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8000家郑远元,修脚帝国闷声发大财

修脚店之于老年人,就如同咖啡店之于年轻人。不止是喝个饮料,更是第三空间,约人谈事,闲来唠嗑,修脚店都是完美的去处。
2024-07-01 16:52 · 微信公众号:IC实验室  IC实验室   
   

郑远元修脚店这个品牌在国内已经开了8000多家了,70%以上的顾客都是老年人,去年营收稳稳过百亿人民币。

作为甲沟炎资深患者,我自己也去过几次郑远元修脚店,但没想到小小几十平方的修脚店背后居然有如此庞大的一个修脚帝国。

我后来仔细研究了一下郑远元修脚店,发现这个公司的商业打法确实有点意思。

01 修脚的隐秘江湖

如果你是一个合格的资本家,就应该知道,老年人好,老年人浑身都是宝。

光是老年人一双脚,就让足力健数钱数到睡不着觉。

作为负重前行的部位,脚上的生意从来都是大生意。相比年轻人大把大把的钱花在鞋子上,老年人除了爱买足力健,更享受修脚。

于是,修脚成了一个卧虎藏龙的隐秘江湖。

除了百亿营收,门店8000多家,员工数多达40000名的郑远元之外,修脚连锁「彭世修脚」,如今门店数高达4000多家,年营收大几十亿,甚至已经开始布局海外市场。

大连起家的朋朋修脚,门店数也有好几百家。

这还只是主营修脚的品牌,不包括那些把修脚当副业的泛足疗按摩品牌。

修脚,无疑是一个数千亿级别的大赛道。

只不过,和中国上千年的足疗历史相比,独立的修脚行业,其实比许多中国消费者想象的要更年轻,修脚成为一个独立赛道,大概也就是本世纪的事情。

这里有一家公司,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看文章的同学,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问我怎么办,马上用亮甲」。

我小学的时候,这段广告语在电视台上高强度播出,如果没有这段广告语,当年我都不会知道灰指甲是个什么东西。

与此同时,莆田系诊所也正在快速扩张,除了不孕不育和男言之隐,指甲也是莆田系的重要业务。在莆田系的推动下,治疗灰指甲的小广告顺着电线杆和报箱,流入了千家万户。

且不说这些广告合不合法,客观上,这些宣传都起到了创造需求的作用,很多人开始意识到,灰指甲是一种疾病,而且是一种会传染的疾病。

有需求,自然要有与之匹配的商业模式。

修脚店的连锁化,品牌化,也就在00年代起步了。

2000年,「彭世修脚屋」在郑州开张,并且在2005年注册商标,开启了连锁化运营。

2004年,朋朋修脚在大连起步,三四年里,也逐渐开出了十几家门店。

2005年,郑远元在汉中创办了*家「郑远元专业修脚房」,并在2007年成立连锁化运营的「远元集团」。

就连乐泰药业,也配合亮甲产品,开出了许多「亮甲」品牌的修脚房。

一个好玩的事情是,在00年代,在很多修脚店的广告上,修脚不是普通的按摩休闲,它更像是医院里门诊外科的平替。从去死皮到挖鸡眼,从甲沟炎到灰指甲,修脚行业完全是拿自己当医疗行业来宣传的,进了修脚店,脚上的小毛病就不用去医院挂号了。

这就击中了很多老年人的痛点了。

有机构公布过数据,中国平均每两个人里面就有一人患有脚病,其中超过六成都是真菌感染,足癣发病率高达45.2%。而在老年人里面,脚病必然是更加严重的。

要知道,咱们爷爷奶奶这辈人不比咱们,交通工具少,出门主要靠走,有很多人干的就是卖力气,费脚力的活儿。

当年的鞋子也不如现在的鞋子那么讲究什么透气啊,舒适啊,适应脚型啊,时间久了,脚上多多少少都有点小毛病。

况且年纪大了以后,人新陈代谢慢,皮肤老化、皮脂腺功能减退,脚上问题就更多了。

想自己动手修修指甲,去去死皮,老年人弯个腰都费劲。

所以,在很多老年人,尤其是00年代的老年人的消费观里面,修脚这事情,本身就多多少少沾那么点医疗属性。

但凡一个行业,和医疗、保健这事儿沾边,那它不赚钱都不合适。

事实上,修脚本身并没有太高的利润,赚个辛苦钱罢了。

真要赚钱,还得是卖产品,治疗灰指甲的药水,泡脚的药粉,治疗脚气的药膏,这些才是出利润的地方。

想想看,当一个修脚师傅抱着你的脚,哼哧哼哧修了半天,突然嘟囔出一句:你这个脚不好搞,得用药。

这个时候,修脚刀在人家手上,你的脚也在人家手上,真理在谁手上就不言而喻了。

加上人家刚刚又给你服务了半天,看起来也是个阅足无数的老师傅,于是你选择相信所谓的专业人士,花了几百块买了药膏,敷好包好。

这生意不就做成了嘛。

师傅一般还会和你说,这些药膏药粉都是品牌自己研发的,*配方的,自主品牌的,但这些东西的成分大概率和你在药店里能买到的皮肤药膏没什么区别。

至于治疗效果,只能说也许有用,但看概率。毕竟脚上的病,大部分都不那么严重,就是很顽固,需要花时间才能治好。况且修脚师傅的技术手法到不到位,用的药到底对不对症,都是重要变量。

不过啊,治不好又不会死人的病,才是*的商业模式嘛。

毕竟这些产品的毛利都在七成左右,从客单价到利润率,都远远高于修脚服务了。

沾上了医疗保健的边,修脚就成了一门看起来有点意思的生意了。

那么郑远元又是怎么做,才让自己成为行业龙头的呢?

