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他出身寒门,15岁独闯天下,兢兢业业地干了77年,捐大陆万所希望小学

2008年5月14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国台办收到了一笔来自台湾地区的1亿元捐款,这是当时*的一笔捐款。王永庆是台湾家喻户晓的企业家,被誉为“台湾经营之神”,他出身寒门,15岁独闯天下,兢兢业业地干了77年。
2016-12-03 08:27 · 华商韬略  迟玉德   
   


  顾客稳定之后,王永庆开始向上游的碾米环节过渡,他在最繁华的地段租了一个大房子,前面是卖米店,后面是碾米厂,生意蒸蒸日上。

  二战末期,由于日军加强了对台湾粮食的控制,王永庆被迫关闭米店。台湾光复后,经济企稳回升,房地产业兴起,市场对木材需求旺盛,王永庆携巨资入市,开始经销木材。没有几年,他便依靠此前经营米店的手法再度崛起,赚到5000万元旧台币,成为企业界的一颗新星。

  这时候,一个更大机会正在前方等着他。

他出身寒门,15岁独闯天下,兢兢业业地干了77年,捐大陆万所希望小学

  一个令人费解的正确决定

  1946年,王永庆打算重操旧业,在嘉义火车站建了一家当地*的碾米厂。但这次创业很不顺,国民党当局当时对粮食管得非常严,动不动就抓人,有时还会动用极刑,王永庆也曾被关过29天。这之后,他便决定放弃稻米生意,另谋他途。

  不久,一位有官方背景的商人找到他,说要跟他合办一家PVC树脂加工厂(塑胶原料)。原来,台湾当局获得了一项长期美援基金,总额15亿美元,每年1亿美元,PVC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当局经研究决定把项目交由民间承办,一开始想找永丰余集团董事长何义承办,但何义赴欧美考察后认为在台湾做PVC没有国际竞争力,会亏本,坚决不干,其后,当局就想找一个存(neng)款(kui)最(de)多(qi)的,结果发现王永庆的存款最多。

  彼时,王永庆并不知道PVC是什么东西,但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1954年,他的PVC工厂正式成立,取名“福懋塑料”,后更名“台湾塑料”,简称“台塑”。台塑在成立后的第三年投产,没想到一投产就遇到了大麻烦——产品卖不出去,*年的产品几乎全部积压。

  产品滞销主要源于价格问题。上马项目时,PVC每吨1000美元,但到台塑投产时就跌倒了1000美元以下。由于台塑产量有限,所以成本很高,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在岛内,台塑的产品也没人要,客户本来就极少,仅有的几家也嫌台塑的产品不好,说还不如进口划算。

  在这种局面下,其他股东纷纷要求撤股,让王永庆很被动。王永庆向来强调遇事要冷静,要追根究底,把问题的根源找到,然后将之合理化。他认为台塑产品价格高的原因是产量太低,只有增加产量才能摊薄成本;此外,PVC是塑胶的原料,要想长久地消化产能,就必须向下游的二、三次加工拓展,最终把产品卖到国际市场。

  然而,王永庆刚把这个方案提出来,其他股东就强烈反对,觉得难以理解,产品本来就卖不出去,怎么还要增加产能呢,这不是疯了嘛,于是更加坚决地要求撤股。无奈之下,王永庆只好收购这些股东的股份,转让了不少个人资产。

  王永庆知道做这种国际贸易离不开官方的支持,所以,扩产之前,他先找到当局主管美援事务的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构想,最终获得了对方的认可和支持。

  单干之后,王永庆将产能提高到之前的4倍,不过成本并没有增加特别多,新增设备的成本仅相当于购置最初设备成本的20%,扩充费用更是仅相当于建厂成本的5%。更重要的是,产品的价格降下来了,在国际市场上有了竞争力。

  1958年,王永庆又成立了二次加工企业——南亚公司,主要消化台塑的新增产能。这之后,国际塑胶三次加工产业获得极大发展,岛内也开始在建设工程中广泛使用PVC管材,南亚公司的生意好得不得了。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南亚公司于1967年在台北县设立了明志厂,并在高雄增加了石棉地砖新产品,于1968年兴建了多元酯纤维厂,后又涉足染整业务,形成纤维与染整一体化生产。华商韬略(微信公众号:hstl8888)查阅的资料显示,到1987年,南亚公司已成为全球*的塑胶加工企业,而王永庆也开始被称为“塑胶大王”。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看了这篇文章的用户还看了