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的社交网络Google+,被视为佩奇担任谷歌CEO之后*的两个败笔之一(另外一个是收购、转让摩托罗拉移动),Google+强迫整合谷歌其他产品,并导致大量有价值独立产品被关闭,在谷歌内外成为一个“麻烦制造者”。
对于被称为社交鬼城的Google+,外界都在关注谷歌到底如何处置这个鸡肋资产。日前,谷歌实权人物、印度裔高管皮扎伊表示,未来将会对Google+产品线进行分拆,目前整合在Google+中的聊天工具Hangouts,以及照片分享服务Photos将独立运营。
2014年初,一直负责Google+项目的谷歌高管VicGundotra离职,此后Google+在公司内部的地位一落千丈。谷歌开始逐步取消Google+和其他产品之前强迫进行的整合,比如Gmail的新用户注册之后,不会再被要求强制成为Google+用户。
据报道,Google+最初获得佩奇的千宠万爱,佩奇要求其他产品要无条件为Google+让路,或是关闭,或是直接和Google+整合。其中,YouTube的用户评论系统也被整合到Google+中,引发了YouTube海量用户的强烈抗议。谷歌内部诸多高管,也对Google+团队十分不满。
皮扎伊目前已经接管了谷歌的产品大权,掌握Google+、网络搜索、安卓操作系统、ChromeOS系统、Chrome浏览器等重要产品。他开始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谷歌产品业务的重组。
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皮扎伊表示,将对Google+现有业务进行分拆。
媒体问及,未来社交网络Google+是否仍然会作为一个“单一重大产品”继续存在?
皮扎伊回答说:“我认为,外部用户越来越多会看到,聊天通信工具(Hangouts),Photos和Google+社交信息流,将成为三个重要的领域,而不再是一个业务。”
由此可见,Google+业务遭到进一步的削弱,未来谷歌将把Google+中有价值的业务,剥离出来独立运营,不再受到Google+的束缚。
实际上,谷歌高管之前也作出过类似的表态。去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新负责Google+项目的高管贝斯布里斯(DaveBesbris)曾表示,他工作的三个焦点任务是照片分享Photos、Hangouts聊天以及Google+,这三个组件不再被视为一个统一的服务。
美国科技新闻网站“瘾科技”指出,对于谷歌外部用户而言,分拆Google+业务将是一个好消息,正如同谷歌取消Gmail和Google+的整合一样,未来用户无需再注册Google+,也能够使用到Hangouts聊天、Photos照片分享服务。
皮扎伊还表示,未来谷歌将会在Hangouts上继续投资开发,不过谷歌Hangouts不一定会把其他安卓平台上的移动聊天服务视为竞争对手,比如Facebook旗下全球*聊天服务WhatsApp,以及另外一个Messenger服务。
皮扎伊表示,外部公司可以在安卓生态系统中获得巨大成功,WhatsApp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谷歌也欢迎其他公司在安卓平台上的创新。在采访中,皮扎伊弱化了谷歌官方产品和其他安卓APP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关系。
不过,移动聊天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人气最火爆的板块。WhatsApp、Snapchat、微信、Line、KakaoTalk等厂商正在扩大全球市场份额,这些服务商要么上市,要么获得了天价估值。
在聊天或即时通信领域,谷歌行动较早,但是产品均诞生于PC互联网时代,再加上内部多个雷同产品各自为政、形成内耗,导致谷歌在这一领域反而陷入了落后地位。不久前,谷歌宣布将彻底关闭早期的聊天服务Gtalk,未来,谷歌将*保留Hangouts,并且重金打造移动端产品,作为谷歌的通信基础设施产品。
对于Google+这个所谓的“社交鬼城”而言,在Hangouts和Photos这一最有价值的服务被剥离之后,Google+的价值进一步被削弱。实际上,随着谷歌取消Google+和其他产品的强制整合,不少分析师认为Google+这一鸡肋产品,最终可能被彻底关闭。
有分析认为,佩奇当年之所以重点开发Google+,是因为想遏制Facebook在电脑端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然而市场的发展完全出乎了佩奇的预料。
随着触摸屏智能手机的流行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Facebook加速向移动端转型,此外Snapchat、Instagram、WhatsApp等一大批移动社交工具出现,基于电脑网页的社交网络逐渐被淘汰。
而在盲目追逐Facebook的过程中,谷歌完全错失了移动社交、移动互联网的新业务机会,并陷入了今天移动端用户不再热衷搜索网页的尴尬中。
在接受采访时,皮扎伊还谈到了中国市场。虽然谷歌目前在中国发展并不顺利,但皮扎伊表示,谷歌仍然看到了中国的安卓开发者对于Play平台的兴趣,中国仍然是安卓的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皮扎伊表示,谷歌希望未来能够在谷歌提供更多服务。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腾讯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