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风投模式老套IPO魅力渐失 科技公司另寻融资途径

Facebook上市至少将融资50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互联网IPO(首次公开招股)。届时,Facebook的市值将超过通用汽车、纽约时报公司以及Sprint Nextel的总和。
2012-04-23 15:44 · 新浪科技  鼎宏   
   

  与魔鬼做交易

  一旦一家企业上市,持续增长的压力只会有增无减。传统的上市公司都与魔鬼做了交易:“你给我资金,我承诺永远增长。”硅谷IPO咨询师赖斯·拜耳(Lise Buyer)说,“当公司试图完成一项壮举,让每个季度的业绩都达到预期时,问题便会出现。”

  这就像英国自行车手汤姆·辛普森(Tom Simpson):当1967年环法自行车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后,他便开始服用白兰地和安非他命。这让他超越了以往的记录,但最终,却死在旺图山的坡道上。有时,*的发展方式是保留能量,为持久战做准备,而不是冒一切风险达成短期目标。一旦你上市,市场就会迫使你每个季度都要实现目标。这有可能带来致命结果。惠普就是很好的例子。这可以说是硅谷最受尊敬的企业,但由于管理者和董事会一味着眼于股价,而不关心公司的前景和遗产,导致发展受阻。如今,惠普已经陷入重重困境。

  当然,有很多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在上市前就“出师未捷身先死”。风险投资家也只能无奈地将此视为成本: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正是他们的商业模式。如果他们无法推动自己资助的企业上市,便会直接出售了事。事实上,出售成熟企业已经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退出战略。去年有429家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被收购,只有52家上市。

  问题在于,尽管收购方做出了充分的保证,但被大公司吞并后,小企业总是会丧失自己的个性和使命。这种悲剧已经反复上演:Flickr曾是Web 2.0时代的一面旗帜,但被雅虎收购后,却将图片分享抛于脑后;TechCrunch曾经主导科技博客行业,但被AOL收购后,创始人迈克尔·阿灵顿(Michael Arrington)和其他优秀员工却纷纷出走。

  私有市场兴起

  改革势在必行,不能再迫使年轻企业自毁前程了。我们需要寻找一条出路,既不破坏他们的前景,又能为其引入投资。

  倘若你是一家不愿上市或被收购的年轻企业,应当如何是好?首先,必须改变股票发行方式。毕竟,如果不能发行股票,创业公司就很难吸引*人才。随着规模日益壮大,公司便可以让股票服务于战术或战略。例如,当苹果想要聘请大批优秀工程师时,可以发放大量股票期权和限售股,而不必单纯依赖高薪。这是硅谷的传统,而苹果也借此节约了大笔资金——尽管它未必用得到这笔钱,毕竟该公司已经拥有980亿美元的现金和有价证券,而且仍在膨胀。

  当苹果1980年上市时,其流通股本为5420万股。自那以后已经三次拆股,所以流通股本现在应该已经达到4.34亿股。但事实上,苹果目前的流通股本为9.29亿股。多出来的4.95亿股当前的市值远超2000亿美元,这都来自苹果多年来为企业和员工定向增发的股票。

  倘若没有变现渠道,这些股票根本没有价值。如果没有IPO,股东又该如何出售股票呢?

  事实上,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显而易见的候选方案,而且越来越受欢迎。其中一种便是进入私有公司股票交易市场。SecondMarket和SharesPost等网络平台允许企业不必接受公众监督,也可以交易股票。近些年来,这些市场已经成为创业公司IPO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自2008年以来,SecondMarket的股票交易量超过10亿美元,这也是目前*的私有公司股票交易市场。

  SecondMarket的模式如下:公司定期设定拍卖日期,每到拍卖日,买卖双方都可以按照自己期望的价格报价。公司通常有权以最终胜出的价格优先回购自家股票。与公开市场不同,私有市场允许企业自主决定谁有权购买股票,谁有权查看公司机密财务信息。从公司的角度来看,这类市场的*优势在于,可以降低外部人士的力量和影响。

  对投资者而言,通过私有市场购买股票的难度远高于公开市场,无法随时抛售股票,必须等到企业制定的拍卖日才能出手——但届时的股价可能会暴跌。

  换句话说,这种交易模式的风险很高。要从私有市场购买股票,必须很有钱,还要很有信誉,多数人都不满足这些条件。事实上,很多人都会在这类市场血本无归。但这正是创业公司股票的投资真谛:虽前景诱人,但风险巨大。需要明确的是,SecondMarket是一家经纪自营商,所以也要受到SEC的监管。

  私有市场之所以重要,还有另外一层原因。1980年代,当企业通常在成立四五年后就上市的时代,让员工等到IPO后再出售股票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今,当企业动辄要花十多年才能上市时,他们就更愿意让早期员工通过私有市场变现。

  但如果私有市场现在充当的是IPO中转站,那么从理论上讲,这类平台有朝一日完全可以彻底取代IPO。这将成为多数企业的福音。由于这类市场限制公司股票的交易次数,因此可以避免过度交易的问题。而在公开市场,高频算法可以在一天内买卖数十万次股票,有的赚有的亏。但交易者既不了解也不在乎公司的状况,他们只是“顺势而为”。

  与此同时,还会有数十亿美元的资金进出被动金融工具,例如以一组特定股票为投资标的的指数基金。结果导致如今的股票与大市的相关度达到了*的高度——股价涨跌受到整体市场的推动,而非公司自身的业绩。私有市场则可以消除这些影响,使得股价涨跌可以体现公司的独有前景,而不必受制于无力掌控的全球趋势。

  彻底摆脱旧模式

  不想上市的创业公司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彻底放弃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通过盈利自给自足。这种有机增长模式看似古怪,但却非常成功。事实上,风险投资未必能够入股增速迅猛的企业。2009年,考夫曼基金会(Kauffman Foundation)高级研究员保罗·凯德罗斯基(Paul Kedrosky),查看了《Inc。》杂志从1997至2007年每年评选出的美国高增长企业500强,这其中包括了1999至2000年的风险投资鼎盛时期。他发现,在全部900家公司中,只有16%接受过风险投资的支持。“只要愿意,这些企业几乎肯定能拉到风险投资。”他在一篇论文中写道。换句话说,绝大多数高增长企业认为自己不需要风险投资。

  科技行业要摆脱IPO模式,就必须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因为多数创业公司都发行股票,所以如果哪家公司不提供这种福利,便会被边缘化,难以争抢生存所需的人才。如果创始人说,公司永远不上市,公司股票的需求也会骤降,私有市场的估值同样会降低。外部投资者总是青睐有意上市的企业。除非大量CEO都承诺不上市,否则那些特立独行者就会面临巨大压力。

  但对科技公司CEO而言,要摆脱IPO的诱惑已经越来越容易了。美国国会计划通过立法改变SEC的规定,使得其他科技公司不会再像Facebook那样被迫上市。这些议案将把私有企业的股东上限从500人上调至1000人,并且已经获得了广泛支持,不仅包括处于IPO临界点的企业CEO,还包括希望更好地控制企业IPO时机的风险投资家。

  科技公司要全面探索各种可能还需时日。令人意外的是,企业家在这方面显得很保守。但硅谷的风险投资家却早已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投资的多数企业永远无法上市。因此,选择越多,这类公司通过其他渠道生存甚至繁荣的机会便越大。选择越多,企业的价值通常也越高,风险投资行业甚至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来描述这种情况——选择价值(option value)。这完全可以成为未来的重要趋势。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新浪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