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变味的避雷帖的背后,谁是真正的大赢家?

这场关于“避雷”的集体闹剧将走向何方,平台能否及时而有力地按下暂停键,尚未可知。但毋庸置疑的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在流量等同于权力的时代,我们需要对一切信息保持警惕,对手中的投票器保持敬畏,不再轻易地卷入到漩涡中去。
2024-12-30 18:16 · 微信公众号:五环外  五环外事务所   
   

如今,社交媒体上的避雷贴,越发的雷人。

菜太咸,避雷这家店;保安指错路,避雷这个景区;噪音太大,避雷这班高铁;我家猫不爱吃,避雷这个品牌.....打开小红书,从衣食住行到吃喝玩乐,诸如此类的避雷内容比比皆是。

“一点小事都要放大避雷,超出自己接受和认知范围的都是雷。”

打着避雷的旗号,大量纯粹的个人情绪宣泄内容,夹杂着制造争议的不实信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蔓延。更有甚者还做起了标题党,不亦乐乎地用“避雷”二字玩梗。如此,无节制的避雷贴,辅以个性化的算法推荐,硬生生将2亿人的生活指南平台变成巨大的排雷工厂。

为此,被无端避雷的商家们叫苦不迭,花费大量时间看无效信息的用户深受其扰,有关“求求了,把避雷这个词禁了吧!”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但这一切未能阻止“避雷贴”的异化和狂飙,只因作为用户消费决策的必经环节,它早已在混乱中衍生出一众生财之道。

殊不知,这些“生意”在扰人的同时,也在隐秘地侵蚀着他人权利。

01 语义通货膨胀后,避雷贴渐失实用性

互联网上的避雷贴到底有多泛滥?

打开社交内容平台上,仅仅是带避雷标签的笔记就有70W+篇,整体浏览量高达65亿,其数量之多,内容之泛,雷点之独特,远超人们的想象。 

图源:某社交内容平台

广为流传的航司避雷贴,几乎把国内外的航空都拉入了黑名单,避雷理由也很丰富: 座位挤、餐食差、开得太快晕机、滑行太久,以及经典的“春秋航空托运竟然要收费,避雷”等。

出门旅行切忌搜索避雷攻略,否则你会发现无论是南京、杭州、武汉、重庆这些知名城市,还是犄角旮旯里的小众经典,统统都在被避雷,看完只能在家呆着了。

无论多鸡毛蒜皮的个人体验,譬如“路上的喇叭太吵”、“菜市场关门太早”、“路边的梧桐树太矮”、“酒店不借给我厕所”、“重庆楼梯太多”,都被归为避雷一个城市的理由。

图源:小红书

品牌和商家更是被避雷的深水区,稍有不慎就要被消费者挂出来示众,部分雷点也相当离谱:吃不了辣长溃疡了要避雷商家,客服凌晨1点没回消息要避雷品牌,自己的猫不爱吃的产品要避雷……

除了这些常见避雷对象之外,一些小众内容也加入到了避雷大队,有闹掰的友情、偶遇的渣男、不肯改稿的博主、噪音太大的高铁、食堂不好吃的学校等等。

避雷贴就像一张电子红牌,用户可随身携带,遇事不满给予警告,走到哪儿发到哪儿,其泛滥程度足以构成互联网信息污染。

甚至还有人用“避雷”玩梗,做起了标题党。

图源:小红书

避雷贴的原始意义是以消除信息差的方式来帮助别人避坑,现在却承载了过于庞大、片面、抽象的内容,不但难以为用户提供真正的决策参考,还在干扰人们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

刘喻最近就有这方面的困扰,成为新手铲屎官之后她要购置大量猫用品,然而连续刷了几周的避雷贴,从进口到国产,从知名的到不知名的,没能选出一个合适的品牌。“搜哪个品牌都一堆人跳出来避雷说有毒,根本无从分辨,给我约刷约迷糊了。”

一直以来,像刘喻这样的用户,在消费前总是会先去平台“做功课”,看评测、比价格、学避雷一条路,直至所有的参考都符合预期才会下单,如果亲身体验后感觉不佳,也会在平台上发帖分享给他人避坑,形成*的闭环。

