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直播走上末路,野蛮生长下的直播还能挺多久?

几乎所有的平台如今都只是烧钱。而直播平台的盈利模式和手段仍然单一。过度依赖广告,打赏等方式完全无法回报如今的投资成本。但烧钱似乎已经成为部分直播平台继续下去的救命药丸。
2016-06-28 08:40 · 投资界综合  悠哉大王   
   

  6月21日,东风邀请了100位网红现场直播了风光580这款车在海南博鳌的上市活动,场外同时在线的网友一度达到500万之多。

  现场自拍杆有点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意思,好不热闹。

直播走上末路,野蛮生长下的直播还能挺多久?

  此事一经发出,就在各社交平台引发广泛关注,曾任凤凰卫视副台长的刘春犀利开炮。

直播走上末路,野蛮生长下的直播还能挺多久?

  挺刘派的网友也纷纷留言,一网友称:街头时尚杂志的封面,就像狐狸窝一样。如今转移到网络上,快成鸡窝了。

直播走上末路,野蛮生长下的直播还能挺多久?

  但,另一位大佬红衣教主周鸿祎发表了不同观点

直播走上末路,野蛮生长下的直播还能挺多久?

  当然,有需求就有价值。但是,网络直播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到底有多大?目前风口浪尖的网红直播,究竟还能火多久?那么接下来小编为你一一分析。

  看似如火如荼的直播,其实满屏的泡沫 

  业内人士统计,直播平台投资估算额在2013年约为1.7 亿,2014 年为7.9 亿,2015年达到23.7 亿,增长率接近300%。根据报道,从2016年5月起,平均每隔3个小时就有一款新的直播APP上线。《2016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专题研究》数据表明,2015年中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接近200家,其中网络直播的市场规模约为90亿元,网络直播平台用户数量达到2亿,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万,同时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个。其中娱乐内容直播占比达到50.2%。

直播走上末路,野蛮生长下的直播还能挺多久?

  但这红红火火的背后,到底有多少水分?网络直播的泡沫到底有多大?

  那就拿比较火的映客来说,映客对外宣布用户过亿时,就有很多人大呼其数据水分太足。相关人士通过体验映客、光圈直播等,最开始的围观群众数量在30左右,不过近期观察发现,这个数量值会有波动。随着直播时常的增加,围观用户的数量也会慢慢增加,但真实的用户数量其实非常少。上述直播从业者向记者透露,通常来说,直播视频“僵尸粉”的数量能占到90%以上。

  当一个行业集体造假,而且造假到任何人都能看出来造假,那这个行业已经病得很重。

  有网友爆料:“有人挖坑在直播时使用黑屏长达三小时,这三小时内竟然有21人不离不弃。”这次映客的“黑屏门”事件以后,直播平台利用机器人账号刷数据的丑闻被接连曝光。

直播走上末路,野蛮生长下的直播还能挺多久?

  “黑屏门”事件最重要的影响是,直播平台的谎言已经到了用户普遍不信的地步。实际上,直播平台的数据造假早就已经不需遮掩,甚至假到任何人明眼都能看出来。2015年WE队员微笑在斗鱼直播英雄联盟时,其显示观看人数竟然超过了13亿。这个点击因为人人可以看到,因而直播平台数据造假一事自那时起便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直播走上末路,野蛮生长下的直播还能挺多久?

  那时起铺天盖地的消息就说,直播平台主播显示观看人数实际上是真实在线用户乘以一个相对应的系数得来的。这个系数少则2倍,多则10倍。

  据有关自媒体披露,直播数据造假要骗的唯有投资者和一般小白用户。如果一个用户习惯性地根据点击去看直播,就有可能选择那些僵尸粉扎推的直播内容一看究竟,也可能跟着造假的送礼物行为一起送礼。也就是说,直播平台的数据谎言已经从2015年骗到了现在,预计还是可以骗下去。

  根据现有数据造假的惯例,网上已经有人计算出公式,映客一万人的直播数据,实际在线人数可能只有250人。这至少说明了一点,各主要直播平台现有的设计与行动,已不能真正有效调动用户的兴趣,或连续保持用户的粘性。

  说句题外外话:中国人对于造假的忍耐度也是非常高的。造假到现在还饱受指责的,也就是国产牛奶行业。因为只有这样的造假伤害了我们身体健康这一核心利益。目前直播全行业的数据造假,只能说明直播行业虚火太过旺盛。但是业内对于这样的虚火恐怕并不是特别紧张。该作假的依旧会作假,而且会心安理得。

  直播行业也会有很多的借口安慰自己。比如很多电商也会刷单;O2O也几乎在靠数据造假维持;创投行业也都虚报投融资数据。

  小编我真的该喊个口号了:没有数据造假,就没有互联网繁荣。

  只是直播平台的数据造假,也是一种自嗨,它的真正隐忧是:各平台造假是不是说明用户真的不够用了?直播才被热议大半年,用户活跃度就已经下滑到必须靠全平台造假才能维持了吗?继而一个疑问是,各直播平台真的有那么热吗?或者说直播从来就没有真的像媒体说的那样火?用户对于直播的热情到底还有多少?

  除了泡沫,还有哪些人在看直播? 

