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600亿,香港大基金正式来了

“港投公司的定位,一方面是发挥其资本引导和杠杆市场的力量,吸引科企落户、让它们更深度扎根香港,助力香港加速建构更蓬勃的策略产业生态圈;同时寻求合理的长远整体财务回报。”
2024-06-14 15:51 · 投资界  杨文静   
   

香港大基金终于出手了。

投资界获悉,6月12日,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港投公司”)与AI独角兽公司思谋科技共同举办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至此,港投公司第一笔投资正式落地。

说起来,港投公司来头不小——旗下将管理220亿港元“香港增长组合”、50亿港元“大湾区投资基金”、50亿港元“策略性创科基金”,以及新成立的300亿港元“共同投资基金”,累计规模620亿港元。签约现场,港投公司行政总裁陈家齐罕见亮相。

此番落子,无疑是香港投身招商大潮的生动写照。

港版淡马锡第一笔投资

花落AI独角兽

这是一场重量级的签约仪式——

现场,港投公司行政总裁陈家齐与思谋科技创始人、董事长贾佳亚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出席。会场之外,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也通过视频致辞。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此次合作涵盖人工智能上下游产业链、人才培养、提升香港算力水平等,将推进大模型创新在大湾区更广泛应用,更将创立香港首个人工智能研究院,意义重大。”李家超在致辞中介绍。

这也是港投公司成立以来首次宣布的投资手笔。对此,港投公司行政总裁陈家齐特地说明:

“和我们合作的项目和企业,港投公司固然会帮助他们发展,支持他们以香港为基地,开拓更多潜在的业务场景、客户和投资人。同时,我们对每一间企业和每一个合作伙伴都有严谨的要求——他们必须持续参与并且积极贡献香港的创科生态圈、人才培育和产业协作。”

作为港府的开创性尝试,港投公司自一直备受投资界关注。

时间回到2022年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任期内首份《施政报告》,当中提出成立全新“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HKIC),由特区政府全资拥有,进一步运用财政储备促进产业及经济发展。

自筹备以来,港投公司就被赋予了重大使命——管理在“未来基金”下设立的220亿港元“香港增长组合”、50亿港元“大湾区投资基金”、50亿港元“策略性创科基金”,以及新成立的300亿港元“共同投资基金”,基金管理规模达620亿港元

其中,300亿共同投资基金被外界视为香港版“政府引导基金”,也是圈内关注的超级LP。据悉,在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运营初期,香港金融管理局向其提供投资、后勤和运营方面的支援,公司也会随业务发展逐步建立其管理团队。

这一政府主导的投资公司在香港还是首次出现,正因如此,港投公司也被称为“港版淡马锡”。

“港投公司的定位,一方面是发挥其资本引导和杠杆市场的力量,吸引科企落户、让它们更深度扎根香港,助力香港加速建构更蓬勃的策略产业生态圈;同时寻求合理的长远整体财务回报。”此次签约仪式上,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演讲中如是说。

解码创投圈超级活水

投向三大赛道

过去一年,港投公司留给了我们深刻印象。

犹记得去年10月,港投公司迎来首任行政总裁——陈家齐女士。她来自香港金融管理局,在股权投资及金融领域有着丰富经验。随着CEO到位,也意味着投资工作即将开启。

资料显示,陈家齐曾在金管局担任过外汇基金投资办公室的首席投资官(私募市场),引领金管局在私募股权、房地产、基建、技术、医疗和信贷等范畴的投资工作。

(陈家齐女士现场发言)

创投圈也一直好奇港投公司投资情况。曾有消息称,港投公司的投资模式分为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划分的界限为1亿美元,如果项目在1亿美元以上则由相关GP负责,不同的赛道会对接不同的GP。

一位活跃于大湾区的投资人向投资界透露,该平台已作为LP初步遴选几家知名投资机构作为出资对象,大多是双币基金的背景,“既有国际化视野,又有国内本土政府引导基金合作经验”,目前尚未披露。

此次签约仪式上,陈家齐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初步锁定三个主题:分别是硬科技、生命科技、新能源科技。其中,硬科技包括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半导体以及RISC-V(即第五代精简指令集)等等。

具体来看,港投公司未来几个月将会陆续公布更多战略合作伙伴,并落实直接投资和共同投资项目:

6月份主要围绕人工智能,尤其是人工智能大型语言模型AI LLM的研发和应用,其中与思谋集团的合作是有关IndustryGPT,往后还有如BioGPT等其他领域;

7月份会看到有关生命科技的主题,在诊断、仪器、药物等范畴,港投公司会逐步在相关赛道布局,既有「西医西药」,亦有「中医中药」;而且本地、大湾区以及国际的面向兼备;

8月份的主题则将是新能源科技。

港投公司背后,一场产业之争悄然打响。

香港招商,拼了

某种程度上,这也标志着香港进入“招商时代”。

回想2022年,与港投公司同一时间提出的便是香港“招商引资引才”的口号。这一口号在近两年间贯穿了香港的很多举措。要知道,“招商引资”概念原本来自内地,以往这一说法在香港极为少见。但随着“争抢新兴产业”的号角吹响,香港也来了。

事实上,香港方面也并不掩饰学习内地城市的招商模式。去年9月,香港投资推广署金融科技主管梁瀚璟在一场深港论坛上透露,对多国投资公司调研之后发现,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的经验很值得港投公司参考,主要有两点,一是投早期项目;二是投资GP。

因此,上述“共同投资基金”最受VC/PE圈关注。这是香港借鉴内地引导基金模式,从“未来基金”拨出300亿元成立的基金,用以引进和投资落户香港的企业,而基金也将会按企业个别项目带动本地产业发展的潜力。此次合作思谋科技,便是实实在在的案例。

此前接触下来,一位base大湾区的投资人对香港招商感触颇深:相比内地城市,香港招商策略似乎温和一些,比如返投弹性很大,虽然双方签订的协议有保护性条款,但没那么严格,所有商业条款都相对市场化。

“他们对搬不搬总部、交多少税没有明确要求,更看重的是要在香港设有研发团队。”该投资人解释,港府会给研发人员一系列补贴,并不要求把公司迁过来,“他们更希望将CTO级别的人留在香港。”

种种尝试,香港招商初显成效。去年底,已落户香港或正积极落实来港计划的内地企业中,就有创投圈熟悉的黑芝麻智能、壁仞科技、元化智能、地平线、多点等,有多家企业更计划将国际总部和境外研发中心落户香港。

以黑芝麻智能为例,日前刚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即将成为港交所18C的第二个IPO。在此之前,黑芝麻智能就已计划在香港科技园落地其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并促进园区打造车规级高性能智能汽车计算芯片平台。

细究下来,香港对黑芝麻智能与思谋科技的招引异曲同工。正如陈家齐总结那样:筛选出聚焦具备前沿技术、优秀团队、发展潜质的项目,然后培育造就产业链龙头企业,并助力其发挥头部效应

香港立下目标,整体引进企业目标为1100家左右,包括龙头企业和科创企业。换言之,这场征途才刚刚起步。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杨文静,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406/535407.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