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周炜解读投资方法论:策略没有对错,聚焦与取舍间寻求变量, “三大定律”投出独角兽

我们投的项目75%以上是A轮,而现在独角兽规模已经有30%了,这也许就是我们投的数量不够大、融资金额不够多、市场占有率不够高,但在行业内被充分认可的原因。
2017-05-17 16:00 · 投资界  任倩   
   

  2017年5月16—17日,由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华股权投资协会主办,春华资本集团联合主办的“2017第二届投资者训练营”烧脑集训重启,主要面向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内的年轻投资人,邀请行业投资大咖分享募、投、管、退全流程投资策略和实战经验。

  16日上午,刚刚离开凯鹏华盈(KPCB中国)成立新基金“创世伙伴资本”的周炜先生现身训练营,与大家分享了投资决策和项目选择策略。

  2007年初,周炜作为凯鹏华盈中国基金的创始成员进入风险投资行业,主要专注于互联网、无线技术、新媒体领域,并且在2007年起发起领导了基金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投资布局,曾投资的公司包括宜信、京东商城京东金融融360喜马拉雅移动电台、一下科技、探探社交等明星企业。

  而成立的新基金将重点关注创新金融、中国公司出海、创新技术,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泛娱乐内容平台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周炜解读投资方法论:策略没有对错,聚焦与取舍间寻求变量, “三大定律”投出独角兽

  以下是周炜在训练营上的精彩演讲,经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精编整理如下:

  没有错误的策略,只有不合适的策略

  从2007年凯鹏华盈在中国创建基金,4月24日第一只基金在中国发布开始,我一直在凯鹏华盈,到今天整整十年。回顾过去团队做的事情,我首先强调几个观点:

  第一,作为一家非常典型的风险投资机构,与国际顶级VC一起在中国共事这么多年,我们形成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就是希望所投公司将来是有巨大成就的。

  我曾对外说过,我们希望投的是最终能成为巨头的公司,所以大量项目都是平台型公司,在一个小的领域有利润但是做不大,这样的项目在我们投资组合中非常少见。

  第二,我们投的数量非常少。因为想要盯着大平台投,结果就是不可能有那么多大平台让我们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要强调的是,虽然讲的投资策略是这样的,但是我坚决不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方法。没有错误的策略,只有不合适的策略。每个机构根据自己的特征、对时间点的理解、对团队能力的理解,对当前市场环境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策略的东西,这才是一个正确的策略。

  第三,我们从来没有在一个领域投两家竞争型的公司,这一点也是非常折磨人的。很多时候我们首先发现了行业的先机,在A轮就投了这家公司,但如果投错了所有的研究都浪费了。

  最近看到一些数字,平均一个风险机构早期参与并且投中一个独角兽的概率是低于0.5%的。我不知道这个数字是不是精确,不过行业里有大量的风险投资机构做了10年,投的大部分项目又是A轮,但连一个独角兽都没有投出来过。我们投的项目75%以上是A轮,而现在独角兽规模已经有30%了,这也许就是我们投的数量不够大、融资金额不够多、市场占有率不够高,但在行业内被充分认可的原因。

  精准聚焦,做好取舍

  第一,有意识地取舍来选择行业该怎么投。过去5年TMT团队成员人数不多,我们如何与有着几十人、上百人的投资机构竞争?只能做取舍。所有的经历其实都是一个放弃的过程,必然要放弃很多可以赚钱的行业,而只去关注几个特别看重的垂直领域。

  我在1994~2005年间都在做金融支付行业相关工作,从硬件到软件再到系统集成。所以那个时候我最感兴趣的当然是金融、支付以及信用相关的东西。当时中国还没有出现“互联网金融”这个词,我们就开始在金融科技领域布局,先后投资了2B征信企业国政通、宜信、融360和冰剑科技。

  我认为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金融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市场,金融在中国30多年里是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的创新程度的。换句话说,为什么大家要去买房子?因为没有别的金融产品让人们管理自己的资产。

