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5s发布时,真的让人觉得开了历史倒车,跟小米5尊享版黑色陶瓷后盖相比,新的金属拉丝工艺的5s,特别是把指纹识别模块放在后面的5s plus,就像是高配版的红米。而今天,小米发布了两款手机,一部“三星Galaxy Note 7”和一部“夏普Crystal”……不不不,其实这两款手机分别是小米Note 2与小米MIX概念手机,分别主打双曲面与三面无边框这两个设计上的“创新”,除了OLED屏分辨率问题决口避谈、伪快充宣传以及注定买不到的概念手机,小米此举可谓是国产手机的重要进步,已经对标三星旗舰机了,用户如果还不满意,雷军估计要用英文飙脏话了!
但是,戏哥仍然不看好小米,这与小米5s和小米Note 2的产品具体如何无关,而是小米的商业模式和用户需求的定位发生了问题:小米的商业模式为何面临挑战?先谈小米成功的根本——商业模式。对小米商业模式的讨论应该已经泛滥了2-3年,这些讨论大部分是从小米生态布局、战略投资、*战略展开的。我很欣喜的看到,小米的战略思想,对于整个中国的制造业升级已经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小米的对手也是学习小米追上来的。但是从商业模型的角度,我认为小米一路走来的核心商业模型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是多个层次战略的组合,包括:社群电商+互联网平台战略+生态链投资。“社群电商”是指小米通过创建米粉社群,形成高势能粉丝经济引爆思维,这里有两个基点,一个是屌丝成为粉丝,一个是意见*成为传播节点。这是整个小米战略布局的制高点,也是一种类似于C2B社群电商的全新商业模型,为后面全面铺开的多渠道销售打下基础。
“互联网平台战略”是指小米软件平台和生态平台的构建,这点让小米为自己建立了护城河,包括米聊应用在内的小米软件创新,包括游戏生态对合作伙伴的利润贡献,这些互联网方面的基因是小米区别于华为、三星等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 “生态链投资”是小米围绕品牌势能进行的投资性产品布局,这里面包括电视、空气净化器、平衡车等一系列消费电子产品,这块的战略布局中小米采用的是BAT的投资打法,不同于苹果的产品延伸,这是小米与众不同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是小米对外宣传的商业模式,而在这个商业模式背后,小米的销售战略似乎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创新。包括运营商合约机巨大份额的抢占,小米在传统渠道的铺货销售更加凶悍,这块的真实销量我无法统计,小米没有公布类似数字,但是总体看常规渠道应该不会低于小米销售的50%。小米靠高性价比的产品策略和运营商制衡三星的战略崛起,这是小米真正爆发的时间窗口。而本质上,随着运营商红利的退化,也就是小米、华为完成了制约三星的使命之后,小米不得不面对传统渠道和自有社群电商左右互搏的难题。
像VIVO等手机可以通过靓丽设计,广告投放,经销商代理的大量返点占领不懂手机的三四线年轻人生态的购买力;但是小米不一样,小米的价格是透明的,经销商利润空间很少。由于双重战略不兼容,小米实际上失去了很大一块市场。但总体来看,小米整个商业模型战略制高点依然是“C2B社群电商”,也是一种社群化粉丝运营的生意,而以经销商代理机制为辅。目前看,两者增速都在放缓。增速放缓对于普通企业来说不是什么致命的问题,但是由于人们惯性认为小米的估值会继续膨胀,这个反差就让公众形成“小米衰落”的错觉。
总体来看,面对以上挑战,小米的商业模型从理论上是可以抵抗这种系统性风险的,不过小米必须在两个方面有深刻的创新重新开启增长引擎,一个是尽早发布小米高端系列的跨代产品,重新启动强劲增长;另一方面需要找到一个足够大的战略性市场,获得新的战略性空间支撑小米的业绩增长,这取决于雷军对小米基因的判断。但仅从小米卖硬件产品的视角来看,发展速度和规模是核心问题:供货商和代工厂对品牌厂家发展速度是非常敏感的,主要原因是芯片是需要期货的,订货量直接反映出品牌的自我预期。代工厂更是需要精确的了解订单需求,以统筹生产达到利益*化。当小米发展速度下降,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上游厂商和供应链谈判成本提高,这可能带来一个恶性循环。为了估值,小米终于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于是,2016年初,小米的神话开始“破灭”了,2015年手机销量首次没有完成年初目标,2016年上半年销量排名在国内厂商内只排到第五的位置。这意味着小米的估值模式受到了挑战,而当轻资本的互联网模式逐渐下行趋势,投资方看不到小米互联网布局的清晰未来时,那就只能老老实实看“企业的三张表”。想要高估值?要么证明你模式健康可发展(硬件微利,软件盈利模式的小米已经栽了跟头);要么证明你这家公司有极强的硬件盈利,稍强的软件盈利能力(模型参考苹果)。那可以算 P/E 把你股价拉上去。而小米的天花板是一年6000w。所以只能紧急转型。不玩互联网,不烧钱,跟以前一样稳稳妥妥的做硬件利润(看着OPPO/VIVO咬牙切齿)。同时还要巩固战略果实(6000w)。问题又来了,又要赚钱,又要发展规模,怎么搞?过去几年的小米是靠不赚钱来顶起规模的。今年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谁能做到?所以雷军把目光转向了赚的盆满钵满的OPPO和VIVO。
