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私密社交”风潮来袭 “无隐私”的Facebook做不到

“私密社交”的风潮来袭,国外相继出现了家庭社交网络FamilyLeaf、情侣社交应用Pair和Between、邻居间的私密社交应用Next Door、Ourspot等私密社交的网站和应用。
2012-05-08 13:30 · 创业邦  沈凌莉   
   

  价值拓展

  “我们希望画说是一个社交工具”,刘芃这样界定画说的定位,这与刘洋对联络圈的界定不谋而合,“手机通讯录其实承载的是人的一个社交关系,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工具和系统化的行为判断,帮助管理和延伸这种关系。”

  显然,“工具”之说并不只是一个谦虚的说法。

  “正因为是一个私密性的产品,所以用户数量不会猛然一下子冲到很高,它只是一个平稳增长上升”,刘洋这样介绍。可见,传统的微博运营经验显然不适合私密社交产品。

  所以,如何保持增长并真正长大,是私密社交产品运营上一个很大的挑战。更何况,用户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面对层出不穷的同类产品,突出某一优势来吸引用户或许是这类产品的当务之急。

  往小了说,工具没有门槛,人人能用。比如,提供一个能聚合亲密关系和积累强记录性信息的工具,最核心的关系和家当都在这里了,你还会轻易走掉吗?

  往大了说,社交业务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工具,也是一种集成的能力。web2.0不是某种服务,它是一切的底,所有的服务是在这上面产生的。SNS是web2.0平台下面的一个基本动力机制或者渠道。人与人的关系网络只是*步,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物流通过人际关系网络重新连接、组织、流通起来,是互联网所催生的新一轮数字商业变革的关键。

  于是,产品的精耕细作尤其重要。“虽然这是私密社交,但是需求一点不比任何成熟的社交产品少,甚至更高”。联络圈经历了系列产品演变的过程,形成了从好联络手机通讯录,到联络短信、联络圈等产品链条,并在细节上开发了“投票统计”等功能模块;画说形成SNS人物线、时间线、地点线立体的关系结构和信息聚合交互方式。

  但是,为什么不直接做工具,像Foursquare那样,将自己定位于依托大社交平台的叠加应用?

  显然,这个做法在中国未必行得通。中国目前不仅没有这样的集大成的平台,而且还有开放性的问题。仅仅靠应用来获得大量用户数据变得难度极大,基于用户数据的商业模式更是无从谈起。于是,社交+工具是更优选择。

  “在推任何一个社交产品的时候,*的难度是让用户新增加一个账号。在做社交产品初期,推广一个账号比推广一个客户端的难度是十倍甚至百倍的”,刘洋对此深有感触。

  怎么办?于是,最终的情况可能还是在目前已有关系的平台上进行延伸。

  在此基础上,怎样把真实的服务和信息对应、相关起来,是另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

  “画说希望引导的文化是记录对你的生活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因为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对用户来说是可以回忆和追溯的生活的路径。这些信息沉淀下来是有价值的。对用户是越有价值的,我们的价值也就凸显出来了”。

  可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国外,Facebook发展的比Twitter更强大。但是在国内,正好相反。对此疑问,刘芃显得很坚定,他做了一个对比:

  “不从阶段性的结果上,而从本质上看,你会发现,twitter更适合信息的快速传播,这样的产品更像一个媒体的方式。但是自古至今媒体的收费方式都是消费前收费,就是先花钱买了才能看,但是互联网媒体做到这一点很难。于是,就只能以信息检索和带流量的方式进行消费后收费。那么,网络越媒体化,信息泛滥和过剩的问题就会越发严重。可是,没有人喜欢去看一个充斥着各种广告等泛滥信息的媒体。所以,像微博这种产品的盈利肯定是遇到问题的。但是像Facebook或者SNS,他是基于关系网进行信息的传播。于是,SNS和Twitter不同的是它所传播的信息更适合做深度加工,我跟你是好友,那你的每段话、照片,我是有兴趣做评论的。信息一旦做深度加工,增值的效应也就非常大了。”

  其实,类Path这种反向关注建立关系的方式,其本质就是发信息,由用户选择将信息PUSH给谁。无论是基于手机通讯录下的细分圈子,还是一对一的好友之间,在选择对象的同时,关系本身就已经决定了分享的信息类型和尺度,这是私密社交信息比泛社交关系更能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的地方。

  但这些对用户而言很有情感价值的信息,真的能转化成经济价值吗?顺着刘芃所述的方向,其实目前已经有两个较成功的方式:

  *,按人际关系这块,目前已经有一些成熟的产品,像Pinterest、蘑菇街、美丽说这种社会化推荐的方式已经被证明是一个成功的模式, 这是在朋友关系上和与拍照相关的产品较成熟的盈利方式。

  第二,基于地点关系的,像大众点评网,也已经探索出一种成熟的盈利方式。

  “这两种盈利方式,画说都具备潜质。只是我们还希望在将来能摸索出一个自己独特的盈利方式”。

  小而专注

  不同于腾讯基于QQ平台用户、开心网基于开心网原有用户,手机通讯录产品只能在移动端做,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熟人关系领域的发展带来另外一线机会。

  对此,各位手机端应用的公司既认同又矛盾,刘洋调侃说,“雷军吵醒了腾讯这只大老虎”。“腾讯可怕,在于它的产品团队非常强,用户基数足够大。你看微信的发展已经充分验证了,腾讯如果重视移动端社交,其实可以发展的非常好。”

  刘洋这一说法,在米聊和微信的短暂交锋中可见一斑。2010年12月,雷军领导的小米工作室推出的手机端免费即时通讯工具米聊一经推出,长势惊人。很快,腾讯在2011年1月随即发布微信,借助QQ平台资源,微信用户很快过亿。

  刘芃坦诚,“现实生活中,存在大的shoppingmall,但是今天对于我们来讲,我们不是跟他们有什么竞争,我们是7-11,更贴近用户,我们就在你的楼下就在你身边,我很小但我很专注”。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业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