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To B企业陷入定制化泥潭,甲方客户也有责任!

中国To B软件行业的标准化之路,注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智慧和决心。但随着市场的成熟、行业规范的建立,以及企业对长期效益的追求,未来的标准化前景无疑是令人期待的。
2024-10-15 14:15 · 微信公众号:数据猿  一蓑烟雨   
   

想象一个场景。

A公司是一家典型的中国制造业企业,业务蒸蒸日上,管理流程却杂乱无章。为了提升效率,老板决定引入一套企业管理软件。然而,A公司的业务流程非常个性化,市面上的标准化软件根本无法满足需求。怎么办?只能定制。

开发周期一拖再拖,需求一改再改。到了最后,交付的软件系统虽然实现了部分定制功能,但每当业务稍有变动,就需要重新修改代码。开发成本飙升不说,系统维护更成了无底洞。老板愤怒,企业焦头烂额。A公司陷入了“定制化泥潭”。

与此同时,做同样业务的欧美的B公司也在使用企业管理软件,但它们选择了一款成熟的标准化产品,虽然一开始调整了些小功能,但整体适配良好。更重要的是,系统可以随着行业标准不断升级,企业无需反复投入高额的定制开发费用。B公司得以轻装上阵,专注于核心业务,业绩稳步上升。

同样是企业软件,为什么A公司和B公司的命运如此不同?

中国的To B软件企业为何总是深陷定制化困境,而欧美企业却能凭借标准化软件实现规模化运营?

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原因?

这是中国To B软件行业的顽疾,也是我们今天必须直面和剖析的核心问题。

01 中国To B软件企业的两难困境

中国的To B软件企业普遍陷入了一种让人无奈的现状——定制化需求占据主导。无论你是提供ERP系统、CRM,还是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客户的*句话往往是:“我们业务很特殊,需要定制化开发。”面对这种情况,To B软件企业通常难以拒绝。

于是,企业频繁陷入了项目化开发的模式。每一个客户都变成了一个独立的项目,每一个项目都需要根据客户特定的业务流程进行定制。这种项目化开发的直接后果是,难以实现标准化产品的规模化。

从表面上看,定制化似乎是“灵活应对”的解决方案。客户愿意为定制功能付费,软件企业也能获得短期的现金流和订单。这看起来像是一种双赢,但这种模式是一把双刃剑。

短期来看,定制化确实可以满足客户需求,提供灵活的解决方案,但它带来的长期问题不容忽视——技术债务的不断积累。每次为一个新客户开发的定制功能都意味着系统的复杂化和维护难度的增加。当定制化需求不断叠加,企业的技术架构被拉扯到一个难以维护的复杂程度,系统变得脆弱且难以升级。

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企业难以保持技术创新和盈利增长,长远来看,甚至可能影响整个公司的发展战略。

大多数中国的To B软件企业实际上一直都很清楚,标准化产品才是实现规模化盈利的出路。标准化产品意味着可以大规模复制,开发成本逐步降低,利润逐渐攀升。它是软件企业梦寐以求的黄金通道。

但现实往往让人无奈。面对客户源源不断的定制化需求,企业陷入了一个巨大的两难困境:如果拒绝定制化需求,可能失去客户,进而失去生存的机会;但如果继续进行定制化开发,企业又陷入了不断加剧的“定制泥潭”,标准化的梦想遥遥无期。

还有不少公司,试图通过定制化项目来“养”标准化产品的研发,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

这种困境就像企业明明想驶入一条平坦宽阔的“规模化航道”,但每次刚想提速,前方就突然出现“定制化的激流”,将企业冲回原点。每一个定制项目似乎都在“救急”,但从长远看,它却在拖累企业发展的脚步。

要摆脱这个困局,需要深刻理解背后的结构性原因。

02 中国To B软件行业定制化背后的深层原因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客户,总是偏爱定制化,为什么中国的To B领域一直无法摆脱定制化的梦魇?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搞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 企业管理流程的非标准化

在中国,企业的管理流程有着高度的非标准化特征。一个企业的报销流程,可能与另一个企业有天壤之别;同样的采购操作,在不同的公司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执行方式。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中国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很多中国企业还处于成长或扩张的早期阶段,管理流程尚未定型,业务模式也在快速变化中。组织架构不稳定、管理制度不成体系,企业缺乏规范化的流程设计和实施。这就导致了每个企业都有独特的管理逻辑和工作流程,企业间流程的差异甚至大到让人怀疑它们是否属于同一个行业。

