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140亿独角兽先导电科被卖了

IPO折戟,转身走向被并购,尤其是被“自家兄弟”纳入麾下,今年以来这样的情节密集上演。
2024-10-15 15:29 · 投资界  王露   
   

10月13日,A股上市公司光智科技发布公告,拟收购先导电科100%股权。次日复牌后,光智科技连续两天开盘涨停。

值得注意的是,两家公司背后是同一实控人朱世会。先导电科曾是一级市场炙手可热的项目,合肥产投集团、中金资本、比亚迪、中国石化等参与投资,2022年完成45亿元B轮融资后估值超过140亿元。

自“并购六条”发布以来,不再“死磕”IPO,转战被“兄弟公司”并购的案例陆续浮现。这无疑为当下一级市场退出之困带来新思路。

放弃IPO,一家B轮公司被收购

公告给出了相应细节——

10月13日,光智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拟购买先导稀材等先导电科全体55名股东合计持有的先导电科100%股份。一旦此次收购成功,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预计将变更为先导稀材,实际控制人仍为朱世会。

值得注意的是,复牌前光智科技市值为31亿,先导电科此前估值是其至少四倍。不过截至目前,并购交易相关审计、评估尚未完成,拟定交易价格尚未最终确定。

先从两家公司背后掌舵人朱世会说起。

1967年,朱世会出生于安徽蚌埠,毕业于广州外国语学院,后进入稀散金属行业工作,从一个普通业务员做起。

期间,朱世会发现欧美日韩等国家的大企业大多是在国内低价采购初级原料,经过加工后再高价卖回来。无奈的是,这些公司大多掌握着高纯度稀散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提纯、生产等核心技术,牢牢扼住了国内材料行业的喉咙。

于是,朱世会开始涉足稀散金属材料科技领域。2003年,朱世会在广州清远正式成立先导科技集团的前身——广东先导稀材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先导电科(原名先导薄膜)正式成立,是先导科技集团旗下核心业务之一。专注于溅射靶材和蒸发材料的研发与制造,产品广泛应用于新型显示、光伏、半导体、精密光学、数据存储及特种玻璃等领域。

站上了新材料和半导体设备风口,先导电科成为一级市场炙手可热的项目。不仅成立当年就获得合肥产投天使轮投资,2022年更是连续完成多轮高额融资,风光无限。

2022年伊始,先导电科完成A轮融资,由中金资本旗下基金及比亚迪股份领投,中石化集团资本公司、特变电工集团等跟投,融资规模达14亿元。

几个月后,先导电科宣布获得45亿元B轮融资,创下稀散金属材料领域的融资纪录,投后估值超过140亿元。

本轮投资方阵容庞大——中金资本管理部旗下基金领投,中建材新材料基金、中电基金、中国中化高新产业基金、中船集团海洋基金、五矿创投、SK中国、国投创合、东方三峡、大湾区基金、招商致远、华发集团、格力集团、海尔汇智、摩根士丹利中国股权投资、兴业银行集团、盈科资本、信达鲲鹏等参与投资,融资阵容几乎清一色“头部国资+顶级产投”。

再看此轮收购方光智科技,前身为中飞股份。2019年,朱世会控制企业粤邦投资通过受让股份及委托权形式,入主创业板上市公司中飞股份,朱世会成为其实控人。

中飞股份的主营业务原为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及机加工零部件领域的生产、研发和销售。此后,公司形成红外光学及激光器件、高端铝合金材料双主业经营模式。2021年11月,中飞股份证券简称变更为“光智科技”。

此次并购前,先导电科已在筹备IPO。今年2月,先导电科在江苏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登记。如果进展顺利,先导电科有望在今年进行IPO申报。然而,朱世会选择了另一条路。

A股并购活跃了

上个月,上市公司双成药业发布公告,公司将购买宁波奥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100%股份,使后者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有意思的是,这两家公司背后也是同一实控人——均是海南富豪王成栋及其子王荧璞。

王成栋毕业于辽宁大学外语系,早年来到海南“下海”经商,创办双成药业。2012年,双成药业成功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并购交易披露前市值为21亿元左右。

2015年前后王成栋将目光转向半导体,收购印度奥拉获得时钟芯片技术,并于2018年创办奥拉半导体,后引入宁波商创、海南弘金、共青城航达等外部投资机构,披露估值达100亿元。此前,奥拉半导体曾在2022年获得科创板IPO受理,两年经历三轮问询,最终于今年5月撤回了上市申请。

这起“蛇吞象”并购案披露后,双成药业于9月11日复牌,连续14个交易日涨停。即便在高歌猛进的整个A股市场来看,其涨势也格外引人注目。

IPO折戟,转身走向被并购,尤其是被“自家兄弟”纳入麾下,今年以来这样的情节密集上演。

最新相似一幕出现在10月8日,A股上市公司科源制药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以发行股份等方式购买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制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宏济堂与科源制药均为“力诺系”旗下公司,二者实控人均是曾被称为济南首富的高元坤。宏济堂曾在新三板挂牌,后于2021年、2024年两次接受IPO辅导,均未有下文。

这要从9月24日说起,证监会发布“并购六条”,支持上市公司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进行并购重组,使得上市公司收购大股东资产的确定性大幅提升。

短短几周时间,多家公司披露了重组方案,将并购目光锁定标的实控人、大股东旗下资产。富乐德收购间接控股股东旗下半导体资产;松发股份收购控股股东旗下恒力重工相关资产;电投产融收购控股股东旗下电投核能……

究其缘由,如今IPO情况比想象中的还要严峻。根据清科研究数据中心,2024年前三季度中企境内外上市127家,同比下降60.6%,其中A股上市企业数量共69家,同比下降73.9%。与此同时,公开资料显示,上半年共有296家IPO终止,超过去年全年IPO终止数量。

可以看出,当IPO大门收窄,大家纷纷转身。优质资产从IPO转向注入“自家兄弟”上市公司是更现实的选择。

背后原因不难理解——于一级市场而言,机构投资方期待通过并购提升退出比例;上市公司亦能借此整合内部优质资产,优化资源配置,进而做大做强。

真正扣动扳机的人,正在越来越多。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王露,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410/541441.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