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淘宝类Pinterest产品扎堆 开放模式下隐忧初现

没有一名阿里员工不认同集团的生态建设需要“更开放”的往前走,但在执行上,却免不了要“纠结”的躺着步。这个“纠结”体现在旧有的产品逻辑以及分拆后独立公司对集团资源的考核利用上。
2012-04-23 09:24 · 腾讯科技     
   

  3月的一天,所有阿里巴巴集团中层以上干部,都目不转睛的望着台上的这位演讲人。他演讲的课题是长江、黄河、草原是如何形成一个个小的生态圈,不同的生态圈又是如何构建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的。

  这是阿里巴巴集团员工被通知要无条件接受轮岗后,阿里巴巴集团组织部所召开的*次内部大会。台上的演讲者是马云从大自然保护协会请来的一位生态学研究专家。

  大会后,一名阿里员工感慨,集团内部提出“生态”的概念已有三年,以前说实话每个部门都很封闭,也不愿做太多的开放,总觉得很多事是自己可以做的,但这三年随着集团自上而下的理念灌输,每个部门每名员工都在想开发者、上下游能在我们当中做什么,我们该怎样去扶持整个生态的发展。

  从战略上,没有一名阿里员工不认同集团的生态建设需要“更开放”的往前走,但在执行上,却免不了要“纠结”的躺着步。这个“纠结”体现在旧有的产品逻辑以及分拆后独立公司对集团资源的考核利用上。

  阿里开放逻辑

  马云对阿里“生态”的提出从三年前的“大淘宝”开始,标志是阿里妈妈、口碑网并入淘宝。“大淘宝”的意图是打造一个统一的入口,并由该单一入口来串联产业链的第三方,以此提升淘宝的轴心作用。

  在此战略下,阿里巴巴还需要一个社会化产品,让其用户能够通过开放的API接口在“大淘宝”所能触及到的任一链条中进行流动。于是,2009年,被视为“大淘宝”用户平台的SNS产品“淘江湖”上线了。

  但时间证明,这种脱离商品交易另起炉灶的“用户池”实际上很难吸引用户入驻。这是阿里巴巴在社会化尝试中的*个失败。

  在2011年的淘宝年会上,马云将“淘宝要SNS化”放在他整场演讲重中之重的桥段。在此之前,阿里内部也曾多次反思过“淘江湖”,但听到马云的演讲后,阿里上下也并没有多少人敢称自己深刻领悟到了马云想要表达的内容。到底还要不要动“淘江湖”,又能怎么动?这在内部依然是一个较为尴尬的话题。

  2011年6月,随着淘宝的分拆,“大阿里”战略又在阿里巴巴集团内部提出。从“大淘宝”到“大阿里”,三年时间,阿里巴巴对“开放”的迫切心态没有改变,而调整的是阿里内部随之而来的组织低效问题。

  组织低效,一方面来自业务飞速增长所引发的内部文化稀释;另一方面来自“大淘宝”的“合”所造成的组织链条过于庞大,反应能力、协同性的减弱。

  而“大阿里”要做的是通过组织架构上的“拆”,来发挥更高效的组织协同。此外,自“大阿里”提出后,马云也多次通过内部邮件阐述阿里巴巴的价值观问题,并在今年3月通过强制性轮岗和对招聘的严格把控,来削减员工可能滋生的文化毒瘤。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上下对马云提出的“淘宝要SNS化”也有了新的理解。一名内部人士称,“淘宝的SNS化”不等于淘宝一定要做一个自己的SNS产品,也可以通过淘宝开放平台,由第三方的社会化应用来完成。

  从自己做SNS,到由第三方做SNS,这个转变包含了两层解读。一是,阿里意识到,跳出买卖关系,在此之上再圈一个好友关系平台是与商务流动脱节的,是两条并列的信息流,而好友关系一定要是附着在买卖这一单一链条上的前端或者后端,而不能成为与之并列的链条。

  二是,淘宝自身平台如活动等一些营销工具,对于整个大淘宝8亿商品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淘宝希望通过与第三方的合作形成社会化渠道集群,缩短购买路径,并能有效吸收来自淘宝之外的用户。

  通过以上两点,再回看马云的话,不难理解,淘宝本身就是一个SNS,所以不需要再造一个SNS,通过淘宝开放平台接入的第三方社会化应用,就像是淘宝这个SNS平台上的APP。而若要让这个SNS以及APP形成生态,则需要SNS的最后一个S(Service)在组织上通过调整、拆分提供更专业化、更有效率、协同性更强的分工与合作,并要让接入的APP形成庞大的群落,在统一规则下遵循丛林法则。

  这也便是淘宝分拆和对外开放的原因。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腾讯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