣耀、小米,仍继续打造着各自品牌首部小折叠手机,并且均定位高端时尚用户群:荣耀 Magic V Flip 目前已经公布外观设计,而据相关信源透露,小米*小折叠将定位 MIX 产品线,同样定位高端产品线,而非传统意义上大折叠的平替。

从荣耀、小米 2024 年小折叠新品定位能看出,新一代折叠屏的发展思路已经与过去产生了分歧。回顾过去三年,小折叠的发展思路,主要以时尚、高性价比为主,以及最重要的使命:承担折叠屏品类“走量”这一重要任务。

这曾经也确实是一个似乎行之有效的打法,OPPO 凭借着初代小折叠 Find N2 Flip 2 首代即成为中国最畅销折叠屏手机的的出货量,单机占据了小折叠手机这一细分品类市场份额的 31%。并推动 OPPO 迅速成为折叠屏品类市场份额第二。

OPPO 能在折叠屏手机市场快速站稳脚跟,小折叠产品线功不可没。

大折叠品类中仅有华为与三星两家厂商得以盈利:前者受益于超高毛利率,后者依靠的则是全球范围内超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出货量。这两个优势其他手机厂商都很难复制。

根据 OPPO 线下经销商提供实际激活数据,即使 OPPO 引以为傲的首代 N2 Flip,实际激活数量也仅有不到 20 万台,到了 Find N3 Flip,同期实际销量甚至还有所降低;而同年三星发布的小折叠 Galaxy Z Flip 5 与大折叠 Z Fold 5,合计销量达到了 700 万台;小折叠占据其中的 70%,预估实际销量达到了 400-500 万台区间,是中国区“*”OPPO小折叠的二十余倍。

到 Find N3 Flip 时,OPPO 打出的是“从尝鲜到常用”这一口号,本质上反映出的,是中国市场小折叠从未真正出圈的尴尬情况。

到 2023,随着降本增效席卷整个互联网产业,”清理非核心业务“成为手机厂商也必须作出的选择。

即使降本增效是行业常态,但有些产品仍是即使明显亏损但无法放弃的:“大折叠”产品线由于实际上承载着手机产品线高端化的使命,因此及时部分手机厂商大折叠单台亏损能达到近千元人民币,大折叠仍然是各家手机厂商的重中之重,而小折叠显然没有这样的特殊照顾。

在物理形态决定小折叠无法提供如同大折叠一样,能依赖巨大屏幕尺寸给用户带来实打实体验改变的情况下,很多小折叠所主打的卖点,实际要消耗手机厂商更多的开发资源。

一些看似简单的功能,实际想要达到最终可用的完善程度,所需成本并不比大折叠要低,一个看似简单的外屏应用菜单,需要涉及到包括系统桌面、软件分辨率适配,功能定制等从系统到 App 的多方更新适配:更小的尺寸意味对应的软件界面几乎需要完全需要重制,这些都需要手机厂商的开发资源来修补。

即使如此,用户可能也直到换手机也一次都不会使用这些功能:因为这些功能对于用户来讲,意味着高昂的学习成本,这本身与定位时尚的小折叠手机用户画像是严重错位的状态:这些用户期待的是一款时尚且易用的手机,而非一套需要重新学习的操作逻辑。

OPPO 关于小折叠手机功能宣传的广告。

一位不愿具名的小米折叠屏产品经理,在回应《电厂》记者的询问时表示在当下重要开发项目众多、小折叠系统项目优先级不高的前提下:系统维护需要抽调大量人手、但同时实际使用用户又没那么多的小折叠,几乎是理所应当地成了开发团队*被放弃的对象。

“每抽调一个人手,就意味着新系统这样的高优先级项目要延迟发布甚至进一步缩水”。

除了迫使部分厂商选择离场之外,降本增效也直接影响着小折叠原本就狭窄的销售区间,原本小折叠承担的是低价走量这一定位,但在大折叠产品线无法放弃迅速成为行业共识之下,通过控制成本、压低起售价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用户是为数不多的选择:荣耀折叠屏手机 Magic Vs售价 7499 元人民币,时隔一年的迭代款 Magic Vs2 的起售价降低至 6999。