因此,避雷贴既是重要的消费决策参考,也是平台内容生态不可或缺的一环。那时的避雷贴尚能实实在在帮人避开一些真正的雷,而今它的实用性却随着随着语言通胀的潮流褪去,但其自带热度和声量还是招来了一些不速之客:别有用心的避雷内容,成为了一部分人侵占另外一部分人权利的帮凶。

02 不良避雷贴,可能正在倒逼“服务歧视”

“我们团队现在对避雷贴都PTSD了。”

前不久,在公司内部的双11复盘会议上,李健挨了一顿批评。原因是电商大促期间,内容平台上出现大量有关品牌的避雷贴,严重影响了品牌的种草效率,内部分析后发现其中九成内容与客诉有关,认定是售后纠纷处理不到位招致用户发帖泄愤,作为客服主管的李健自然要为此负起责任。

对于这样的说法,李健有苦难言。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十余年,李健见识过了形形色色的消费者,处理过五花八门的售后纠纷,却被面前这些不知是客诉还是勒索的售后难住了,他所处的局面是:“白嫖党”的门槛变低,如今只要一个“避雷贴”,就能把客服团队干趴下。

“消费者指责我们卖临期产品,说是详情页承诺的18个月,到货后发现只剩13个月保质期,要求我们赔偿,否则就要发贴控诉。”提到那些无理取闹的售后诉求,李健实在想不通,“详情页的产品档案上显示18个月保质期,又不是承诺这个批次的剩余保质期,只过了5个月怎么就临期?实在不行退货退款也行啊。”眼见客服不松口,消费者立马就消费者立马就发避雷贴并添油加醋骂品牌,李健不得不加快协商速度,最后以仅退款完结。

详情页产品参数里显示的保质期

并非商家承诺的剩余有效期(访者供图)

在电商平台规则和舆论环境的双重压迫下,无论是产品全部拆袋品尝后觉得风味不佳,还是放了半年才看见里面有异物,或是都用空瓶了才觉得产品完全没有效果……只要消费者能找个理由,再以避雷贴为质,嚷嚷着没时间没精力退货,大部分的商家都只能选择屈服。

但在众多无厘头的售后问题中,仅退款诉求只能算个轻症,更猖獗的是那些狮子大开口的理赔诉求。李健所负责的店铺包含宠物食品类目,经常能接到病理投诉,一些人收货后可能只给孩子试了个味道就来控诉产品有问题,嚷嚷着毛孩子吃完就病了,要求品牌承担检查费用,或是赔偿医药费等,但全程拒绝出示任何诊断材料。

客服专员这边还没了解详情,那头消费者已经全网发布避雷贴,不仅随意地给产品贴上“有毒”标签,还大力控诉店铺在推卸责任,团结评论区来声讨品牌。“这种类型的客户,既不肯出示看诊报告好好沟通,又直接跑到平台发避雷贴,其实意图很明显。对比售后记录会发现,他们总是隐去一些细节,只挑对自己有利的内容说,作为商家又无法去公开对峙,即便占理也只能选择协商息事宁人。”

所谓“舆竞天泽,弱者生存”,即舆论世界与现实强弱发生了转换,现实世界的弱者才是舆论世界的强者。

当商家与个人的矛盾进入舆论场时,个人反而是处于强势地位的,这也是避雷贴有如此威慑力的原因。

苦避雷贴久矣的商家(图源:小红书)

“过去,我们*不可能姑息这些行为。”面对如今的困境,李健无奈地表示:“但是现在消费者动不动就发避雷贴,轻易不会有“网络判官”站我们,只要有一个避雷贴有热度,那我们市场部的100个种草都白费了,这些虚假的帖子平台要么以真实用户体验为由不予处理,要么得申诉很长时间,黄花菜都凉了,我们只能妥协保销量。”

经历双11事件,李健计划将在客服体系种特别设定对“不良客户”的预警和追踪,如果察觉到对面有明显的发帖可能性或者已经发避雷贴时,售后协商的弹性就会自动拉大,反之其他客户只能一步一步升级处理,以降低平台上的负面率。

“这算不算是在价格歧视之外,对消费者的一种服务歧视?”

