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2013中国*创业城市之成都:淡定型创业者的*

成都的融资环境和人力资源环境也在逐渐变化。成都受到了投资人更多的关注,有一流的投资机构在成都设立办公室,投资人也会定期过来看项目。“只要项目好,在哪里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2013-10-15 10:09 · 创业邦  沈凌莉   
   

  “成都是出了名的慢城市,但并不代表这里的创业者工作不努力。相反它能让我们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在工作时感到更沉稳和安全。”刘张博是成都移花互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人兼CEO,这家公司推出过“酒店达人”等移动应用。

  最初选择在成都创业,刘张博几乎没有多想,因为那里是他的家乡,非常宜居。而且,他做的是互联网行业,只要有一台电脑、能联网就OK,加上有应用商店这样的平台,无论办公室在哪里,都可以完成开发和产品上市。所以,2009年刘张博从加拿大回来就把公司开在了成都。

  2011年,这个当时仅10余人的成都团队获得了创新工场的投资。在北京经过了7个月的孵化之后,刘张博又把团队带回了成都。

  除了移花互动这样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最近几年,成都的游戏公司也初具规模,包括投资资源,都有聚集效应,似乎正在成为成都的一个新的创业特色。

  2013年2月,成都墨龙科技有限公司在成都双流机场的黄金广告位上树起了4块巨大的招聘广告牌。?“回成都做月营收4000万的网游大作!” 墨龙科技是一家网游公司,CEO徐宇兵说,希望通过这个广告吸引春节期间返乡的IT人,把北上广的精英人才都吸引回来。

  成都的创业者更坚持

  “北京是一个容易产生思想碰撞的地方,当不确定做什么的时候,那里是一个很适合的地方。当你已经确定了要做的事,要排除外界干扰、沉下心来专心做事的时候,成都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在北京的时候,刘张博接触到非常多的创业者,也会去一些创业沙龙,参加一些聚会。回到成都之后,他明显感到成都的创业者不爱扎堆,大家都只是闷头在做自己的事情。“可能因为大家都很熟悉了,知道彼此都在干什么。而且在成都真的很难找到跟自己做类似事情的同行,大家的交集很少。”刘张博说成都的创业者似乎更专一,死磕精神更强一些,有一个想法就会坚持做很久。他归因于“受到的诱惑少了”。

  回到成都之后,移花互动的“小日子”过得很滋润。两年时间,团队从最初的10多个人扩增到30多人。“酒店达人”之后,又陆续推出“租车达人”“火车票达人”“打车达人”“影讯达人”等系列App,后来他们将这些App集合在一起,推出“出门儿”,围绕出行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电子商务服务。“融同样一笔钱在成都花,公司肯定会过得比在北京好。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活得久的几率也更大一些。”这个账确实好算,在北京租个办公室,价格都是按照每平方米每天算的,在成都是按照每平方米每月计算的。刘张博说,在北京孵化的时候,他们租了个房子,大家都住在一起。回到成都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这个感受真的是天壤之别”。

  刘张博的工作日程里,每个月都至少要出一次差。对于O2O的项目,只有背靠广泛的线下资源,才能近水楼台,所以一些有资金实力的公司会选择把一些部门放在北京、上海。成都没有大的酒店集团,按理说,要获得更多酒店资源,移花互动也应该这么做。但从成本考虑,刘张博设法回避了这个问题。一方面,他选择与大型OTA平台合作,这样就不用一家家酒店去谈,只需专心做上层产品,做好服务对接就可以;另一方面,他用频繁出差来弥补资源获取上的不便。“即使这样,出差的费用也比把公司放在北京、上海成本要低。”刘张博说,“所以,还是要看企业阶段性最需要的东西。”

  当然,除了运营成本的控制,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创业,还需要有足够多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融资资源。刘张博说,在这方面成都在前几年显然不是乐土。