即使手机厂商也在尽量避免自家大小折叠产品线因为定价问题出现互相抢夺市场的情况,但大折叠的价格战倒灌,将原本属于小折叠的销售区间进一步摧毁:用户往往更希望通过大折叠给体验带来一些真正的改变,而非小折叠仅有的那些功能。

在硬件上,即使作为“挑战者”的荣耀,还是在小折叠上带来了一些比较激进的设计:例如号称目前业内*的 4 英寸外屏设计,但这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供应链技术的成熟,今年下半年发布的包括小米折叠屏在内的多款产品,同样也会达到同一等级的外屏屏占比,荣耀更多是打了一个新技术首发的时间差。

但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角度是,供应链同样在消极着小折叠的存在价值:如果说在此之前,小折叠对于一线手机厂商来讲还只是“食之无味”,来自供应链的压力,或许才是促使 OV 放弃小折叠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与此同时小折叠却已经陷入价格战竞争,小折叠本身用料选材上并不能与大折叠拉开差距:虽然不能带来与大折叠相同的体验,但在柔性 OLED 面板、折叠屏以及铰链这些高成本配件的定价上却同样高企:为了获得更小更轻薄的结构,OPPO Find N3 Flip 所使用的一体成型铰链组件成本超过 100 美元,这一成本甚至超过了大多数大折叠的铰链组件成本。

配件的高昂成本同样是用户“避雷”小折叠的主要原因:相比传统直板手机并没有高太多的价格,很容易让用户忽视小折叠可靠性远不及直板手机的客观事实,在售后维修成本上也天差地别。

不少用户会在小红书上发帖抱怨小折叠转轴与屏幕的维修成本高企,包括低温等场景都会对相对脆弱的屏幕造成不可逆的损损坏。即使部分手机厂商选择自掏腰包,通过免费为用户更好配件等方式尝试解决,但并没有办法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

叠加 2023 下半年开始的供应链价格飙升,包括旗舰芯片、内存/闪存的供应价格飙升,小折叠彻底从原本的“不赚钱”,变成了“巨亏钱”。

这是目前一线厂商发布的小折叠新品纷纷定位高端的主要原因:低价走量的道路在 2024 年已经不复存在。但定位高端就会触摸到这个品类清晰的天花板,甚至对自家大折叠的产品定位与销量造成干扰。

这实际反映出的是小折叠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期:现有形态受制于供应链技术,短期内难以再出现巨大的突破,但现有体验难以继续吸引用户持续关注小折叠,将其纳入购机考虑选项中。

“小折叠市场或许从来没有成熟过,这仍然是一个难以说服用户的产品”这位产品经理总结道。失去了足以吸引用户来“尝鲜”这一关键噱头后,用户对小折叠也在迅速退烧;如今的手机厂商,需要的是能进一步承载品牌高端化的折叠屏新品类,不再需要定位相对尴尬的小折叠产品。

OPPO 重新提出卷轴屏,并预计 2025 年正式上市,华为、荣耀也不约而同将三折屏的概念重新提出。这些新形态折叠屏产品,实际上也要重新经历三年前小折叠所面临过的质疑:但更大屏幕本身相比小折叠就是一条已经被证明可行的道路,也能承载在现有大折叠已经开始打起价格战的当下,接棒继续承担起品牌高端化的重任。

回顾过去三年,小折叠的高光时刻已经过去,但这并不等于小折叠完全是一条弯路:小折叠这一品类探索出的时尚属性,仍然给折叠屏在价格下探的同时找到了一条似乎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

随着手机厂商的“降本增效”,以及一线手机厂商对折叠屏探索进入下一个阶段,小折叠的重要性已经不复当年。但在折叠屏市场总量增长的背景下、小折叠品类的退出主流,反而证明了折叠屏市场在真正转向理性:大部分用户开始愿意为实用功能体验卖单,而更大的屏幕是目前能给智能手机使用体验带来最多改变的基础。

此外,小折叠作为一个已经被深度探索的折叠屏设备形态,也并不会完全退出主流市场,供应链技术的成熟也允许更多厂商通过减配的方式打造出更低价的产品,如今甚至有努比亚 Flip 这样售价 2999 元的选手:这赋予了小折叠这一形态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小折叠仍然会存在,甚至还会有更多二线手机厂商加入其中。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财联社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