02 修脚帝国如何养成

故事还是要从郑远元的发家史开始谈起。

郑远元本人是陕西农村出身,初中辍学下过煤矿,后来出去打工又学过厨师,学过杂技,深知一门手艺对穷人的重要性。

17岁那年他跟着他大姨夫学习修脚,终于发现天职所在,此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三年学徒出师,四年摆摊沉淀,他在当地逐渐变得小有名气。

05年,郑远元开了*家店,赶上市场需求爆发,他的生意开始起飞,一连开出好几家门店。

郑远元是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人。

早期,修脚市场的争夺主要在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市场,为了迅速抢占份额,他率先推出了「泡脚+修脚+按摩=8元」的低价套餐。

这个套餐显然是完全没有毛利的,但前面我们也说了,修脚店的盈利点在于卖产品,只要能把你吸引到店里,后面考验的就是卖产品的手段高不高明了。

这个逻辑,就是如今开餐馆必备的低价引流策略。用低价品吸引顾客到店,搭售价格更高,利润结构更好的产品来赚钱。

8元修脚套餐之于郑远元,就是穷鬼套餐之于麦当劳,3块钱的麻婆豆腐之于外婆家。

靠着超低价引流套餐,郑远元占住了自己的用户池,实现了比同行都要快的开店速度。很快,门店数达到了三位数。

这个时候,问题来了,店越开越多,修脚师傅不够用了。

修脚连锁和餐饮连锁不一样,餐饮业的超级连锁品牌,在人员招聘上几乎没有技术门槛,来了简单做培训就能上岗。就算厨师岗位很难替代,也能用预制菜简化流程,尽量降低人员的技术含量,方便门店的复制扩张。

但修脚不行。

修脚好歹是在人家的身上动刀子,技术含量不低,风险还不小,AI就算哪天发展到能替代我这样的UP主,可能都没办法替代一个成熟的修脚师傅。

况且修脚这行,传统就是学徒制,徒弟给师傅打工,哪天学出师了就可以自己单干了。这些大连锁修脚店的创始人,哪个不是做修脚学徒起家的?只不过这样一来,人才就流失了。

所以说,这些修脚连锁品牌,人才焦虑必然是很严重的。

郑远元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老家的相亲们。毕竟他自己也是姨夫带出来的,开店以后也都是亲朋好友加入当员工,先进技能传帮带,这是很自然的思路。

但是当他回老家招揽乡亲们时,却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老乡们却无法接受给人修脚的工作,甚至声称「一辈子吃不上饭,也不干修脚」。

缺少稳定的从业者,向来是市井小服务业的痛点。

郑远元的老家是贫困县,乡亲们除了务农,就是在小煤窑里打工。比起下矿坑,做修脚师傅显然是更安全,也更有赚头的打工方式。

奈何一句不体面,束缚了大家赚钱的思路。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带头来给大家解放一下思想。

郑远元想到了一个很合适来做这件事的角色:当地政府。

贫困县政府肯定有脱贫致富的任务,缺的是产业和岗位。我这里有现成的修脚岗位,缺的是公信力和号召力。

于是郑远元和紫阳县政府合作,开启了「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基地培训+定向就业」的产业扶贫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政府牵头,开办修脚足浴技能培训班,向县内各贫困乡镇下达招生任务,动员村民们来培训班学习技术,经过培训的村民都可以包就业,也就是介绍到郑远元的修脚店。

而郑远元负责提供的,就是足够多的岗位。

创立前八年,郑远元开了450家店。而合作开启之后两年,郑远元就一口气开了将近300家店,开店速度远胜过去。

更重要的是,在修脚行业里,还有一条「培训-加盟」的升级链路,也就是经过培训,学会了修脚技能,并且有过从业经验的修脚师傅,可以选择成为品牌的加盟商。

不仅为公司贡献加盟费,也避免了人才流失,对修脚师来说也是一种职业上升的通道。更重要的是,每家门店平均五名修脚师,开一家加盟店就意味着要额外招聘4个修脚师,创造了更多的岗位。

可以说是一举四得。

2016年,郑远元启动了「万店战略」,直接把扩张的油门踩爆了。而在郑远元官网上,这家公司的野心是全球50000家门店。

这背后,仰赖的都是紫阳县政府的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为这个行业每年稳定输入数千名劳动者。此外,政府还为贫困户自己开修脚店提供贷款优惠政策。无论是加盟郑远元,还是自创修脚房品牌,都能从紫阳县政府获得贷款贴息。