李健无奈摇摇头:“除非其他消费者能不被轻易带跑偏,否则只能出此下策。”

03 工具化的避雷贴,正在形成新的生意

“我们这款产品实际的平均客诉量是万分之三,但是在平台的产品名搜索结果中,前屏约60%的内容都是负面反馈,消费者前脚刚被种草产品,后脚立马被满屏的避雷内容吓退了。”

作为某快消品牌的市场部负责人,Ryan同样为避雷贴的无节制泛滥而头疼。

他所在的品牌,“避雷”这个词在品牌负面声量中的占比位居前三,且这些避雷贴传播速度快、处理难度大,品牌根本来不及申诉,其热度就已经对产品口碑造成难以挽回的损伤。

更令人无奈的是,消费者只要在平台上点击过某品牌的避雷贴,就会被持续地推送相似内容。

而主打“流量平权”的内容平台,对这些虚虚实实的避雷贴的态度,用Ryan的话来说是“很暧昧,整体投诉处理效率低下,至少对于品牌而言,等平台当判官,黄花菜都凉了”。对比早就让人内容疲劳的种草广告,充斥着活人感和情绪张力的避雷贴,表面颇具真实感和信任度,能更轻易激发讨论和热度。

随处可见的“民愤”(图源:小红书)

在Ryan看来,这就是内容平台难以取舍的地方,社媒平台的内容属性和商业属性始终处于角力的状态,社区对避雷贴的“散养”或许是为了避免“过度种草感”的一种平衡,短期内可能很难做到严格高效的治理。但是,长期以往,避雷贴背后滋生的灰色生意会越发猖獗,聪明的消费者们很快也会意识到问题,最终的走向反而对于社区生态有害。

既然平台对避雷内容治理不严,品牌方也对避雷贴束手无策,那么这个自带热度且最易获取信任的“流量宝藏”自然是被群狼环伺,一门门披着避雷贴外衣的生意就兴起了。

一些人就以“避雷”为切入点,利用观众的信任心理来做“反向种草”。不少评测博主、美妆博主、宠物科普类博主等,都吃到过“避雷”的流量红利。他们的变现路径也很宽广:一边在避雷内容中隐秘地植入软广;一边利用避雷的威慑力和公信力,让品牌不得不交“保护费”求清净;最重要的是还能把各大平台的粉丝导入私域进行后续的交易。

然而,避雷贴背后的盘根错节,远不止明面上的正当生意。

网络上曾流传过这样一个种草公式:5000篇小红书笔记+2000条知乎问答=1个新的品牌。这个公式如果反过来用呢? 于是就出现了以避雷贴为矛的新营销和新商战。

避雷贴和红黑榜正在成为营销傀儡

市面上的种草机构非常内卷,一些优势不足的服务商不得不另辟蹊径,大力推行“反向种草”和“拉踩捆绑”业务,为一些白牌开路。常见套路就是编造避雷内容引发消费者关注,再把自己悄悄植入到头部品牌之列,通过KOC大量铺设相关内容,从而自抬身价。

与此同时,避雷贴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商战阵地。大量避雷贴中存在水军的痕迹,部分品牌不仅偷偷给对家的避雷贴加热,还明目张胆地去评论区铺设软广,有时甚至是故意铺设别家竞品的软广来转移火力。据Ryan透露,品牌找人发避雷贴避雷竞品偷发自己的避雷贴,这种反套路的谍中谍也不少见。

“避雷贴太猖獗,实在打不过就只能加入混战,各显神通。”

04 结语

在这片纷纷扰扰中,避雷的权威性正在被消解。

过去,避雷贴是可靠的决策参考,是反智商税的利器;而今,语义通胀下的避雷贴,是庞大而抽象的,以至于我们每刷一篇避雷内容,都要经历多重信任考验,它是不是客观的评价?它有没有隐藏暗广?评论区里有没有水军?信任在反复的追问中分崩离析。

这场关于“避雷”的集体闹剧将走向何方,平台能否及时而有力地按下暂停键,尚未可知。但毋庸置疑的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在流量等同于权力的时代,我们需要对一切信息保持警惕,对手中的投票器保持敬畏,不再轻易地卷入到漩涡中去。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五环外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