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0日,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指导,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昌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管理委员会、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北京昌平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北京昌平创新创业金融服务协会、回+双创社区、清科集团协办的“2017北京•未来科学城金融峰会”在北京如期举行。
会议围绕“创融、创新、创享”的主题,齐聚500位顶尖投资机构、金融精英、优质企业、创业代表,从资本市场、信用体系、母基金合作、产融结合等角度,分析当前环境下挑战与机遇;并通过契合昌平当地优势产业的深入讨论,真正落实“双创促升级、壮大新动能”,健全金融生态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圆桌环节,龙磐投资创始人余治华,玻璃诺诚健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药物化学副总裁陈向阳,东方富海医疗基金合伙人贾旭,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陶峰,北京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思振,启迪创投合伙人赵雪松,围绕“共探健康中国新版图”进行了探讨。
以下为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现场速记整理:
余治华:基因测序经过两三年的发展,实际上比较辛苦,行业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现在的确到了一个大浪淘沙的阶段,所以有一些企业肯定能够脱颖而出,有些企业可能没有那么好的发展前景,不像刚开始的都有机会。王总怎么看?
王思振:泛生子是从事基因组学在癌症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公司,我们是一家初创企业,2013年底成立,目前为止三年多的时间。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面,确实整体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一方面在全世界,在国际上精准医疗成为一个大潮;另外其实在国内,不管从政府,还是到资本市场,对生物科技,尤其是对基因组学,对精准医疗的这种重视和支持,帮助非常快速的发展。
基因组学为什么热?不管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有一个共识——基因组学肯定是几百亿的市场。这是一个大前提,让大家非常关注这个领域。
我们碰到比较多的挑战来自于这样的一个市场,什么时候能够成熟?什么时候能够变成百亿级别,或者是千亿级别,以及在这样的市场,这么一堆的创业公司之间有没有形成有效的差异化和竞争,我分享几个观点。
三年多的发展过程,我们从0做到几百亿的企业,把所有的精力放在研发上;我们建立了全国销售团队,有了亿元级别的营收,速度并不慢。但是确实在生物医疗领域,产业转化的速度比起互联网或者其他的产业,还是比较慢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关键的一点是创业者对公司发展节奏的把握
关于差异化竞争,坦白来说现在看基因测序,或者基因诊断,大家好像做得都一样,我个人认为这恰恰是因为行业还在非常早期的发展阶段,往前发展两到三年,你会看到这个行业不像现在那么同质化,会是真正产业化,一批优秀的企业在差异化上的形成,会真正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
余治华:新药的研发有哪些特点?请诺诚健华的陈博士分享一下这一方面的经验。
陈向阳:我们公司主要是专注于一些国内比较多的研究,比如说一些肿瘤方面的疾病,尤其是肿瘤方面的疾病,主要挑的这些西药精准医疗,我们需要看到有一些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针对这些病人进行临床的实验。
从早期药物开发来说,我们的定位是要做创新药,主要是利用国内的一些资源,特别是北大、清华的经验
从靶点的选择方面,就是从某个疾病人群挑出一些基因,针对这些突变药物的研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是进行结构化学的研究。快速进行药物的研发来吸引更多的投资,然后进行良性的循环。
余治华:从2016年以来,投健康领域的基金是非常之多,资金非常充沛。这会导致有一个问题,就是从投资人的角度,稍微好一点的项目比较贵,大家怎么平衡这个事情?
这几年国家在医保的政策,新药的审批方面的确在加快,审批的人员也在增加,对于创新药和器械,哪些细分市场你们觉得更有戏?
医药行业,尤其是药,特征是特别慢,从研发到批下来要十年,甚至更长,这么长的时间,投资人怎么看?