OPPO R9以千元机的配置干到了 2799 元价位,还每个月 60w-90w 的出货(最少),估计雷军的心在滴血。然而你让小米拿出动辄十几亿的线下投放和十几年的渠道商关系,小米又拿不出来。只能算计:小米的品牌逼格 + 比OPPO、VIVO稍微良心一点的设计和配置(比如红米Pro系列),我们只赚一点点小钱,可以咩?可以,当然可以。然而这跟小米发那么多手机又有啥关系呢?因为这些产品竞争力不太强,小米渠道也比不过OPPO、VIVO,小米也没那么大量的资金盘子去砸线下。所以只能靠疯狂的刷 SKU,用新品和更加细分的价格去刺激线下。这么做,现在结果还是很不错的。那么冲销量交给谁?红米Note和红米手机,不断出新品,吸引所谓“高性价比”用户。小米的自我撕裂:做互联网流量平台,还是做品牌电商?说到小米目前的困境,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面对,就是小米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有不同答案,米粉说“这是一家科技生活方式公司”,路人说“这是一家手机公司”,雷军说,“这是一家伟大的互联网公司”。互联网手机现在互相竞争的太厉害。价格都奔着底线去,营销还不能少。以前只有小米干,还可以打打时间差,先缺货,等成本降低了再卖。现在多家竞争,小米,魅族,乐视,连锤子都变成了它曾经讨厌的样子。但是为了冲销量,不赔不行,魅族小而美的时候一年百万销量,但是继续小而美就要死了。不得不引进投资,低价去冲2000万。乐视入局就是玩资本游戏,它不怕亏。而智能手机经过普及期,已经不是越便宜,性价比越好的机器卖得约好了。电脑大家都比配置,但是性能过剩以后,配置体验差不多,做工好,体验好,营销好的可以卖高价。所以,OPPO,vivo火了,华为火了,金立其实这两年也收益不少。OPPO刚开完发布会,OPPO新品主打拍照,但是一看硬件也没什么啊,但是OPPO理解的拍照不是硬画质多好,而是快速对焦让你提升出片率,多帧降噪改进弱光下表现。使用中感觉好才是真的好。比低价,最后大家都不赚钱。对消费者其实是好事。但是追求实惠的消费者只是一部分。神舟电脑性价比高,也没占领全部市场。手机试图赔钱打死对方的,只能在同思路的品牌之间碾压。小米、魅族、乐视便宜,该去买OPPO,vivo,华为的,还是回去买。魅族亏上10亿,小米,乐视也得跟着玩。
所谓硬件赔钱,生态系统赚钱的神话吹不下去,关键还是手机只有两年生命周期,如果用户换机,你能有多少生态?除了应用市场,又有多少APP流量是你能独占的?所以在戏哥看来,小米未来的发展更像是一家电商公司。因为按照营收计算,小米网的规模可以排在国内前五的电商平台。而且可以不夸张的说,全部产品自产自营的小米网,应该也是利润最高的电商平台。恐怖的是,其SKU也不过才几十个。这些围绕小米生态链打造的产品,是雷军投资的各种制造企业,然后复制小米的互联网模式,通过微创新和比较简约的外形设计,以贴近成本价来销售。在整个过程中,小米复制提供渠道和品牌优势,然后在小米商城推出打造爆款。这样看来,小米被世人诟病的“杂货铺模式”其实是雷军的既定政策,因为小米本质上就是一个“卖货的”。
但小米商城与阿里和京东不同,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平台,只出售“自家”的产品,利润更大,对用户数据的收集更为精准。所以,“杂货铺”的趋势是不可逆的,而且会越来越杂。雷军说未来小米还要投资100家公司,也是某种程度的“被逼无奈”。但问题是,由于没有统一的品牌调性的设计和产品的细分规划,导致小米商城的产品跨了品类,却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活方式的调性,与雷军心中向往的科技界“无印良品”的品牌理想相距甚远,人们依然是为了所谓高性价比在购买一些“爆品”。了解了小米的“本质”之后,就可以解释小米作为一个科技产品企业的自我撕裂之处了:打着“*”、“专注”的高端幌子,干的却是“千元机”的低端生意,明明想成为科技界的“无印良品”,却因不注重产品调性的统一而成了“杂货铺子”。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调戏电商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