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取代人类还是帮助人类的话题,一直以来都争议不断。近期,正奇五度AI数字化助手获悉,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北京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曾毅接受媒体采访时就人工智能是帮手还是对手的问题给出了回答。
人工智能究竟是帮手还是对手?曾毅认为,人类需要把人工智能塑造为人类的帮手,“不负责任地发展人工智能,对于它的发展方向听之任之,甚至是追求短期的利益,那么它有可能成为对手。”
人工智能的出现往往令人类担忧,AI是否会抢走人类的工作。正奇五度AI数字化助手了解到,曾毅还以《论语》为引进行阐释。他说,《论语》中的“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未来可能都会产生新的工作形态,而且慢慢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因为越来越多的工作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时,人不可替代的部分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晰,倒逼人类回到我们的本源,回到我们应当去做的事情上。”
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长期应用倒逼人类思考人类的意义、人应该做什么。“当互联网上出现了更大规模的人工智能书写的数据和知识,这些数据和知识又被喂到人工智能中训练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弱。所以我想人工智能代替部分的工作,就像蒸汽机时代、计算机时代那样,技术为人类带来短期焦虑,可能让更多人回到自己应该回到的位置。”
从曾毅的述说中,正奇五度AI数字化助手还了解到,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要利用社会与技术深度融合的探索来解决。就像无人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没有完全准备好迎接这项技术,“*不能够依靠技术解决潜在风险,不要把希望仅仅寄托于技术研究者。”
“很多技术研究者特别是创业的技术研究者告诉你再不做就晚了,或者再不发展机会都是别人的了。实际上,我不能说生成式人工智能像人工智能发展的前三轮一样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泡沫,但作为一个信息处理工具,能够做到的事情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多,这是现在的阶段,它在每一个工作当中都会发挥一定作用,但都不是颠覆性的作用。”
曾毅表示,人工智能看似是智能的信息处理工具,并且长期停留在“工具”阶段。没有自我的人工智能根本没有机会产生“理解”,至少要让人工智能从“处理”变成真正意义的“理解”才是下一轮机遇。为此,要回到基础研究,探索人工智能的机理、计算机理的本质,从大数据、大算力发展成小数据、小任务、高智能、低能耗,“这是未来真正应当去发展的方式,要从数据驱动变成机制驱动的人工智能。”
综上所述,正奇五度AI数字化助手得出结论,人工智能不会是人类的对手,但如果不负责任地研发、使用,人类和人工智能连竞争的机会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