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私密社交”风潮来袭 “无隐私”的Facebook做不到

“私密社交”的风潮来袭,国外相继出现了家庭社交网络FamilyLeaf、情侣社交应用Pair和Between、邻居间的私密社交应用Next Door、Ourspot等私密社交的网站和应用。
2012-05-08 13:30 · 创业邦  沈凌莉   
   

  聚焦关系链

  在中国的社交语境下,如何界定私密,是国内类Path产品需要面对的*个问题。

  资料显示,Path的原理基于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 的研究成果,即在任何时候,人们最多能与大约150人维持稳定的社交关系。不是广播,不是自我推销,Path是将生活瞬间和真正认识你的人分享——这是对Path贴切的表述。

  所以,目前很多的类Path应用也都采用了相同的机制,限制好友数目在150人之内。而且,像联络圈、画说、湖畔等都把手机通讯录作为用户好友产生机制的主要来源。

  联络圈的使用前提是双方互相在彼此的手机通讯录里,用户可以按不同的圈子组织联系人,如家庭成员、同事、大学同学等,并在小的圈子里分享照片、视频、及其它信息。这让你想到了什么?没错,Google+的圈子(Circles)。

  “手机通讯录演变出来的社交关系一定和其他方式建立的关系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我相信手机通讯录里面的私密性一定是大于QQ、微博、人人网还有甚至你的Email group等,他天生的*的属性就是私密,而且是双向确认”,联络圈出品公司数字天域COO刘洋强调。

  “画说”对私密的定义则更多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的区别。“移动互联网最核心的特征在于他真正是人的互联网”,画说的出品公司喜讯无限CEO刘芃解释到,“手机应用产品是非常私密和个人的,手机与真实的个人一一对应,也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附着你随时随地的信息”。

  通讯录是一个在手机里面跟用户联系很紧密,能帮助用户快速把关系链整合进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聚焦的方式。

  但私密的界限在哪里? 如果将关系的建立、信息的传播仅仅囿于手机通讯录上的熟人,显然这样的社交应用产品难以做大。

  “用非私密的方式来做私密社交产品”,这是刘洋对他们运营思路的归纳。在一个私密的环境基础上,用可扩展的方式来使用和发展产品。

  联络圈的做法是,在信息分享范围上,除了在圈子内分享,用户还可以选定是否也同步到新浪微博等其他公共平台。“我们的设想是任何一个话题可以从私密到公开”,刘洋介绍说。

  “画说”可以连接的好友范围更广泛一些,除了通讯录好友,还有新浪腾讯微博的好友,以及在此基础上推荐的人。以照片作为输入法,以关系、地点、时间三条线索对信息进行了关联和聚合。可以查看好友分享的照片,也可以以地点为主题查看画说上某一地点及其周边的各种照片,或者某一时间点上的分享照片。

  像湖畔,在寻找、添加好友的环节,还增加了“摇一摇”的功能可以找到陌生人。

  可见,既不同于Facebook泛社交的产品广播式的分享让用户无处藏身,也不同于Path最初定义的仅限亲密好友社交,国内 “类Path”产品所界定的私密,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个人社交关系的聚焦和精确。

  “现实中,用户关系是复杂的,对私密和公开的需求,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目的情况下也是在变化的。我认为不能用产品简单把用户需求界定成什么样子。在这个里面,用户如果把查看权限打开,它就是公开的,关上就是私密的”,刘芃强调,“事实上,我们并不是一个完全私密的应用”。

  当然,除了赋予用户选择是否私密的权限之外,产品本身也要去做区隔设计。

  “我们做的是熟人关系和熟人的熟人关系,并且只做这两种关系。我们并不希望过多强调只能是熟人网络,也不希望走向完全的生人网络”,刘洋斩钉截铁地说,“就像这个圈子的设计,打开这个圈子,我可以了解到这里面有10个人,系统告知这个圈子里我有3个好友,也就是说另外7个是熟人的熟人,而且你必须要申请通过才能加入。这才是我们定义的圈子。我只能搜索我认识的人,进而看到我熟人的熟人。在产品设计上,我们会牢牢把用户固定在这个范围内”。

  “通讯录只是一个切入口”,刘洋这样评价。甚至,你可以发现,现在Path并不只是推荐来自于你的Facebook、Email或者通讯录里的好友,它也开始为你推荐非熟人了。

  “我觉得其实不管哪条路都是可以走通的,路径本身、关系本身和产品、用户群组是私密的或者公开的只是一个因果关系,不同的路径需要不同的产品特性。关键在于,私密是用户的需要还是公司产品的需要”,在金山做了10年产品工作的刘芃意味深长。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业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