  那为什么这几年互联网金融这么热?除了资本推动外,必须要想清楚,它的需求在哪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小团队会集体工作,一起去研究这个行业,然后不停地在这个链条上一个接一个的布局。虽然我们投的数量不多,但在金融科技这个领域累计投了接近10家企业,算是比较大的一个部分。

  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在互联网以及高科技相关行业有长期的工作经验,所有成员都从行业中来。经历了三四年的探寻,我们选定了专注的、精准的投大项目的方向上,这是一个自然的选择,DNA决定了这一点。

  决定了这一点以后,那就找有效的方法论。围猎式的打法其实在过去十几年的中国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方法是广撒网。但我观察了10年,尤其是VC表现好的全都是非常聚焦的,不管是对一个趋势聚焦,对一个垂直行业聚焦还是对一种方法聚焦,对一个人群聚焦,必须是聚焦的。基于这些,我们用一个团队工作的方式实现投资目标。

  第二,从PC时代就开始布局内容平台。

  互联网领域,基础设施之上有价值的是什么?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有价值的就是内容。从PC时代到今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我们在内容布局上,一直是有清晰的逻辑和理解的,就是根据环境变化和基础设施的程度来选对公司

  在我们投资喜马拉雅和一下科技时,他们都不是行业前三名,但是现在喜马拉雅已经有4亿多用户,已经是音频电台中的第一;秒拍小咖秀作为一个综合的视频平台,各方数据显示它是行业领先的。

  互联网广告以及大数据方向、电子商务、社交领域都是我们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的。另外,我们对出海非常感兴趣,当时间和各方面因素聚集到一定程度以后,量变到质变就会发生。

  过去中国一直在复制国外,但从2011年之后开始出现一些本土的创新。当时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唱吧,当时我在向美国朋友们展示这个东西,他们看着我说,“你是疯子吗?怎么会有人拿着手机在家唱卡拉OK?”

  这就是文化差异。其实重大的文化差异,最终会让我们的应用产生巨大的区别。在那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应用型产品出现了创新,这些创新很容易将一些其他竞争者挡在门外。比如微信,在国外看不到有这样强有力的一个平台;微博与当年的Twitter发布的时候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今天微博的发展和市值都远远超过了Twitter。

  所以模仿是一个阶段,是我们过去落后必须要补的课。不要看不起微创新,当我们谈创新的时候,必须从微创新开始。资本出海,我们不但可以微创新,还可以做更多。

  直播这个模式其实早就有了,但是中国是真正让无线直播热起来的大市场。当我们董事会讨论直播这个模式是否要进中东的时候,大家的表情与当年谈到唱吧的时候如出一辙。有一个数据,在沙特阿拉伯这个全球可能最严格的伊斯兰国家,前10个Android无线免费的APP排名里面,有8个是中国公司。我们的亚洲创新集团的产品叫Up直播排在第四名,他们并没有做推广,我们看到,需求是永远是存在的,下一步我们会有更多的从模式到产品的创新推出去。

  回到我们投资的方法论,其实就像刚才讲的,投资战略没有对和错,没有所谓的哪一个是真正正确的,只有合适不合适。这里面有大量不同类型的投资风格,我们是专而精的,也有撒大网的,也有完全机会主义跟着潮流走的。我在这里要说的是,还是那句话,就算“机会主义”这个词也不是什么错的。当你学了金融理论以后就会知道,金融市场是需要大量的产品提供的,投机的资金本身也是让一个市场更有效率的方法。金融市场就是让它更有效率,投机也是让它有效率的方法。所以所有这些方法都是对的,选一个你自己合适的。

  每个人进这个行业的都是相当聪明的人,学历都很高,都是天之骄子。但是你要想一想,你只能横向对比,不能跟你过去的同伴对比。在这个行业里,任何一个人拿出来,都不会让别人觉得你太牛了,大家都差不多,都是名校毕业的,大家都差不多努力。为什么你能成而别人不能成?这是你自己永远都要问自己的问题,也是我们盯着创业者反反复复谈的,谈那么多次干什么呢?这个领域的创业者有上千个团队,为什么会是你?这一点要理解清楚。所以对每个人来说,必须要有自己的成功战略,结合你们机构的成功战略,一起来考虑。

