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最牛便利店要被卖了

投资界获悉,近日,7-Eleven便利店的母公司Seven&I Holdings(简称:Seven&I)收到一份来自加拿大的便利店运营商Alimentation Couche-Tard(以下简称:Couche-Tard)收购要约,引起一片哗然。
2024-08-25 16:01 · 投资界  陈晓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并购邀约。

投资界获悉,近日,7-Eleven便利店的母公司Seven&I Holdings(简称:Seven&I)收到一份来自加拿大的便利店运营商Alimentation Couche-Tard(以下简称:Couche-Tard)收购要约,引起一片哗然。

随后Seven&I 确认了这一消息,但尚未做出决定。根据分析师测算,一旦达成交易,这场收购案价值可能高达860亿美元(约6100亿人民币),或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日本公司外资收购案。

8万多家门店

最赚钱的便利店崛起史

在零售业有一种说法:“世上只有两家便利店,7-Eleven便利店和其他便利店”。不过,很多人一直以为“7-Eleven”是一家日本公司,实际上它曾是一个地道的美国品牌。

7-Eleven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7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有一家名为“南方制冰公司”的商店,主营业务是卖冰块,当时电冰箱尚未普及,冰块业务十分兴旺。很快,负责人发现顾客在购买冰块时,也希望购买其他生活用品。这启发了他:为什么不将这些常用商品直接放店里卖呢?于是,便利店的雏形就此诞生。

由于店铺的营业时间是从早上7点开始到晚上11点结束,1946年南方公司正式将这家零售店命名为7-Eleven,揭开便利店时代的序幕。

上世纪70年代初,伊藤洋华堂派员工到美国参观学习零售业,铃木敏文也是其中一员。在美国,铃木敏文遇到了7-Eleven。小小的店面,里面竟然别有洞天,生活杂货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这引起铃木敏文的极大兴趣。

于是,铃木敏文极力主张将7-Eleven引进日本。很快,日本伊藤洋华堂公司同美国南方公司签订地区性特许加盟协议,并于第二年在东京开出了第一家7-Eleven便利店。

商标虽然带到了日本,但有关营销和物流的搭建,铃木敏文需要从0做起。在其自述书《零售的哲学》中,铃木敏文讲道,将7-Eleven带回日本后,他主要做了三点:

第一点,坚密集型选址战略。在一定的区域内密集开店,既能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还能提升物流和配送的效率,缩减成本;第二点,建立产品研发与供应的体系。1979年,铃木敏文牵头成立一个叫NDF的供货组织叫NDF,汇集了一批面包、便当、配菜等食材备货商,只为7—Eleven供货;第三点,注重与员工的直接沟通。不管是店长还是员工,铃木敏文都喜欢直接沟通传达,将“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铃木敏文的领导下,日本7-Eleven便利店蒸蒸日上,1975年开始变更为24小时全天候营业,成为在日本广受欢迎的连锁便利店。到1990年,伊藤洋华堂公司已在日本各地开了4000家7-Eleven。

与此同时,7-Eleven的美国母公司却走到破产边缘。1991年,南方公司多元化扩张失败申请破产,伊藤洋华堂毫不犹豫地购买这家公司73%的股份,成为最大股东。

2005年,伊藤洋华堂成立新控股公司“Seven&I Holdings”,统一管理伊藤洋华堂、美国7-Eleven INC.及7-Eleven Japan,同年完成收购7-Eleven INC.的全部股权,使这家美国公司成为了全资子公司。自此,7-Eleven品牌上的美国印记逐渐消失。

随后,7-Eleven开启全球扩张的步伐,根据官网显示,截至2024年3月31日,7-Eleven足迹已经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出了8.5万家门店,年收入约1000亿美元,在全球便利店营收额中排名首位。

便利店之王,为何要被卖?

“全球便利店之王”为何要被卖?

实际上,近几年,7-Eleven并不太平。一方面日本本土宏观环境发生变化,客流下滑,增长低迷。尤其是在2020财年后,Seven&I集团整体的经营利润率逐步下滑,据今年2月份的年度财报显示,其旗下的伊藤洋华堂已经连续4年亏损,7-Eleven海外便利店业务明显下滑,本土业务的盈利能力也有所下降。

同时,同为竞争对手的罗森和全家近几年风头正劲,逐渐开始动摇7-Eleven的霸主地位。不堪重负的Seven&I集团曾在2019年宣布,在2022年前,7-Eleven将裁员4000人,关闭或迁移约1000家门店、还将废除部分门店的“24小时营业制”。

另一方面,Seven&I集团高层长期处于动荡中。2016年,美国基金Third Point主导一场罢免活动,将掌舵Seven&I近24年的灵魂人物铃木敏文拉下台,并由井阪隆一执掌至今。

迫于股东的施压,Seven&I集团近年来一直在精简业务。去年,Seven&I将旗下百货连锁店崇光·西武百货出售给了一家美国投资基金。今年4月,Seven&I宣布计划将旗下的伊藤洋华堂剥离,进行单独上市。

今年以来,Seven&I市值也在逐渐走低,截止发公告前,该公司市值自3月以来已下跌超过20%。于是,风雨飘摇中的Seven&I成为了外资眼中的完美“猎物”。

这次的意向买家是来自加拿大的Couche-Tard,成立于1980年,最初以加油站旁的便利店起家。一直以来,Couche-Tard都在通过收购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实现快速扩张,并最终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便利店王国”,旗下品牌包括Couche-Tard、Circle-K、Ingo等。如今Couche-Tard已在全球拥有约17000家门店,业务遍及31个国家和地区。

一旦Couche-Tard收购7-11成功,将在全球创建一个由10万多家便利店组成的连锁店,销售额合计将达到20万亿日元左右,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集团之一。

今年流行大并购

放眼望去,今年大手笔收购案层出不穷。

无独有偶,本周苏姿丰操刀的又一笔收购案浮出水面——AMD已同意用价值49亿美元(约350亿人民币)的现金和股票收购ZT Systems。公开信息显示,ZT Systems是为全球企业提供AI与通用计算基础设施的供应商,这一笔收购也将创造今年AI领域最大收购案。

如果说AMD的收购交易,是产业合并,大鱼吃小鱼的商业规律。那么全球知名PE纷纷下场,操作一笔笔动辄百亿的并购大deal,颇有一股抄底的意味。

比如全球“PE之王”黑石,今年传出收购印度食品巨头Haldiram's的消息,后者估值高达8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0亿元)。据悉,贝恩资本与淡马锡联手也参与到此次交易竞争中。

今年6月,黑石还宣布买下日本数字漫画提供商 Infocom,交易金额2758 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0亿元),缔造今年日本最大的私募股权收购案。

凯雷集团也来了。凯雷在5月份宣布计划通过公开要约收购的方式收购日本肯德基公司,交易总价约13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0亿元)。

犹记得今年银湖资本规模高达205亿美元的新基金Silver Lake Partners VII,剑指大并购,其中逻辑如银湖资本联席CEO Greg Mondre所说——“当赌注越大时,回报就会越高。”

背后逻辑不难理解——经济下行,资产优质但规模庞大的标的,估值正回归合理,甚至为了集团利益,不惜打折出售,这便给了资金充裕的行业龙头和PE抄底的机会。

这一思路无疑也给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带来借鉴意义。一级市场IPO潮水退去,投资人都在积极求变,并购是被寄予厚望的一条路。

悲观者退下牌桌,乐观者寻找机遇。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陈晓,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408/539032.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