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结果是,To B软件企业很难通过一套标准化产品去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面对不同企业的“个性化”流程,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往往力不从心。因此,软件企业不得不通过定制化开发来适应这些企业的特殊需求。

2. 市场的高度碎片化与多样性

中国的企业市场可以说是高度碎片化,不仅企业规模、行业不同,其地域差异、文化背景也让需求千差万别。从庞大的国有企业,到精细化运营的民营中小企业,每家企业的需求都是*的。To B软件企业面对的客户群体,可能在一天之内就要从为一家大型制造企业服务,转向为一家初创科技公司提供方案。

需求多样性让统一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变得难以推广。每个行业的管理要求不一样,不同企业的管理文化和流程设计也有巨大差异。例如,一家东部沿海的企业可能已经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而在中西部某些传统行业,企业的管理流程可能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阶段。这种“高低不一”的市场需求,让To B软件企业几乎无法通过一种产品解决方案来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

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行业规范的不足。与欧美国家的企业相比,中国很多行业的标准化进程较为滞后。企业通常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各自为政,流程管理的自主性和差异性非常高。这种情况下,To B软件企业根本无法依靠固定的模板进行开发,只能一再进行定制化,以便在市场上生存。

3. 组织变革的内在阻力

要实现企业管理流程的标准化,通常需要企业进行深度的组织变革。然而,组织变革并非易事,特别是在大型企业中。推动流程标准化,意味着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重新分配权力结构。例如,某个部门原先的审批权限可能要被削弱,或者某些员工的岗位职责会被重新定义。

这种变革必然会遭遇内外部的阻力。许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面对这些变革时,往往选择保持现状而非主动推动。他们担心变革引发的阵痛期会影响企业的日常运营,甚至导致部门间的利益冲突。这种对变革的抗拒让企业的管理流程始终处于不规范的状态,进一步加剧了To B软件标准化产品的推广难度。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大型制造企业在引入标准化流程软件时,发现许多部门的领导反对新流程,认为“太死板,没办法灵活处理问题”。最终,这家企业不得不向软件厂商提出一系列定制化修改,结果是,项目一再拖延,软件的标准化特性也被削弱。

4. To B软件企业本身的能力不足

除了客户需求的多样化,To B软件企业自身的能力不足,也是导致行业陷入定制化泥潭的关键原因。

中国的To B软件企业在产品功能和性能方面,与欧美同行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许多国内企业开发的标准化软件,功能上缺乏广度和深度,无法完全满足大中型企业复杂的管理需求。

比如,有的标准化产品在处理高并发数据时性能不佳,或是无法适应企业灵活的扩展需求。面对客户的特殊需求,软件厂商只能通过定制化开发,弥补这些功能和性能上的不足。

而且,欧美的To B软件企业依托于成熟的平台化和模块化生态,能够使用标准化的产品快速满足多种个性化需求。比如,SAP和Salesforce这样的国际大厂通过强大的模块化设计和第三方插件生态,轻松应对企业的差异化需求,避免了频繁的定制化开发。

相比之下,中国的To B软件企业在平台化能力建设上相对薄弱,缺乏足够的技术生态系统支持。很多企业尚未具备模块化的开发模式,也无法提供足够灵活的标准化产品来供客户选择。这种情况下,定制化开发就成了不得已的常规手段,软件企业只能通过“量体裁衣”来满足客户,而不是通过“模块拼装”解决问题。

正式上面的这些原因,导致定制化在中国To B软件行业成为了常态,而不是例外。

03 欧美市场的成功经验与标准化优势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可以先看看在这方面做的更好的欧美市场。

欧美企业在软件使用上的“懒”劲儿,简直让人羡慕。他们往往不喜欢折腾,尤其是企业管理软件的选择上,更是认准了高效、低成本、易于规模化的标准化产品。对于这些企业来说,管理软件就像是宜家的家具——模块化设计,拿回家拼一拼就能用,简单、方便、价格公道。

比如,德国某家全球知名的汽车制造企业需要上线一套新的ERP系统。他们不会从零定制,也不需要什么独特的“私家订制”,直接挑选了一款全球知名的ERP软件,开箱即用。项目团队几周内就完成了系统的配置和上线。这个软件从财务管理到人力资源、销售、生产全流程一应俱全,犹如一台经过精密调校的机器,轻轻一按启动键,各项业务模块立刻运转起来。

