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先来搞懂大败局!O2O死亡潮在延续,先烈留下这些启示

O2O的死亡还在延续,但一言以蔽之,无论何种模式,仅仅是线下服务的“互联网+”显然不够,如何差异化服务,提供不一样的O2O服务体验,或许是活下来最好的理由,至少是让风投继续烧钱的理由。
2016-01-13 13:20 · 品途商业评论  张书乐   
   

  熟人生意:补贴培养不出来的黏合度

  也并非所有的上门服务都落在这个陷阱中,比如上门家政,其本身只是利用网络平台来缩减寻找合适家政服务人员的时间,而服务则和过去通过家政公司一般无二,俨然是通过互联网扁平化该项服务流程的一个好模型。

  但就在2015年7月,美国家政O2O鼻祖Homejoy在运营3年后宣布关闭,这个采取Uber的调度模式、提供上门保洁的公司可谓是中国家政O2O效法的模板。有数据显示,在国内百余款社区类O2O应用中,家政应用就占据了半数。其中有许多仅仅上线几日,就自然消亡,而知名的,如身边家政、邦家政PH+也都相继关停。对此,家政O2O管家帮董事长傅彦生就对媒体坦言,当下的家政O2O存活率只有5%左右。

  在一个拥有成熟市场群和看起来赢利模式很清晰的条件下,具有高频低价典型特质的家政O2O依然活得艰难。从根本上来说,在于平台黏合度太低。如Homejoy只有1/4的用户在*个月以后会继续使用公司的服务,而6个月以后,这一数字低于10%。而类似Uber的巨额补贴揽客模式,则恰恰在黏合度低下的状态下,成为一记绝杀。

  何以会如此?“优秀的保洁工有时会和满意的客户私下达成协议”,这句隐藏在关于Homejoy败局报道中的话语,可以看作是一个因素,而这个因素,在中国更被无限放大。毕竟家政服务本质上是一个“熟人生意”,用户与服务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一旦建立后,平台的角色就变得无足轻重,双方完全可以绕过平台对接。作为中介的平台,就这样在高频交易中,变成了一个低频低价的中间商。

  服务体验好,可能变成私下交易;服务体验差,则不会再来……结果无论好坏,黏合度都上不来。结果现在国内的家政O2O们开始自建服务团队,公司由轻变重,钱烧得更快不说,还沦为一个上了网的传统家政企业,反而更容易陷入困境。如以自营阿姨为特色的阿姨帮就在近期被爆将大幅裁员2/3。

  低频高价:挖不开入口的增量市场

  2015年10月13日,上门厨师烧饭饭的用户收到来自其创始人张志坚的一封告别信,曾经被标榜为开创第四种就餐模式的烧饭饭在生存了11个月之后宣告关门转型。

  这一上门做饭的模式,可以视作是外卖O2O的升级版。其路数也简单,就是在已经被互联网巨头垄断的外卖市场边缘进行突围,用差异化的上门服务来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

  其实,这就是一个私人定制的生意,通过网络来将一个超长的尾聚合成一个大订单。按照张志坚的说法,烧饭饭停业原因是,厨师上门O2O服务是非标准化、完全增量的市场,很难实现规模化的业务扩张,无法做成一个估值10亿美元的公司。

  其实这不过是个冠冕堂皇的解答。和美业、家政之类主要立足存量市场的O2O不同,主打低频交易的烧饭饭这样的私人定制业务,本身就是一个增量市场的挖掘者,正属于相对于高频低价的反面——低频高价。而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养老、医疗和教育等O2O类型,往往都是在线下的传统服务边缘,通过提供不一样的服务和定制化的套餐来针对垂直领域的细分人群需求,实现长尾。

  烧饭饭的失败,暴露出一个问题:增量市场存在,却未必有能力挖掘。尽管烧饭饭团队最初预期一天能有1万个订单,最终在现实压力下,将预期调低到了1000个。但依然有一个矛盾无法解决:张志坚自己就谈及,厨师上门O2O服务一天基本只能服务中午、晚上两餐,能达到1天服务2次午餐、2次晚餐的已经很少。

  一个厨师的服务能力有限,服务时间也有限制。如果真的达到一天1万个订单,其结果可能更糟,到哪里去寻觅这么海量的优质厨师资源……

  一言以蔽之,私家大厨的增量市场无论挖开与否,线上平台都难以接上地气,而贵到离谱来控制平衡,能付得起钱的家庭,又何必借助平台,直接找大馆子就好了。多个主打健康管理的O2O企业,如金健康伴侣、瘦身战争等的消亡,也都源自其在专业服务能力上难以真正匹配这个增量市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品途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