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揭秘滴滴、Uber等打车软件刷单真相:月收入过万,低门槛竞争的残酷一面

北京市郊的县城里,打车几乎倒退回了几年前的状态——用滴滴或Uber叫车,下单后电话打过去,*句话就是:“是刷单吗?”街边的黑车也找不着了,要打车只能到街边去等着挥手。
2015-07-30 07:39 · 钛媒体  孙骋   
   

  从散户到庄家,刷单金融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1. 司机和乘客通过手机号加微信,钱款通过微信支付完成;
  2. 这些微信好友聚集成一个个微信群,司机在群里向职业刷单人发出“打针”请求;
  3. 一个人可以拥有司机和乘客的双重身份,同时操作很多手机,彼此“打针”;
  4. 一个组织购买上千部手机和SIM卡,完成上千个出行的发单,这就成了一个典型、有组织的刷单庄家。


线人提供的庄家图片

  线人提供的庄家图片

  早先,股市里也是这样,偏远地区的农民日常生活不需要身份证,股市操纵者下乡,以低廉的价格买下这些证件、在股市开户,这就是传说中的庄家玩法。如今,用来开户的身份证变成了电话卡,甚至不需要电话卡,从淘宝买一个手机,可以一键串号、一键消除串号,不断更换身份,真是神奇的世界。

  制度漏洞

  虽然滴滴和uber一直在研发反欺诈系统,对刷单进行监控,但似乎然并卵,投机者们总能找到新的方式绕过监控。

  一套体制,发展到中后期,需要不断纠正和监控,并且前赴后继弥补错误,说明最初的制度设计就是有问题的,打车软件公司早早留下了可钻的空子:


  1. 评价滴滴专车司机业绩的是流水,而不是最终结款额,同时这种奖励制度是一刀切的,不是分层级奖励;
  2. 快车司机一周接满100单奖励2000元,Uber司机高峰期接单奖励65-80元,评价标准是客单量而不是路程距离。


  怎样的制度设计才是合理的?即便实现了分层奖励、把路程距离设计为评价标准,只要补贴还在,投机者同时拥有司机和乘客的双重身份,这些漏洞就无法最终弥补。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