没有冗长的开发周期,也不需要反复调整需求,操作简单,上线飞快。而且,随着业务的增长,这套系统还能不断升级,成本大幅降低。标准化的好处显而易见:不需要每次开新的工厂或分支机构都要重新开发一套软件,只要简单复制、略微调整,马上就能跟上业务扩张的步伐。

想象一下,某美国中型企业的CEO早上起床时,打开ERP系统App,便能看到实时的库存数据、销售报表、财务状况,甚至还可以远程批准某个采购订单。这套标准化软件早已与企业各部门的流程无缝对接,员工轻松上手,根本不需要反复培训。上线短短几周,企业的各项业务数据就像流水一样顺畅流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更加紧密,老板心满意足地喝了口咖啡,感叹这系统真是“买值了”。

这就是标准化软件带来的魔力。通过这种“一次开发,多次使用”的方式,企业不再为每个定制化需求苦恼,运营成本随之降低,效率则大幅提升。和那些在定制化泥潭中苦苦挣扎的公司相比,欧美企业简直像是在高速路上跑车。

你可能会想,为什么欧美企业对标准化这么“情有独钟”?难道他们不需要个性化?其实,答案很简单:他们的管理流程本来就已经够标准化了!

让我们举个例子。欧美企业中的财务部门,对会计准则、报表格式的要求十分严苛,很多企业都按照IFR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来做账。这意味着,他们的财务流程几乎千篇一律,使用一套标准化的财务软件就能完全适配。这就是他们为何能轻松接受标准化软件的原因——因为它们的需求高度一致,行业标准早已规定了他们的游戏规则。

不仅财务如此,生产、供应链、销售等部门的管理也一样。欧美很多行业都有一套健全的规范和流程,比如制造业有ISO标准,零售业有商品编码标准,医疗行业有HIPAA(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规定。这些标准化的行业规范让企业的管理流程天然适应标准化软件。换句话说,企业和软件本身就有高度契合性,根本不需要大动干戈去定制开发。

欧美企业早已经历了几十年的信息化积累,走过了从手工作坊式管理到现代化标准流程的历程。对他们而言,标准化意味着高效和稳定,而定制化则是昂贵且不必要的“折腾”。

还有一点——这些企业认识到了标准化产品的长期优势。标准化软件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迅速上线,还能保持稳定的升级和维护。系统的每一次版本更新,都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功能和性能提升,而这些全都不需要额外付费。与其花大价钱去定制一套“专属方案”,再花更多的钱维护,不如直接购买一套经过市场验证的成熟产品,既省心又划算。

欧美企业的心声可能是:“定制?不需要!标准化就够了,省钱又省力。”

这一切的背后,是企业管理流程的成熟度与行业规范的健全。而在这种环境下,标准化产品成为了*选择,也让企业在管理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远超那些还在定制化道路上摸索的公司。

04 中国To B软件行业标准化的出路

借鉴欧美的成功经验,那要怎么解决我国To B长期面临的定制化难题,走出一条标准化产品的路线呢?在我们看来,关键是要从以下几点进行突破:

1. 推动中国企业管理流程本身的标准化

要想让中国To B软件行业走上标准化的康庄大道,管理流程的革命是*步。没错,革命!因为这可不仅仅是小打小闹的调整,而是要彻底颠覆企业内部那套千奇百怪的流程。

在很多中国企业,管理流程就像是被打上了“随机生成”模式。不同的部门有自己的审批规则,不同的公司有自己独特的操作方式。说白了,就是每个公司都在“个性化”地制定流程,结果每家公司都变成了一个定制化的“孤岛”。而软件厂商只要碰到这样的企业,心里就打鼓:这又得给你们开发个性化功能了。

要打破这种现状,企业必须先做一件事:梳理流程、重新设计、标准化。这可不是拍拍脑袋随便想想的事,而是要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做一次“手术”,彻底去除冗余、优化流程,并确保所有部门的操作能够无缝衔接。只有这样,软件企业的标准化产品才有用武之地。

企业流程的标准化,就像修路。如果各个公司都是一条条小巷子,软件厂商只能给你做一辆特殊定制的小车,但你要是修了一条大马路,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就像车流,标准化的产品就能高速跑起来。

要实现这个目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呢?