贾旭:医疗行业又好又贵,这是一个相对的评价。另外就是医保政策的利好,两个加在一起,谈一下我们投资人的体会。
首先贵,每个医疗行业的投资人都有非常切身的感受,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创业者越来越多了,真正有技术导向的科学家,项目个数很多。我们凭借着对项目的基本判断,守住自己估值的体系,特别是在谈估值的时候,也是跟创业企业之间的一个磨合契机。通过这样一个契机来彼此增加了解,彼此增加信任,在投完之后漫长的投后管理过程当中,能够彼此的融洽。
围绕着我们自己对行业的基本判断,价格要守得住,其实也是很无奈的坚持。
陶峰:我不觉得项目贵,有一些一级市场的项目,到了后阶段,的确需要的钱比较多。
从我平时接触的项目来讲,我觉得目前还是造富效应不明显,一些比较老牌的投资人经常说十年前我投了某某项目,当年投了几百万,现在一个行情就是2、3千万,都是上海和北京一套房子。有些项目再贵,但是没有关系,反倒我们觉得如果项目能够拿到钱更加充满信心,这是一个好事。
第二是机会,前面提到了关于药物审批,还有医保,总体描述了大健康领域的投资人所关注投资的方向,事实上我觉得中国在大健康领域投资机会,不仅是我们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本土市场,在各个方面都有非常强劲的需求,的确这里面的企业也有非常好的成长。但是我们也看到,其实中国现在有一些企业越来越成为全球创新输出的中心,我们也关注能够引领全球创新的团队。
第三就是快慢的问题,投医疗速度是比较慢,很难像互联网这样能够在两三年之内,就打造出几百亿市值的企业。但是相对来讲它的稳定性还是比较高的,只要你不是完全看走眼,医疗行业的企业整体上还是平稳的。
我觉得在审批方面,我们看到了相关的改革措施;市场准入方面,我们看到了相关的改革措施;资本准入方面,国家也是花了非常大的力气。
只要你投的真正是好资产,作为一个投资人,不是很担心退出的问题。
赵雪松:我说两个方面,贵和慢的问题:
贵的问题:
首先是跟市场投资环境有关系,很多企业是医疗设施热点的企业。我们首先要从产品入手,因为医疗设备这个行业里面,我们关注点是在创新的设备,但是创新是真的创新,还是一个形式上的创新?可能需要我们去跟临床的专家进行深入的探讨它的临床的价值;
另外从技术层面,技术门槛到底有多高?所以清华在这一方面会多下一点功夫去判断这个产品;
另外从一个企业经营者来说,他对这个行业了解深度够不够,这个企业未来发展到底怎么样。
慢的问题:
医疗市场确实存在这个问题,一个设备要注册,要做市场推广,推广需要一个过程,包括首先面临进口的和国内大的知名品牌进行竞争,这个时间都是很长的。
还有就是耗材行业,除了拿到证以外,涉及到采购环节,这里面需要本地化代理商来帮你做,这个周期确实是非常长的。那么在这个长的周期里面,怎么保证走在正确的路上,我觉得是投资者要跟他们去深入交流的。
余治华:作为投资人,各位说了很多观点我很认同,我想从投资人的角度,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自己的观点。
因为我们三支基金也投了30、40家企业,主要投了药品和器械。爱博诺德这种类型的创新型新药产品,最近两年明显感觉价格涨得有点快,尤其是新药企业,涨得有点疯狂。很多投行也探讨了这个问题,坦率来讲,从欧美国家创业的海归,还有国内本土的科学家来创业做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拿钱相对容易,稀释股份相对少,能融到更多的钱,保持公司相对股权结构的稳定性。
但是从投资人的角度,要求投资人沉稳一点。我们跟创业家分享这样的道理,投资机构给的价格也是合理的,更有助于从0变成更成功。所以作为创业家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投资人,因为投资人也不容易。
要解决贵的问题,你找到更多的、合适的、可以投的标的,然后价格贵的问题可以不投,价格勉强接受的可以投。
第二个问题就是慢的问题,器械比较慢,药企更慢,药品批下来,比如说罕见病,药批下来基本上是十年,这个是纯投入期,如果不是有经验的投资人,就有点发毛。
好在医疗器械企业和制药企业有一点好,制药企业在不同的阶段,有比较明确的估值。一个企业有两三个不同阶段的产品,比如说有两个临床一期,有一个临床二期,或者临床三期,每一个品类的产品,在一二三期大体上要需要钱,这个在行业内,包括医药行业,和医药投资行业里面,有大家比较认可的区间范围。如果有一些客观的增值,也不是非得等到企业上市才退出,卖出也是可以的。
第三,中国最近几年的确在新药、器械审批方面在加快,医保政策支持方面明显感觉力度也是加大。以前如果是非常新的、很贵的药,比如说肿瘤、罕见病的药,很难在中国研发。因为你卖得很贵,大家买不起,也很难进医保。医保慢慢认识到这些罕见病,从道理上和伦理上,都是应该产生机会的,全国一万人或者三五万人的病,这个是很罕见的,应该全社会来负担。如果不卖得贵,就不能研发的。
创新产品进了医保,是不是有更多的投资机构参与,有更多的科学家去做?医保的政策有一些明显的提升和变化,应该会有更多的企业去做研发,给这些病人提供一些解决方案,解决一些痛点。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events/201709/4202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