  2010年,移花互动急需投资。刘张博那时刚从国外回来不久,几乎没有任何人脉资源,加上成都的投资人本来就少,也没那么多业内聚会结识投资人。2010年一整年时间他几乎都在东奔西跑到处找投资人,但是颗粒无收,公司几近夭折。

  但总会有机缘巧合的事。刘张博还在加拿大时,和自己的小伙伴们做过几款产品,其中一款在国外获得不错的反响,于是有几个用户主动和他们联系,巧的是这里面就有几个中国人,也都是国内互联网的圈内人。刘张博回国之后,这几个人帮他完成了从最初的创业兴趣小组到创业公司的蜕变。2011年2月,“酒店达人”发布*周,就登上了苹果app store旅行类排行榜首位。这时,从这几位朋友开始,加上朋友的朋友,辗转把“酒店达人”引荐给了创新工场,才有了后来的融资。

  最近几年,成都的融资环境和人力资源环境也在逐渐变化。成都受到了投资人更多的关注,有一流的投资机构在成都设立办公室,投资人也会定期过来看项目。“只要项目好,在哪里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但如果开始项目没有太多的亮点,显然在成都的创业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及运气才能得到最初的那笔投资。”刘张博说,“在人员上,现在不都说逃离北上广吗?我们最近就招到几个非常满意的技术人员,他们都是在北京的一线互联网公司工作过好几年的。”

  但在招人上,成都还是有它的短板,那就是BD和市场人员缺乏,而且大的媒体资源都集中在北京等主要城市。刘张博始终有一个想法,就是等到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把市场部门搬到北京。

  一个“还乡族”的些许焦虑

  移花互动的PR小冠就是逃离北上广的一员,来到成都做PR的工作,她明显感到需要辗转用更多方法才能获得媒体资源和关注。

  小冠比较过成都和北京的媒体,首先大家各自的关注角度就很不一样。相对来讲,成都的媒体更多面向本地的读者,注重对本地人的影响。但作为一个互联网公司,面对的用户是没有地域差别的,所以势必需要把产品在全国做大面积推广。但在成都的创业公司,要想获得全国性的宣传推广显然没有一线城市的创业公司那么容易。

  来成都之前,小冠在北京一家很不错的杂志社工作,专门跑互联网行业。那时觉得在北京信息丰富极了,总有各种途径告诉你哪个公司又要有什么新举动了,又出了个什么新公司了。到成都之后,感觉一下子静默下来,只能在网上主动去找人聊,注意保持跟业内人士的联系,以此防止信息的封闭。她出差的时候,总是会安排密集的拜访。有一次到北京出差,从早上8点出门就马不停蹄地见各种人,包括媒体和可能的合作伙伴,到晚上回到住处,她才想起来这一天连洗手间都没去过。

  在成都本地,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工作人员也是她常常主动联系的对象,为的就是有北京、上海的媒体来找创新公司的时候,高新区能很快想到她,增加公司的曝光机会。

  另外,还有与一线公司的合作,也常常要借助外力。在之前,移花互动单个去谈合作,那些合作对象总显得很大牌。但作为创新工场孵化的企业之一,工场把这些公司打包起来跟别人谈的时候,合作的机会就会更大一些。

  在工作上,必须积极找机会借力打力;在个人发展上,小冠同样面临焦虑。这个焦虑与一线城市由于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带来的焦虑不同,成都给人的焦虑感在于选择的机会相对少。在一线城市,跳槽是个再寻常不过的事,干得不开心了,发展遇到天花板了,很多人就会选择跳槽,只要有能力,工作机会找找总会有的。但在成都,显然没有那么多的选择机会,况且,小冠又是非技术人员,在一个媒体、宣传不是那么发达的地方,工作机会就更少了。“但这样的好处是,让人更能定下来,选择之后就格外珍惜。尤其是在一个创业公司,大家不会骑驴找马,反而都想竭力把这个事情干成。”小冠说。

  相关推荐:

  2013中国*创业城市

  2013年中国*创业园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业邦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