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腾讯工作人员解密:面对内部压力,微信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

2011年2月,新年伊始。上一年年底的兴奋似乎已经逝去,微信在经过一个春节的讨论之后,尝鲜的人开始散去,。当时大家普遍不看好这个简单的应用。理由大致是:功能太简单了;qq会杀死所有的类kik应用:它只要做一个手机端。
2015-02-09 13:55 · 品途商业评论     
   

  第二章 微信-冲出重围

  微信的成功,除了团队的努力,时机的把握也很重要。

  11年2月,新年伊始。上一年年底的兴奋似乎已经逝去,微信在经过一个春节的讨论之后,尝鲜的人开始散去,只有很少的同事还在用着这个应用,因为那个时候有ios和android智能手机的同事还很少。微信并没有像kik那样在很短的时间积聚大量的用户。

  当时大家普遍不看好这个简单的应用。理由大致是:功能太简单了;qq会杀死所有的类kik应用--它只要做一个手机客户端。公司当时正在忙活着微博大战,虽然有几个团队同时在做类kik应用,但公司内对这些应用的关注并不高。

  但是公司的高层对这个应用还是寄予重望的,开年第二天,tony亲自过来南方通信大厦给微信团队打气。而且,我们也能明显感觉到小龙已经把注意力完全转移到这款手机应用上面。

  2月底,harvey突然找到我,直接了当的问我:要不要过去微信做客户端?然后又解释说:过去微信团队只是暂时的,如果产品做不成,还是要回到阅读空间团队继续做下去。

  当时我很纠结,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上刚刚找到感觉,放弃它很是不舍。harvey让我考虑后再答复他。

  我没有想太久,那天下午就答复了harvey:我去。

  2011年3月1号,正式加入微信团队,成为ios客户端的第三个开发工程师,进小黑屋。

  当时ios开发团队的andy给了我两本书,《objc基础教程》和《ios3.0开发技术大全》,让我在一周内看完第二周参加开发。

  虽然从来没做过客户端开发,但是我一直觉得客户端开发没什么难度,况且我钻研计算机学科最难的课题--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有一段时间了,普通的开发工作对我来说真是小菜一碟的事情,harvey当时也对我说:客户端开发只要上网找找资料学习一下,和同事讨论一下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了。

  确实没错。

  我两天就把两本书翻了一遍,接下来的几天开始阅读代码,andy的代码还是比较容易读懂的,我在一个本子上画了两天流程图基本搞清楚了底层的大部分逻辑。在*周的最后一天,我写了一个ios的“hello,world”。

  第二周开始,从一个小需求开始,一点点堆积objc代码。一周下来,也是相当的纯熟了。于是接下来就参与了一个后来颇为重要的功能的开发--群功能。

  在3月份,接连发了两个版本,但是用户数据依然不见起色。

  很快,我们在4月初又发了第四个版本,这个版本微信的四个tab位置被确定下来,最初的四个tab分别是:微信、通讯录、找朋友和设置。

  其中,找朋友这个tab可以看出当时微信的急迫,在这里,系统通过通讯录联系人、qq好友、qq邮箱联系人甚至企业域名邮箱联系人等多种关系链给你推荐好友,以期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积聚到用户。

  但,用户数据依然不见起色。

  另外一款应用的火爆引起了我们的注意:talkbox。这个发语音短消息的应用有着与kik类似的逻辑,但语音无疑是*的亮点。类似的功能qq很早就做过,但一直不温不火,但是当它被放到手机上之后,瞬间捕获了大量的用户。

  另外一方面,智能手机在这个时候开始高速普及,尤其是iphone4的发布,以革命之势席卷了整个手机市场。

  小龙判断:智能手机和pc是完全不同的,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功能和pc上也是完全不同的。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团队就一直在挖掘手机平台的各种可能,不断尝试利用手机天然的能力做出*简单且自然的功能。

  很快,我们决定要做语音。问题来了,团队没有做过多媒体的经验,语音需要的编解码能力如果等着公司相关部门支持,怕是一个月也未必搞得定。当时我自告奋勇要求去搞语音引擎,虽然有信心,但内心很虚,一方面从来没有接触过语音编解码,另一方面,小龙和harvey判断用户对流量很敏感,我们要做到比talkbox更小的流量(三分之一的流量)但却要一样的品质。

  两天后,我发邮件给小龙:搞定了。那是我在广研做过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估计那个时候小龙内心一定默念:呐尼!但这绝不是最后一次。

  类似的事情很快又一次发生在2.5版本的视频功能上,同样的要求(whatsapp四分之一的流量)编解码只用了四天时间,那次我通宵了两晚,并且在旅游的时候还在写代码,一时之间成为团队笑谈。

  其实我只是把开源项目做了适配,在ios上跑了起来,内里逻辑并没有太花时间去理解,我知道,项目的速度很重要,先完成再理解。后来很多的项目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微信2.0语音版终于在5月初发布了(这是正式*版本,之前的版本都加了beta)。当我们看到用户数据一柱擎天的时候,很久以来压抑在团队头上的石头开始粉碎。

  接下来的发展,我们一直在追赶当时另外一个很火爆的类kik应用--米聊。我们当时从米聊的账号分配算法可以估计到他们的用户量,然后与自己的用户量做对比。但其实,我感觉大家并不担心米聊,以我们的产品研发速度和公司的用户基数,超越米聊是时间问题,大家真正担心的,是同门的另一个应用--QQ。

  但,作为一个处在生存期的应用,必须一个假想敌来超越(这也算是广研做产品的一个潜规则吧),那就米聊吧。

  当时用户对微信、米聊甚至talkbox,感觉是差不多的,大家都在谈论着这三个应用谁抄袭谁,后来米聊做了涂鸦功能,他们的同事在知乎发表文章,说静等微信抄袭。

  微信给的答复是8月初的2.5版本,除了那个我通宵两夜的视频功能外,那个版本*的惊喜莫过于附近的人。

  可以这么说,语音版奠定了微信的基础,但真正让外界感受到微信强大的,是附近这个功能。

  当附近的人发布的时候,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惊叹:微信原来有这么多人在用啊!

  是的,我们很快甩开了所有竞争对手。

  当国庆节那天我们发布摇一摇的时候,微信的地位已经是似乎无法撼动了。

  但是,我们的担心还在,那个内心的幽灵一直挥之不去,团队依然崩的很紧不敢松懈。

  本章结束。

  另外多说一句:微信的“弹性工作制”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以前广研的作息最晚不过10点,从微信2.0之后,通宵会经常出现。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品途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