  写到现在,小编不禁要问,都是哪些人在看直播?据调查显示,大多7080后对网红直播嗤之以鼻。“打开没几秒钟就会关掉,一堆闲得蛋疼的脑残粉看一个闲得蛋疼的锥子脸喊麦发嗲涂指甲油。没营养没意义。”但这不代表所有人的思想,至少不代表90后蛋蛋后。作为最有互联网基因的一代,他们玩的是A站B站,看的是二次元文化(有困难找度娘),对于7080的批判,他们会反过来嗤之以鼻:就你们事儿妈,到哪儿都要营养要意义?累不累?他们看重的是颜值,真实,好玩,自由表达,多元理念,以及独立选择权。所以说,也正是他们(90后),让“网红+直播”迅速飙升为新的风口,引发资本的追捧,引发所谓主流世界的关注。

  大多看直播用户都分布在什么城市?数据显示,从秀场直播的代表企业9158的用户结构可以一窥其中究竟,9158的母公司天鸽互动的董事长傅政军之前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就曾表示,“我们的典型客户就两类,其中90%左右是三四线城市的低收入群体;另外10%则是一些中高收入群体的小老板,如煤老板、包工头等。”

  移动直播行业目前*问题在于,绝大部分移动直播用户其实和9158的用户一样,基本停留在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的用户非常少;而且其中绝大部分是低收入群体和缺少经济实力的年轻群体,白领粉丝参与度非常低。未来在直播上所能产生多少经济可想而知。

  高度同质化的直播平台,是否留得住用户热情?  

  中国直播追随的实际是美国的Meerkat。但是作为直播界的鼻祖,Meerkat在风行半年后就开始衰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搭载用户入口的推特不跟他玩了,用户不能在使用推特的时候分享到Meerkat的内容,Meerkat也就没有了用户。今年3月Meerkat被迫关闭。这似乎是一个不好的预兆,直播是否能在中国发扬光大,这显然是个未知数。

  其实Meerkat被迫关闭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Meerkat并没有留下来用户的热情,使得用户在短时间内大量流失。反观国内的部分移动直播平台可能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有能力做成一个入口,可以吸引到足够的用户。熊猫TV也号称砸钱迅速砸出了一个亿的用户(好像中国13亿人随时被砸),其中水分我们也不得而知。

  但问题来了,就算有这么多用户,现有的直播平台是否能留下来用户的热情?

  现有主要的直播模式包括,电商直播,网红秀场,游戏直播等。无论什么直播形式,在各现有直播平台里,内容已经高度同质化,网红主播一律大眼尖下巴,换个谁看都是秀舞秀歌。

  如此同质化首先是直播平台设计的失败,它导引直播内容生产领域过于狭窄。而且马太效应会越发明显,让普通内容生产者不断复刻“成功”模版,结果显而易见,只有少数平台包装的主播才有出头之日。长此以往,将损耗相当一部分内容生产者的兴趣。

  国内平台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他们选择的方式,是利用明星网综效应,可以在短时间内会抬高数据,比如刘涛玩个直播总在线可以达到71万人。比如加入“网综”后就口无遮拦的马东,仗着网综《奇葩说》吸引来的巨资,开始制作一系列网综真人秀等直播。但这样的结果是,国内手机直播平台最终变身为媒体直播平台。媒体直播的方式,就是靠平台自身的眼光、资源对内容进行人工干预。这跟办一家报纸,办一个传统媒体的网站并没有什么区别。尽管直播平台的数据也许会止跌,甚至短期内很热闹,但也将摧毁各种用户内容自生产的空间。

  一个更符合互联网精神的直播方式应该是社交式直播而非媒体式直播。这就跟微信朋友圈当初击败利用明星战略和媒体模式的微博一样。微博当年也被迫使用僵尸粉等方式来体现数据,但活跃度不可遏止的下滑。原因正是用户在微信上体验社交到乐趣,而在微博上大都智能被动接受信息。

  如果移动直播,从网络社交直播倒退回媒体直播,用户的热情将可能出现剧烈波动。因为明星是可以迁徙的,而用户凭借自娱自乐的兴趣玩直播也是有淡季的。一旦出现比现有移动直播更有互娱性的新方式,用户就有可能大规模撤离。即使现在没有诞生更好的平台,直播也是可看可不看的。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其他管道获得类似的体验。也就是说,现有相当多的直播平台有随时可能陷入僵尸平台的风险。

  盈利单一的直播平台烧钱还能烧多久?  

  直播方式并没有改变什么生活方式与行为,这就跟020只是电话点餐改成网络点餐一样。而我们看下,团购、P2P,O2O都曾被视为巨大的资本风口,但他们辉煌到落寞时间居然都只是一年。比如2013年有上千家团购网站,如今只剩下美团等少数网站;2015年市场倒掉了1302家P2P;而如今谁提020都当是在说一个笑话。

  如今直播平台约200家,相当多的一部分还没过A轮。但现有直播平台的方式主要靠烧钱。比如斗鱼带宽成本每月支出在3000万元左右。此外还需要砸钱养主播,媒体宣传等等各项支出智能依靠投融资来烧钱。

  几乎所有的平台如今都只是烧钱。而直播平台的盈利模式和手段仍然单一。过度依赖广告,打赏等方式完全无法回报如今的投资成本。但烧钱似乎已经成为部分直播平台继续下去的救命药丸。它如同一个鸡肋又如同一个黑洞。烧下去未来不明,但现在退了又前功尽弃各种可惜。

【本文经授权发布,不代表投资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