靠着郑远元的带动作用和政府的支持,紫阳县实现了「一人修脚,全家脱贫」,如今全国每3个修脚师傅里,可能就有一个紫阳县人。

03 老年人的星巴克

一个数据是,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1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中国只用了22年,老龄化进程远远快于其他国家,甚至比日本还少用了两年。

叠加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修脚这门老年人生意,在过去20年里,无疑是吃到了时代红利。

但红利从来不会平均分布在每个个体身上,有天选之子,也有时代的眼泪。

在我看来,修脚是澡堂文化的延伸。

而澡堂文化才是包罗万象,随便拿出一块都是大产业大赛道。可以修脚,可以足疗,可以按摩,可以搓澡,从宏观看涉及卫生事业,微观视角那就是休闲社交。延伸出去可以做文旅,切分开来可以搞养老。

更重要的是,澡堂子是个公共场景,家长里短,闲话八卦,都在氤氲的雾气中完成交流,它是最小单位的广场社交,是前现代的微博群聊。

只不过随着城市化进程,人们住进了楼房,买到了公寓。各家有了独立的卫浴,曾经大街小巷的澡堂子也逐渐落寞。

当澡堂成为时代的眼泪,那它所承载的社交属性,自然需要某个天选之子来承接。

作为澡堂文化的一部分,修脚业顺理成章成为了它的精神继承者。

如今在大小城镇,当你走进郑远元这样的修脚店,会发现小小五六十平的店面里,六七张沙发一字排开,中间几无空隙。几位大爷坐在相邻的几张沙发上谈笑风生,修脚师傅在他们的脚边辛勤耕耘。

这些老人花了四五十,在这里待上一个小时,不止是为了修脚服务,更重要的是,这是家门口最适合随便坐坐,和熟人一起打发打发时间,聊天吹水的场所。

他们在这里交换每个人的退休金的多寡,炫耀子女的孝心,研究菜价的涨跌,分享婚丧嫁娶的八卦,谁住院了,谁抱孙子了,谁家老伴闹矛盾了,谁在广场舞上出风头了,一切的信息都在这里流通。

修脚店之于老年人,就如同咖啡店之于年轻人。不止是喝个饮料,更是第三空间,约人谈事,闲来唠嗑,修脚店都是*的去处。

而连锁的修脚店则更像星巴克,修脚师傅水平可能不高,技术是速成的,就像星巴克的豆子是深烘的,咖啡机是自动的,店员是快速培训上岗的。但它是标准的,统一的。

老年人消费,最怕你弯弯绕。熟悉的,标准的,老年人才花的下去钱,舍得被你宰一刀。

更重要的是,修脚店处在一个很微妙的生态位上。

老年人的社交,有很多场域。

线上有快手和微信群,线下有广场舞和社区大食堂。

但修脚店好在比广场舞更私密,比社区大食堂更安静,比小花园更舒适,比菜场里更正式。

这里不是十几二十人的大圈子泛社交,而是三五铁杆老友的小型兄弟姐妹会。

就像以前的友情,是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一起下过乡,老了以后的友情,就是一起泡过澡,一起修过脚,你见过我浑身松弛的肉体,我见过你锈迹斑斑的双脚。彼此知根知底,方能敞开心扉。

因为有了社交属性,修脚就变成了一门更好的生意。

它周期性短,复购率高,单价低不要紧,只要有了社交,用户留存率一定好。修脚会不会上瘾我不知道,但社交是老年人戒不掉的瘾。

随着年华老去,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在家庭生活里退居二线,老年人的落寞更需要同温层的慰藉。所以老年人极度需要社交,而且老年人的社交极度圈层化。

有文化的老年人去老年大学,爱文艺的老年人去合唱团歌舞团。有消费力的老阿姨们相约做脸,爱风雅的老叔叔们玩书法国画。

因为有了社交属性,所以说郑远元是修脚界的星巴克,是老年人的第三空间。

老年人和年轻人,在底层需求上其实是很相似的。

他们也会爱出风头,也会喜新厌旧,也会想要好看的衣服和体面的造型,也害怕寂寞向往爱情,也有搞钱的想法,也有实现理想的野心。

只不过在具体的消费特征上,老年人很不一样。

同样是社交需求和健康需求,在年轻人那里是咖啡店,是飞盘局和普拉提工作室,在老年人这里就是修脚店,就是广场舞。

修脚店的成功,不是划定了老年人群,有的放矢的结果,相反,它恰好是满足了一个真实存在的市场需求,而这个需求恰好在老年群体里特别旺盛,于是这门生意被塑造成了适合老年群体的模样。

说到底,老年人也是人,他们身上有历史的痕迹,有年龄的特征,但也有共通的人性。

他们不是一大堆特征、标签的集合,更不是毫无主观能动性,任人摆布的群体。

当我们讨论未来银发经济可能的潜力,首先应该谈论的,可能还是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对老年群体需求的理解。

如果不尊重消费群体,那时代的红利再大,它也必然绕着你走。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IC实验室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