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狂人李书福的汽车执念:从造冰箱到收购沃尔沃

从造车的市场冲动到山寨模仿,从技术引进到技术改进,从零部件企业的并购整合到全球范围内车企的大规模收购,从局部车型的市场突破到全线车型的市场布局,从单一品牌的运作到多品牌的全球化运营……
2016-10-28 10:30 · 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  严睿   
   

  另一种狂法

  后来,李书福变了,变得内敛了很多。他很少再信马由缰的发挥他的语言天赋了,更多时候,他用公关辞令抵挡外界的发问。

  我纳闷于这种变化,也问过他。他说他有很多话,别人不太理解,时间长了也就不想解释,索性做出来再说。另外,这种变化也来源于吉利控股对沃尔沃轿车的收购。这次堪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一跃让李书福的吉利控股成为全球化的企业。也许因为如此,李书福需要改变一下“*气质”。

  从福特手里接盘巨亏百亿人民币的沃尔沃后,李书福成为了全球汽车大市场的重量级人物。更重要的是,沃尔沃这个美国人也没救活的欧洲贵族品牌,到了中国泥腿子李老板的手里,的确回春了。

  和很多海外并购的中国老板不同,对于沃尔沃的再造,李书福摆出老子的无为而治——“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给沃尔沃团队比福特时代更大的自由度。也因此,收归中国老板之后,沃尔沃的员工满意度还提升到了84%。

  沃尔沃之于福特,不过是一块有心加工、无力雕琢的璞玉,并不是其业务重心所在。李书福正是瞄准了这一点,才在收购沃尔沃后没有与吉利汽车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的治理沃尔沃,从而激发了沃尔沃自我重生的动力。

  2015年,沃尔沃轿车全球销量首次突破了50万台,营业利润同比猛增两倍多。吉利控股治下的沃尔沃不仅没有应验预言中的消亡,还正在进行一项高达575亿元人民币的投资项目,并计划2018年之前完成旗下所有车型的升级换代,到2020年之前实现80万台的销量。

  虽说BBA在全球高端轿车市场上仍然保持着强势,但三分天下的格局却因为沃尔沃的强势逼宫而不敢有丝毫松懈。看来,《华尔街日报》当初把李书福比作中国的亨利·福特,并不只是恭维的话。

  收购沃尔沃、收购澳洲DSI、收购英国锰铜……与其说是吉利控股的“走出去”,不如说是吉利汽车的“引进来”。这些海外收购,其实都是李书福“让世界充满吉利”的野心之下的战略布局。

  实际上,在收购沃尔沃之前,李书福曾把目光落到过捷豹路虎等品牌,但他很清楚,吉利需要的不是工厂,而是能否契合整个汽车工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踏板”。对于拥有深厚技术研发底蕴的沃尔沃,李书福心动已久。

  虽然保持了沃尔沃的独立性,但已然是“自己家的东西”,技术共享也就变得顺理成章。看看吉利汽车这两年推出的博瑞、博越系列汽车,与吉利之前的车型相比,显然是脱胎换骨一般。李书福也放言,现在以每年一百亿规模进行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将来还要不断加码。

  沃尔沃和吉利汽车双双发力,李书福的牌面比之前好看了许多,但市场又发生了深刻变化,新能源汽车和互联网智能汽车正在资本炒作下成为新一轮车企竞争的焦点,李书福依然面临着对等的机会与变数。

  今年6月初,吉利控股集团正式以10亿元的成本,入主A股上市公司*ST钱江(钱江摩托),李书福成为实际控制人。这一“买壳”举动,在外界猜测一方面是为吉利回归A股做准备,另一方面则是与吉利汽车的新能源战略有关。

  按照“蓝色吉利行动”的新能源战略规划,吉利将从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并在2020年实现能源产品销售占比达到90%以上。虽然吉利在新能源领域并不像国外的丰田、国内的比亚迪一般苦苦求索已久,但这个计划显然比后两者都更显激进。

  并且,狂人李书福已经画好了未来那部“让世界充满吉利”的汽车:“它能够自己驾驶、自己维修、自己加油充电,不会给人带来任何麻烦,不会伤害人,也不会污染环境……”

  当然,这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因为路还得一步一步的走。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