首先,企业必须打破部门壁垒,统一规则。不能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要做到从上到下统一流程。

其次,调整组织架构。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很多中层管理者可不乐意权力缩水。他们喜欢自己能拍板的审批流程,但当权力变成了一种透明、规范化的流程,他们就会感到“地盘”被侵占。

最后,要技术与流程融合。流程不是挂在墙上的规章制度,它要被写进软件里,成为每天运作的一部分。否则,软件再好也是白搭。

2. 模块化与平台化是突破口

“模块化”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技术性,但其实它就像是大家小时候玩过的乐高积木。标准化的软件就像是“基础组件”,而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搭配出自己需要的功能。这就意味着,不用再从零开始开发,而是根据企业需求“搭积木”,在标准化的基础上灵活扩展。

想象一下,一家物流公司需要定制一个特殊的订单追踪系统。他们不需要把整个系统推翻重建,只需要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添加一个订单追踪模块,这就像在标准的乐高房子上插上了一根天线,既满足了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又不需要重新设计整栋房子。

为什么模块化是“突破口”?因为它能在保持标准化核心的同时,有效应对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企业无需为了一个小功能定制整套系统,而软件厂商也不必为了每个客户搞一次“工程浩大的大修”,大家省时省力,还能维持系统的稳定性。

3. SaaS模式的推广与生态构建

SaaS模式,是推动标准化的“秘密武器”,因为它天生就适合标准化:所有的功能都在云端,软件厂商负责更新、维护,企业按月或按年订阅使用,既不用考虑开发也不用操心维护。

不过,现在的中国SaaS公司有点“委屈”。他们也明白标准化的重要性,但为了“活下去”,不得不一边标榜标准化,一边忙着为客户做定制化。这就像是在卖“自动驾驶汽车”,却发现每个客户都在说“我还是喜欢手动挡,你给我改一下吧。”于是,SaaS公司只能“妥协”。

那怎么办?打铁还得自身硬。SaaS公司需要提升产品的普适性和功能深度,让标准化产品足够强大,企业自然就会觉得“这个标准化方案够用,不需要定制”。如果标准化产品不够好,客户自然会要求各种改造。想让客户说“哇,这个标准化产品真棒,我完全不需要定制!”那产品得先打磨得无懈可击。

同时,SaaS公司还要有勇气。勇气在哪儿?在于敢对客户的定制化需求说“不”!很多SaaS公司怕得罪客户,生怕一拒绝客户就跑了。但如果总是迁就,永远陷在定制化泥潭里,就失去了标准化的未来。SaaS企业需要找到那些愿意接受标准化的客户,做出成功的案例,通过他们的口碑去影响其他企业。

要成为“领头羊”而不是“跟随者”,SaaS公司必须掌控客户关系,而不是被客户牵着鼻子走。

4. 必要的客户教育与市场引导

要实现标准化,客户的观念也需要改变。很多中国企业对定制化充满了幻想,觉得“定制才能更好地贴合业务”。然而他们往往忽视了:定制意味着高昂的开发费用、长期的维护难度和系统升级的复杂性。

To B软件企业需要通过教育市场,向客户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标准化不仅能满足业务需求,还能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每一次升级都像是“全自动”,无需为了升级做大动干戈的调整。而定制化系统的升级常常让企业头疼不已,每次改动都像是一次“大修”,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引发新问题。

要在各个行业打造大量的标杆案例,通过具体案例的展示,逐步扭转企业对定制化的依赖,让他们意识到:标准化产品不只是一种妥协,而是一种战略选择,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灵活性、更低的长期成本以及更高的效率。

展望未来,中国To B软件行业要摆脱“定制化泥潭”,走向标准化的光明未来,注定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长路。这不仅仅是软件厂商的责任,也需要企业、行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推动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标准化改革,是打破现有困局的根本,但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从重塑流程、调整架构,到改变观念,都是对传统企业惯性的一次挑战。

然而,挑战背后是巨大的机遇。当企业流程变得更加标准化,软件厂商就能推出更加灵活、低成本的标准化产品;当市场逐步接受这种改变,整个行业的生态将会从定制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进入一个规模化发展的新时代。模块化和SaaS的技术路径,已经为我们展示了未来的可能性,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落实。

中国To B软件行业的标准化之路,注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智慧和决心。但随着市场的成熟、行业规范的建立,以及企业对长期效益的追求,未来的标准化前景无疑是令人期待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数据猿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