  第三、游牧式协作机制,合力聚焦行业,高效围猎项目

  我们的团队一般是集体工作,这一点我们也不怕讳言,有的人说你说出去了不就没有秘密了吗?我们明显的感觉到,一旦我们几个礼拜不把大家聚焦起来,自然而然就会变成每个人都做自己的事了,因为每个人都很聪明,他都觉得我可以投出最好的公司。但是我观察了10年,凡是不聚焦的基金,尤其是VC,后期大规模基金的不说,表现好的全都是非常聚焦的,但是如果聚焦错了就惨了,颗粒无收了。表现好的都是聚焦的,不管是对一个趋势聚焦,对一个垂直行业聚焦还是对一种方法聚焦,还是对一个人群聚焦,必须是聚焦的。基于这些,我们用一个团队工作的方式实现我们的投资目标。

  去年我们也看到了,大量的投资机构在做决策的时候面临一个问题,每一个正规的投资机构都有投委会,在我们基金也不能我说了算,我们还是有投委会约束的。尤其是投委会数量超过三个人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团队在一个项目上可能花了大量的工作,合伙人带着一两个人过投委会,另外两个合伙人可能隔两周听10分钟的汇报,这个时候他累积为这个行业花的脑子不到10分钟时间,但是他要帮你做这个决定。这种情况大家想一想就知道结果会是怎么样的。

  世界上没有那么聪明的人,聪明到了你的投委会里面6个人,另外2个人花一个月的时间,跟你两三个人的团队花了累积几个礼拜的时间做的行业研究和了解,能够跟你有同样的理解。尤其是对早期投资来说,最难的问题是早期投资,对后期投资者,对市场投资者来说他们一直想追问我们这个问题,为什么你选这家公司?我说很简单,你看见的是一个有几十个变量的代数公式,全世界都没人能解得开这个公式。我们的能力是工作了10年以后,要积累到能很快的通过对这个行业的理解,把其中可能最重要的一般只有三个变量会决定这个公式输出结果的90%的结果,我们要把这三个变量找来。剩下的不管是三十个、五十个、七十个变量,越早剔除掉越好,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各位在投资决策的时候经常会看到。

  你们自己讨论的时候会发现,有些时候讨论会掉到牛角尖里,大家一直来回在辩论的其实是对这个公司最终成不成功,不是最重要的要素的点上来回变量,这是我看到最普遍犯的错误,这就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因为每个团队成员没有花足够多的时间理解这个行业,所以你根本不知道到底应该关心哪几个点,那就完蛋了。我们过去犯过一些错误也是类似的,因为对一些非常不重要的点纠结得来回讨论,以至于最后否掉了大量的机会,这是我觉得永远都避免不了的。但是作为一个机构,作为一个投资人,大家可能需要尽量去做到。

  “三大定律”投出独角兽

  其实早期投资每一个领域,有几十个变量,怎么选中?这取决于对这个行业到底怎么判断,这个行业未来竞争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久经时间考验的投资三定律可以助推早期优质项目的挖掘和培养。

  第一,越野定律。

  这个行业的竞争是马拉松,长跑比赛还是1500米的比赛?我们假设早期投资面临的越野赛是不固定项目,不知道这个项目到底是什么,只知道这个赛道上有几个高手准备决赛,也不知道长度是多少。选中这个选手的方法很简单,他们每个人有多项技能值,平均可能都是10分,是满分的权重。如果有90%的路径是沼泽地跋涉,还有10%是游泳,你根本没必要选那个骑自行车特别牛的人了,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非常难,前提是你要对这个行业未来会面对的到底是沼泽地跋涉还是骑自行车,要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要对这个行业到底会打5年的长期战争还是1年要结束战斗有非常清晰的认识,所有这些东西都认识清楚了,你才能选对一个选手。

  第二,红灯定律。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投喜马拉雅,他们做对什么了?该做的布局别人也都做了,为什么喜马拉雅成了?

  我认为音频的未来是半专业创作内容,选择这家公司,因为他们的思维跟我是一样的。喜马拉雅早半年时间开始在文字版权、未来硬件等方面布局,每一步决策正确,并且提前半年做,累计三四个决策,你就已经领先了。

  我们看到的市场上有天才型的创业者,碰到了很幸运;有资源型的创业者,靠获取各种资源让公司高速发展;也有深耕型的创业者,像京东、喜马拉雅都是这一类,他们的动作看上去每一步都是平淡无奇的,但是每一个战略决策做得比别人早、比别人坚决,执行得比别人好,中间没有出现重大偏差,最后就赢了。这与开车过红绿灯一样,不管开得快慢,下一个红绿灯大家都被拦住了,但只要有一个红绿灯在那个瞬间车开过去了,之后的差别就很大。

  第三,火箭定律。企业有没有能力在不同的阶段,像火箭一样用不同的推进器,该抛掉的推进器和燃料箱就抛掉,当然有不想抛弃的,重新收回来用也很好。创业者要有这种能力,在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在需要的时候引进新的推动力。

  你不能想像,任何一个创业公司有三个人都能光速前进,如果有三个人,这家公司应该分开做三家公司。所以一定会出现发展到某个阶段,身边的创业者跟不上的情况。必须要请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帮助你,其次让你的团队接纳新来的人,而不是一个形成双方的帮派。

  这是我们总结下来的能成为独角兽的三大原理,也是观察了我们投过的所有公司以及行业里其他成功的公司得出的结论。

  归根结底我觉得没有什么神秘的,要投出大的好的公司,这个道理大家都懂,要找到有巨大空间的机会,成长性非常好,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能成为平台是最好的,因为平台的价值是当它成为平台以后,很难被颠覆,躺着都可以赚钱,用户很难迁移,这是平台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淘宝活得那么滋润,因为基本上到这个时候已经很难有人能挑战它了。另外如果是互联网领域,赢家通吃一般是一个准则。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项目跟线下结合了以后就不一定了,纯互联网的项目,很多时候是赢家通吃的。所以不要对我投出一个第三名的公司就可以赚钱抱有太多的幻想。现在因为并购变多了,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多,但是我觉得不要抱太多的幻想。中国我觉得创业者还是应该有一定的经验的,完全没有经验的创业者是比较难成功的。

  我们很少追着问创业者详细的数据。我更想知道的是,他对未来这个行业发展,在他脑子里的图是什么样的,他认为这个行业一年后、三年后、五年后是什么样的,业务模式会怎么变化,最终哪种模式会是最成功的,这个路径,这个地图我需要看清楚。我被追问了10年京东怎么赚钱,真的是毫不夸张,我从2007年开始想投这个公司,就不停回答这个问题。从之前努力几轮想投,直到去年年底,我还在回答这个问题,京东能赚钱吗?互联网是垄断的,这是我们第一个要明白的道理,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垄断。一个垄断的东西你问我它能不能赚钱?那不是很搞笑吗?你只需要担心当它垄断了以后,它会不会赚得太狠,会不会欺负你,而不是担心它能不能赚钱。这是垄断的力量。所以不要老追着问互联网公司能不能盈利,你需要担心的是它会不会作恶。

  投资是一个长跑,我记得王功权前一段时间也感慨过为什么不做投资了,其实你跟创业者比,我们的曲线是这样的,也在上升,但是是一个稳稳的曲线,而他们的曲线是波动的。当年天天做指导的小王,今天你要约他一个会可能要两个月,这是现实。作为一个GP,作为一个投资人,我们其实本质就是一个代客理财的人,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在这个过程当中,要积累的是创业者对你的认知和口碑。所以多花一点时间在背后的公司上,如果老是不管,让他们该死的死,该活的活,我觉得这一行做不久。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任倩,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705/20170517413652.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